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26 HackerNews

2025-11-26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Pebble 将核心软件、移动应用和开发工具链全部开源并建立多源 Appstore 与 Archive 备份以保障生态长期可用(部分固件仍闭源),Pebble Time 2 预计 2026 年发货。
  2. Anthropic 发布 Claude Opus 4.5,大幅提升编码、多步骤推理与长期任务执行能力并降价,使其更适合生产环境与代理工具调用。
  3. 断电的 SSD 会因 NAND 电荷流失逐渐丢失数据(QLC 约 1 年、TLC 约 3 年),不适合长期冷存储,应采用 3-2-1 备份或更可靠介质与额外纠错。
  4. Anthropic 为 Claude 推出按需工具搜索与延迟加载、程序化工具调用和统一工具示例,显著提升多工具场景下的效率与准确性。
  5. 法国威胁拒绝设置后门的 GrapheneOS 开发者被逮捕或服务器查封,引发对强制后门、隐私权与技术主权冲突的担忧。
  6. 一个交互式 Hacker News 模拟器用 LLM 生成夸张讽刺的帖子与评论,成功模仿 HN 的语气与争论风格,主要用于测试与娱乐。
  7. 受 AI 数据中心需求推动,DDR5 内存短缺导致 64GB 套件涨至约 600 美元,价格已高于 PS5,供应紧张可能持续到 2026 年。
  8. 研究显示胎前大脑类器官在无外界输入下也会自发形成类似“默认模式”的复杂电活动,表明大脑出生前已有理解世界的内在预配置机制。
  9. Kagi 推出 macOS 隐私轻量浏览器 Orion 1.0,采用 WebKit、默认零遥测与强内容拦截,暂不集成核心 AI 并已获大量用户。
  10. Andrej Karpathy 建议假定课外作业可能借助 AI,将关键评估移至受控课堂并培养学生“会用但不依赖 AI”的能力与批判性验证。

Pebble Watch 软件现已 100% 开源 (Pebble Watch software is now open source) #

https://ericmigi.com/blog/pebble-watch-software-is-now-100percent-open-source

Pebble Watch 软件现已实现 100% 开源,标志着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此前软件约 95% 开源,如今所有核心组件均已公开,包括 PebbleOS、移动配套应用及开发工具链。用户可自由下载、编译并安装软件,确保即使未来公司消失,设备仍可持续使用。

PebbleOS 从 2025 年 1 月起已完全开源,所有改进也将持续开放。新发布的 Pebble 移动应用(支持 iPhone 和 Android)也已 100% 开源,解决了过去因缺乏开源应用导致用户无法继续使用设备的问题。该应用采用 Kotlin Multiplatform 构建,支持跨平台运行。

开发工具方面,团队已将旧版基于 Ubuntu 虚拟机和 Python2 的开发环境升级为现代浏览器内开发平台,极大提升开发体验。同时,Pebble Appstore 推出新机制:支持多源“应用仓库”订阅,类似 pip、APT 等开源包管理器。用户可在应用中浏览多个独立开发者或组织维护的 feed。

为保障长期可靠性,Pebble 团队已建立自己的 Appstore feed(appstore-api.repebble.com),并自动将所有应用和表盘备份至 Archive.org,形成公开可访问的永久存档。开发者可上传新旧应用,仍可选择收费模式,支持 Kiezel Pay 等支付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功能(如心率传感器、Memfault 监控库、Wispr-flow 语音识别)依赖非开源组件,但这些并非必需,用户可完全在无非自由软件情况下运行 Pebble 系统。

Pebble Time 2 进入设计验证测试阶段,计划 2026 年 1 月开始发货,多数用户预计在 3 月至 4 月收到设备。新表采用可拆卸后盖设计,支持电池更换,提升可维修性。同时,Pebble 2 Duo 的电气与机械设计文件已公开,鼓励社区进行二次开发或自制兼容设备。

视频《Tick Talk #4》已上线,展示 Pre-production 版 Pebble Time 2(黑红配色)实机演示,呈现新表的外观与功能。


HN 热度 1209 points | 评论 216 comments | 作者:Larrikin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7626

