在大模型时代使用开源软件是幸福的 #
第一次有标题上这个想法,是我在 Linux 上使用了一个epub 阅读软件 foliate 这个软件的电子书阅读体验「恰到好处」, 跟此前使用的几个电子书软件例如 fbreader,Calibre 比较,精简但是功能足够。但是有个小遗憾,就是在阅读外文电子书的时候,进行翻译只能使用 Google Translate。要是在以前我会觉得没什么,毕竟市面上不要钱的翻译软件,Google Translate 的质量足够好,但是在如今大模型占领翻译市场,我搭建了 libretranslate 翻译服务,在自己的 tailscale 内网可以直接使用这个更优质的翻译服务,完全没理由继续使用 Google.
如果在以前常规的流程: 我去 foliate 的 Github Repo 去看看 issues,是否已经有人提交了这个需求;或者为啥 pr 没有被merge ;甚至去催催作者,看看能否尽快加上这个 feature 。但是如今大模型编程工具满天飞,上面的步骤统统没有了,只需要:
- fork repo 到自己的 https://github.com/rmrf/foliate
- git clone 到本地,checkout 新分支, 启动 claude code/gemini pro ,将需求直接描述清楚
- 等待大模型完工,我本地运行,检验成果。
export FOLIATE_LIBRETRANSLATE_URL="http://<my libretranslate api>:5000"
gjs -m src/main.js
- git push ,然后收工
- 接下来的可选项: 如果我觉得这个设计不错,就提交pr 给原 repo;如果觉得需求过于小众,不好意思浪费作者时间,就留着自用。
开源软件的魅力, 在大模型编程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和增强。
对于这类我完全不懂如何工作的工具软件,已经不再需要一点点的去看代码才可以进行改造了;大模型编程工具能读懂,能改造,我只要坐在旁边验收即可。
你觉得手的「兵器」不够趁手,不够酷,希望改造成「要你命3000」一样才行,那么没必要扭捏,直接让大模型改造就好了,毕竟自己用,不怕丢脸。
然而 使用 Linux 这种高度定制化的 OS ,在大模型时代, 使用体验的提升肯定不会止步于此:
- Neovim 的配置不够好,直接到
cd ~/.config/nvim/
目录去,打开 claude code/gemini pro 直接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journalctl -f
看到了诡异的日志,不确实是不是安全问题,直接让模型看日志
一个注意事项: 尽量留意大模型工具的文件读写范围,避免作出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例如 每次都 cd
到 目标目录下做操作,并且避免将含有敏感数据的 .env
文件放置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