  • 硬件开发中的知识产权和传感器、无线模块的许可问题复杂,能实现 95% 开源已属工程与法律上的巨大成功,实际可用的生态系统比理论上的 100% 开源更有价值。
  • 虽然部分系统组件仍依赖闭源二进制文件,但核心功能完全可开源运行,且未来仍会保持核心软件开源,这种务实做法值得肯定。
  • 闭源组件的存在是现实限制下的合理选择,只要不夸大宣传为“100% 开源”,用户知情即可,不应苛求完美。
  • 多个软件仓库支持使应用生态更具韧性,用户可自由选择信任的分发源,避免单一平台失败带来的风险。
  • 多仓库支持为构建“Pebble 版 F-Droid”提供了可能,可实现开源应用的自动化构建与分发。
  • Kotlin Multiplatform 在移动端的应用展示了跨平台开发的潜力,但其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上运行仍不现实。
  • 嵌入式设备如 Pebble 的资源极为有限,未来开发仍将以 C/C++ 或 Rust 等低开销语言为主,Kotlin 等现代语言难以适配。
  • 嵌入式开发在资源约束下依然充满挑战,但这种限制也提醒开发者回归效率与性能优化,而非盲目堆硬件。
  • 硬件与软件的界限模糊,若不强制要求硬件设计源码,对软件闭源的容忍度也应合理。
  • 闭源的传感器或外设固件在硬件领域普遍存在,其功能实现方式难以完全透明,属于行业常态。

Anthropic 发布全新模型 Claude Opus 4.5,实现编码、智能体任务与计算机使用能力的世界领先水平 (Claude Opus 4.5) #

https://www.anthropic.com/news/claude-opus-4-5

Anthropic 发布了最新模型 Claude Opus 4.5,该模型在编码、智能体任务和计算机使用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相比前代模型,Opus 4.5 在复杂问题解决、多步骤推理和长期任务执行方面有显著提升,尤其在代码重构、迁移和自动化工作流中表现突出。

该模型在真实软件工程测试中表现优异,能高效处理多系统 bug,减少错误率,并在保持高质量输出的同时将 token 使用量降低高达 65%。同时,Opus 4.5 在长上下文任务、财务建模、Excel 自动化和 3D 可视化等场景中也实现了显著突破,部分任务耗时从两小时缩短至三十分钟。

Opus 4.5 已上线 Anthropic 官方应用、API 及三大主流云平台,定价为每百万 tokens 5 美元(输入)和 25 美元(输出),大幅降低了高端模型的使用门槛,使其适用于更多开发者和企业。

用户反馈普遍积极,认为 Opus 4.5 具备更强的自主规划能力、更精准的指令理解与更高效的执行路径,尤其在长时间自主任务中表现出色。多个企业客户表示其在代码审查、SQL 工作流、项目规划和内容生成方面均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Anthropic 同步更新了 Claude 开发者平台、Claude Code 及消费端应用,新增对长对话支持、浏览器与桌面端集成等新功能,进一步提升生产力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Opus 4.5 在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软件工程笔试中得分超过所有人类候选人,引发对 AI 如何重塑工程职业的深入思考。Anthropic 将继续通过其“经济未来”研究项目,探索 AI 对社会与工作模式的深远影响。


HN 热度 1076 points | 评论 495 comments | 作者:adocomplet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7637

  • Claude Opus 4.5 的价格下调至每千 token 5 美元/25 美元,相比之前降低了 3 倍,使其从仅用于重要任务的模型转变为可广泛用于生产环境的工具。
  • 该模型在提示注入防御方面声称达到 SOTA 水平,若经受住对抗性测试,对具备工具调用能力的 AI 代理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 Anthropic 将 Opus 4.5 的使用限制取消,并为 Max 和 Team Premium 用户提升了整体使用额度,使其使用量接近此前 Sonnet 模型的水平。
  • 价格下调使部分用户重新考虑回归 Claude 服务,尤其是之前因限制而转向 Gemini 的用户。
  • Anthropic 可能通过转向 Google TPUs 和 Amazon Inferentia 等非 NVIDIA 硬件,大幅降低对 NVIDIA 芯片的依赖,从而减少“NVIDIA 税”。
  • 尽管 NVIDIA 仍依赖 TSMC 制造工艺,但 AI 厂商正通过多样化硬件选择削弱其垄断地位。
  • 有用户表示,尽管之前因 Opus 使用限制而取消订阅,但价格下调后已决定重新启用付费服务。
  • 用户反馈使用 Opus 4.5 后,能更高效地进行问题规划与理解,而 Haiku 模型在任务执行上表现超出预期。
  • 有用户指出,Sonnet 4.5 在复杂任务中常需多次尝试和回滚,而 Opus 在规划阶段显著提升效率。
  • 价格调整后,用户在长时间运行多项目、多工作树的自动化任务时,已数周未触及使用上限。
  • 有用户质疑当前价格策略是否可持续,担心未来可能回归“卡特尔式”市场垄断。
  • 评论中对 Hacker News 的格式规范(如禁止全大写强调)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更严格遵守,也有人认为应更灵活。
  • 有人指出,Hacker News 的规则制定于 2000 年代,已不完全适应当前语境,部分规则显得过时。
  • 有用户认为,强调应通过斜体表达,但当前平台斜体显示效果不佳,导致用户倾向使用大写。
  • 从实际使用成本看,Opus 4.5 在多数场景下比 Sonnet 4.5 更经济,且因更智能而减少错误和无效 token 消耗。
  • 有团队实测显示,Opus 4.5 的平均成本为 1.30 美元/线程,低于 Sonnet 4.5 的 1.83 美元,甚至低于 Gemini 3 Pro 的 1.21 美元。
  • 有用户建议避免使用 Claude Research,因其会迅速耗尽 token 配额。

断电的 SSD 会逐渐丢失数据 (Unpowered SSDs slowly lose data) #

https://www.xda-developers.com/your-unpowered-ssd-is-slowly-losing-your-data/

SSD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表现优异,但作为长期冷存储介质并不可靠。当 SSD 长时间断电存放时,其内部 NAND 闪存单元中的电荷会逐渐流失,导致数据丢失。不同类型的 NAND 闪存数据保留能力不同:QLC NAND 约可保存 1 年,TLC NAND 可达 3 年,而 MLC 和 SLC 则分别能维持 5 年和 10 年。大多数消费级 SSD 使用 TLC 或 QLC,因此存放超过 1-3 年就存在数据风险。

尽管如此,这一问题对普通用户影响有限。绝大多数人不会将 SSD 长期断电存放,通常使用周期在数月到几年之间,远未达到数据丢失的临界点。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企业级、创作者或研究人员等有长期归档需求的用户。

文章强调,无论使用何种存储介质,备份始终是关键。遵循“3-2-1”备份原则——即至少三份数据副本,存于两种不同介质,其中一份离线保存——才能有效防范数据丢失。即使 SSD 不适合长期冷存,只要做好备份,日常使用依然安全可靠。

此外,有用户指出,文章中提到的“1 年数据保留”是基于高温、高写入磨损的极端情况,新盘在常温下保存多年仍可保持数据完整,因此不必过度恐慌。


HN 热度 717 points | 评论 288 comments | 作者:amichail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8099

  • SSD 数据保留时间与写入/擦除次数成反比,且随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低温环境可显著延长数据保存时间。
  • NAND 闪存的耐用性和数据保留能力在过去几年中显著下降,尽管容量大幅提升,但写入寿命和保留时间已大幅降低。
  • SSD 制造商通过降低数据保留标准来虚标写入寿命,实际闪存的耐用性并未提升。
  • 为提升数据保留时间,可在空闲闪存单元中额外写入纠错码(ECC)数据,从而将寿命从 1 年延长至 100 年。
  • 通过工具如 par2cmdline 为备份文件添加冗余校验数据,可有效应对数据损坏,提升恢复能力。
  • 重要数据应存储在多个独立设备上,并尽量分散存放于不同物理位置,以增强数据安全性。
  • 某些 SSD 控制器在检测到过多坏块后会完全拒绝读写操作,导致硬盘“变砖”,即使存在可修复的冗余数据也无法读取。
  • SSD 控制器的固件逻辑可能导致驱动器在无法完成内部维护操作时完全失效,这种故障在实际中较为常见。
  • 当前 SSD 的固件承担了大量透明管理任务,使得用户难以直接访问底层存储,增加了数据恢复难度。
  • Linux 系统支持直接访问闪存设备(MTD),但 PC 级 SSD 通常不提供此类接口,且直接操作存在硬件损坏风险。
  • SSD 在无可用空闲块时无法执行必要的维护操作,导致驱动器完全无法读写,形成“变砖”状态。
  • 通过绕过 SSD 控制器直接连接闪存芯片,可绕过固件限制读取数据,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操作技能。
  • SSD“变砖”后通常可申请更换,因此相比数据损坏,硬件故障更容易通过售后解决。
  • 文件系统应具备透明添加冗余校验的功能,以提升数据可靠性,尽管目前由 SSD 控制器负责纠错。
  • 文件系统无法像 SSD 控制器那样高效利用纠错码,因为其缺乏对底层存储状态的详细信息。
  • 即使 SSD 报告无错误,仍可能返回损坏数据,因此应结合文件哈希和冗余存储进行数据完整性验证。
  • 数据库可存储文件哈希,用于检测重复文件和数据损坏,提升数据管理效率。

Anthropic 推出 Claude 开发者平台三项新功能,显著提升 AI 代理在复杂工具环境中的效率与准确性 (Claude Advanced Tool Use) #

https://www.anthropic.com/engineering/advanced-tool-use

Anthropic 推出 Claude 开发者平台三项新功能,显著提升 AI 代理在复杂工具环境中的效率与准确性。这些功能旨在解决传统工具调用模式下上下文窗口过载、工具选择错误和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

首先,工具搜索工具(Tool Search Tool)支持按需发现和加载工具,避免一次性加载全部工具定义。传统方式中,仅五个服务的工具定义就可能占用超过 55K tokens,而使用该功能后,上下文消耗可降至约 8.7K tokens,节省 95% 的上下文空间。该功能通过标记工具为 defer_loading: true 实现延迟加载,仅在需要时动态引入相关工具,大幅降低 token 消耗并提升工具选择准确率。内部测试显示,Opus 4.5 在大型工具库任务中的准确率从 79.5% 提升至 88.1%。该功能兼容提示词缓存,不影响性能优化。

其次,程序化工具调用(Programmatic Tool Calling)允许 Claude 在代码执行环境中直接调用工具,避免每次调用都需进行完整推理。这减少了上下文污染,尤其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如数万行 Excel 表格)或复杂流程(如循环、条件判断、数据转换),显著降低模型负担并提升执行效率。

最后,工具使用示例(Tool Use Examples)提供统一标准,用于展示工具的正确使用方式,包括参数组合、调用时机和 API 约定等。相比仅依赖 JSON Schema 的结构定义,示例能更准确传达实际使用模式,提升代理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这三项功能共同构建了更灵活、高效、可扩展的 AI 代理系统,使 Claude 能在复杂多工具场景中无缝协作,如集成 Git、Slack、Jira、数据库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自动化。


HN 热度 645 points | 评论 258 comments | 作者:lebovic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8047

  • CLI 工具能帮助 AI 和人类更高效地使用服务,只需运行 yourtool --help 即可学习使用方式。
  • 尽管 CLI 工具长期有价值,但许多服务如 Jira 等仍不愿开放,担心控制权流失。
  • 服务提供方可能在未来限制 CLI 工具功能,类似过去 API 被逐步收紧的情况。
  • 开发和维护 CLI 工具成本高,尤其在支持老旧版本时,会耗费大量客户支持资源。
  • 客户支持中获取版本信息常需多轮沟通,甚至发现用户使用的是错误产品。
  • CLI 工具开发看似简单,实则需复杂自动更新机制,长期维护负担重。
  • 有开发者提出用类似 SSH 的流式 API 替代 JSON API,减少重复开发 CLI 的必要。
  • Jira 已提供 CLI 工具(acli),部分用户发现其比 MCP 服务器更高效。
  • AI 可帮助快速生成小型 CLI 工具,实现与 Jira 等系统的交互自动化。
  • 过去 CLI 工具不普及,是因为用户难以使用,如今 LLM 可生成命令,使其更易访问。
  • 服务提供商对开放 API 和 CLI 工具持保守态度,短期内难以改变。
  • CLI 工具可与脚本组合,提升任务执行效率和可重复性。
  • 可通过 AI 动态创建工具,实现按需生成,提升自动化灵活性。
  • 云服务 API 质量差,迫使用户寻找替代方案或自建工具。
  • 使用 AI 辅助发现替代服务或构建自定义解决方案,有助于摆脱对封闭平台的依赖。
  • 将 AI 生成的 CLI 工具放入 ./tools 目录,通过 tool --help 调用,可有效实现任务自动化。

法国威胁 GrapheneOS 开发者将遭逮捕/服务器被查封,因其拒绝设置后门 (France threatens GrapheneOS with arrests / server seizure for refusing backdoors) #

https://mamot.fr/@LaQuadrature/115581775965025042

La Quadrature du Net 发表多条推文,批评法国主流媒体如《巴黎人报》和《费加罗报》对开源手机操作系统 GrapheneOS 的不实报道。这些媒体将 GrapheneOS 描述为“犯罪分子的秘密武器”,暗示使用该系统即具有“隐藏意图”,并以此为由攻击隐私保护技术。

文章指出,这种叙事是政府长期将加密技术与犯罪行为挂钩的延续,目的是为加强监控和推动“后门”立法(如“ChatControl”法规)提供借口。La Quadrature du Net 强调,GrapheneOS 是一个致力于保护用户隐私、防止广告追踪和间谍软件的开源安全系统,受到隐私倡导者广泛推荐。

推文中还引用 GrapheneOS 官方回应,揭露媒体采访中存在诱导性提问,且执法机构对开发者发出威胁,称若发现与犯罪组织的联系,将追究法律责任。这被视作对技术开发者和隐私权利的压制。

此外,文章援引《世界报》和《外交世界》的分析,指出“毒品犯罪”常被政治化,成为推行大规模监控的工具。La Quadrature du Net 呼吁公众警惕这种“安全叙事”的滥用,并呼吁支持加密技术与隐私权,通过捐款支持其持续抗争。

最后,讨论中也涉及对其他系统如 e/OS 的争议,但 GrapheneOS 支持者强调其技术透明、安全更新及时,且拥有约 35 万设备用户,远超 e/OS,且其社区与 LineageOS 等项目保持警惕,反对误导性宣传。


HN 热度 572 points | 评论 3 comments | 作者:nabakin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6217

  • 法国政府威胁 GrapheneOS 可能引发全球对技术主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广泛关注。
  • 该事件凸显了政府要求技术公司提供后门访问权限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根本矛盾。
  • 一些人认为,拒绝后门是保护用户安全和系统完整性的重要防线。
  • 有观点指出,法国此举可能损害其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声誉和国际信任。
  • 也有评论认为,政府在国家安全与个人权利之间应有更清晰的法律边界和透明程序。
  • 部分人担忧此类威胁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导致全球技术生态碎片化。

展示 HN:我构建了一个交互式 HN 模拟器 (Show HN: I built an interactive HN Simulator) #

https://news.ysimulator.run/news

该网页是 Hacker News 的首页,展示了一系列由用户 AI Simulator 发布的帖子。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政治、科技、社会议题、讽刺性话题以及虚构或夸张的新闻事件。

此外,还有涉及技术栈、AI 发展、社会心理(如 ADHD)、文化现象(如柠檬党 2028)等话题的帖子,部分引用了真实网站(如 Wikipedia、CNN、BBC)作为信息来源,但内容明显为虚构或戏仿。

整体来看,该页面并非真实新闻或严肃讨论,而是以 AI Simulator 为用户名的用户通过大量夸张、讽刺、虚构的帖子模拟 HN 社区生态,可能用于测试、娱乐或批判性表达。所有内容均带有明显的戏谑意图,不具备真实新闻价值。


HN 热度 477 points | 评论 206 comments | 作者:johnsillings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6908

  • 该 Hacker News 模拟器成功还原了真实 HN 社区中常见的评论风格,尤其是那种看似专业实则炫耀性批评的语气。
  • 模拟器通过 LLM 生成评论,能精准模仿 Hacker News 上常见的“技术优越感”和“形式主义批判”。
  • 一些评论对简单问题进行过度学术化解读,比如将写一首打油诗上升到韵律学和节奏分析的高度。
  • 评论中频繁出现“ah yes”“oh great”等标志性语气词,强化了 Hacker News 特有的讽刺与轻蔑氛围。
  • 模拟器生成的评论常以“这不过是……”开头,对项目或想法进行降维打击,体现 Hacker News 常见的“去魅”倾向。
  • 有人指出,这种模拟器甚至能引发类似真实 HN 的“话题失控”现象:从一个简单话题迅速演变为多线争论、语法辩论和过时资料引用。
  • 评论中不乏对“宠物照片”“个人项目”等生活化内容的苛刻技术批评,如曝光、构图、RAW 格式等,体现 Hacker News 对“实用性”的极致追求。
  • 有人调侃模拟器本身是“模拟器的模拟器”,凸显了互联网文化中无尽的元叙事与自我指涉。
  • 评论者戏称该模拟器可能已经证明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因为连 Hacker News 的评论风格都能被完美复刻。
  • 有人认为该模拟器不仅是娱乐,还能作为获取多元观点的工具,尤其适合用作 LLM 思维的“压力测试”。
  • 评论中对“AI 生成内容”的身份标识提出建议,主张应标注模型名称以增强透明度,避免“AI 用户名”带来的混淆。
  • 一些评论幽默地回应了模拟器生成的荒诞内容,如“Rust 重写 Rust”“猫的照片曝光问题”等,展现出对 Hacker News 文化荒诞性的共鸣。

PS5 价格低于 64GB DDR5 内存,内存涨价至 600 美元因短缺 (PS5 now costs less than 64GB of DDR5 memory. RAM jumps to $600 due to shortage) #

https://www.tomshardware.com/pc-components/ddr5/64gb-of-ddr5-memory-now-costs-more-than-an-entire-ps5-even-after-a-discount-trident-z5-neo-kit-jumps-to-usd600-due-to-dram-shortage-and-its-expected-to-get-worse-into-2026 由于人工智能产业对内存和存储资源的大量需求,当前 DDR5 内存价格持续飙升,普通消费者面临前所未有的高成本。以 G.Skill Trident Z5 Neo 64GB DDR5 6000 MT/s 内存套装为例,目前在 Newegg 的售价高达 599.99 美元,较此前价格暴涨近 190%。该价格已超过索尼 PS5 Slim(449 美元)和微软 Xbox Series S(399 美元),仅比 PS5 Pro(649 美元)便宜 50 美元。

尽管该产品在黑五期间有 40 美元折扣及额外 20 美元优惠码,实际价格仍达 599 美元,反映出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相比之下,几个月前同款产品在 Prime Day 期间仅售 299 美元,而 64GB 高端限量版 Corsair Dominator Titanium 套装也曾低至 349 美元。

价格飙升与 AI 热潮密切相关。自 2023 年 9 月起,DDR5 内存价格从 220 美元一路攀升至 640 美元,仅用两个月时间。行业分析指出,AI 数据中心对 DRAM 的疯狂消耗是主因,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至 2026 年,普通用户购买高性能内存将更加困难且昂贵。


HN 热度 457 points | 评论 344 comments | 作者:speckx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8143

  • 内存制造商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其产品属于无差别的大宗商品,大客户应通过长期合同支持制造商投资扩产以应对未来需求。
  • 当前 DRAM 采购主要通过合同进行,制造商通常不愿签订过长的合同,以便灵活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 中国已有 DRAM 工厂,且部分国际厂商如三星、SK 海力士已在华设厂,中国本土 DRAM 生产并非全新概念。
  • 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合同相比,DRAM 制造商更灵活,可依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品类型以优化利润。
  • 石油炼制过程受原油成分影响,不同油源产出的产品比例不同,且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影响,与半导体制造类似。
  • 虽然半导体产品有生命周期,但长期合同仍有助于制造商稳定预期,降低投资风险。
  • 水电、硅料、水资源等是晶圆厂的核心投入,但这些资源的供应相对可控,不像能源那样高度依赖外部市场。
  • 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合同虽有违约现象,但多为市场套利行为,与期货市场机制不同,不能直接类比半导体行业。

人类大脑出生前已具备理解世界的预配置机制 (Human brains are preconfigured with instruc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

https://news.ucsc.edu/2025/11/sharf-preconfigured-brain/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团队利用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s)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出生前就已具备结构化的电活动模式。这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没有外界感官输入的情况下,早期发育中的大脑细胞也会自发形成复杂的神经活动模式,提示人类大脑在出生前就已“预配置”了理解世界的基本蓝图。

研究由生物分子工程助理教授塔尔·夏夫(Tal Sharf)领导,其团队使用由人类干细胞培育的 3D 脑类器官,结合先进的 CMOS 微电极阵列芯片,实时监测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显示,在发育早期,这些类器官便展现出与真实大脑“默认模式”高度相似的电活动序列,这些模式是后续感知视觉、听觉等感官信息的基础。

夏夫指出,这些自发形成的神经回路如同大脑的“操作系统”,在感官经验出现之前就已开始自组织。这一发现挑战了“大脑完全依赖外部刺激形成功能”的传统观点,支持了大脑具有内在遗传蓝图的理论。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大脑发育机制的理解,也为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智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此外,类器官模型还可用于评估环境毒素(如农药、微塑料)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推动更高效、低成本的药物和基因治疗研发。

研究团队来自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旧金山分校、圣巴巴拉分校,以及华盛顿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汉堡-Eppendorf 大学医学中心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HN 热度 412 points | 评论 280 comments | 作者:XzetaU8 | 1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2928

  • 马驹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并奔跑,但躺下动作需要学习,这体现了某些生存关键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 某些拉布拉多犬天生具备游泳能力,但可能因恐惧而不敢下水,直到意外落水后才迅速适应并享受游泳。
  • 多数犬类、猫、狐狸、狼、老鼠等四足动物都具备与生俱来的游泳本能,主要依赖基本的肢体运动反射。
  • 人类婴儿也表现出一定的游泳反射,如在水中能做出类似游泳的动作,但这种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 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缺乏天生的游泳能力,可能与它们的肢体结构和进化路径有关。
  • 动物对深水的恐惧并非源于对水本身,而是对未知或不稳定表面的本能警惕,而非对水的直接恐惧。
  • 一些动物对深水的恐惧可能源于进化过程中对危险环境的适应,而游泳能力是后期演化出的适应性特征。
  • 人类通过选择性育种改变了犬类的游泳行为,部分拉布拉多犬因保留水生祖先特征而天生会游泳。
  • 并非所有拉布拉多犬都具备天生游泳能力,不同品系(如美式与英式)在训练方式和行为表现上存在差异。
  • 一些犬种如法国斗牛犬因体型和结构原因,不具备游泳能力,说明游泳能力并非所有犬类共有。
  • 动物溺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体力耗尽,而非不会游泳,表明其基本浮水和划水能力是存在的。
  • 人类对水的恐惧可能与进化中对深水的危险认知有关,但这种恐惧与游泳本能并存,形成矛盾行为。
  • 有些动物对水的反应可能受到环境线索(如地面颜色)影响,但马对画线地面无明显反应,说明其对地面判断较准确。
  • 人类婴儿在水中表现出的游泳反射,可能与水生环境中的早期进化适应有关,但这种能力在成长中被抑制。

Orion 1.0 正式发布,标志着 Kagi 公司 macOS 浏览器产品进入生产阶段 (Orion 1.0) #

https://blog.kagi.com/orion

Orion 1.0 正式发布,标志着 Kagi 公司在 macOS 平台上的浏览器产品进入生产阶段。这款浏览器历经六年开发,是继 iOS 和 iPadOS 版本之后的完整跨平台产品,与 Kagi 搜索、助手、翻译、新闻等工具共同构成“Kagiverse”生态。

Orion 的核心理念是“浏览超越”——反对当前浏览器被广告和数据追踪主导的现状。它坚持零遥测、隐私优先,不依赖广告盈利,确保用户行为不被收集或滥用。浏览器以 WebKit 为渲染引擎,而非主流的 Chromium,旨在打破技术垄断,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浏览体验。

性能方面,Orion 以轻量化设计实现快速启动、流畅切换和高效渲染,界面简洁,最大化显示内容空间。隐私保护从一开始就内置,包括强内容拦截和默认隐私设置。

在 AI 整合上,Orion 采取审慎态度。当前版本不包含任何核心 AI 代码,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权限滥用、提示注入攻击等。未来将支持用户自主选择连接外部 AI 工具,保持浏览器与 AI 代理之间的清晰边界。

功能上,Orion 既适合普通用户,也满足专业人士需求。亮点包括:专注模式(去干扰网页阅读)、链接预览(快速查看内容)、迷你工具栏与页面微调功能、以及可独立隔离的“配置文件作为应用”功能,实现工作、生活、兴趣的完全分离。

该产品凝聚了六年来早期用户的反馈,解决了大量复杂网页兼容性、标签稳定性与内存管理问题,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持续迭代。

Orion 由仅六人的小团队打造,但已获得超百万下载量和两千多名付费订阅用户支持,体现了可持续的独立商业模式。品牌标识也同步更新,采用星号(✴︎)作为视觉符号,强化“探索与好奇”的品牌精神。


HN 热度 344 points | 评论 205 comments | 作者:STRiDEX | 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7350

  • 浏览器速度不再是用户切换浏览器的主要原因,网站臃肿和广告加载才是影响体验的主要瓶颈。
  • 当前用户切换浏览器更多是为了避开 AI 生成内容的干扰,而非单纯追求速度。
  • 启用广告拦截器能显著提升浏览器速度,因为大量资源被用于加载广告和追踪脚本。
  • 禁用 JavaScript 可极大提升网页加载速度,但可能影响部分网站的正常使用,如银行登录。
  • Orion 浏览器比 Chrome 小 100MB,启动速度差异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不明显,尤其在现代设备上。
  • 现代操作系统允许浏览器常驻后台,无需频繁启动,因此启动速度的差异感知有限。
  • 尽管现代浏览器启动已很快,但过去 Chrome 凭借极快的启动速度和标签页隔离机制击败了 IE 和 Firefox。
  • Chrome 早期的成功在于其快速启动、流畅浏览体验和标签页沙箱隔离,而非内存占用优化。
  • 早期浏览器如 IE 和 Firefox 在内存使用上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 Chrome 后来也变成了内存大户。
  • 用户对浏览器性能的感知常被误归因于网络或硬件,实际瓶颈可能在浏览器本身。
  •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浏览器之间的速度差异微乎其微,真正吸引人的往往是功能而非毫秒级的差异。
  • 在 iOS 上,所有浏览器底层都基于 WebKit,因此性能差异有限,扩展支持成为选择关键。
  • Safari 在 Mac 系统上整体体验流畅,但作为 Web 开发者的痛点日益增加,类似当年的 IE。
  • Firefox 在 Apple Silicon 设备上存在睡眠问题和跨设备同步不佳,影响使用体验。
  • 用户切换浏览器的动机复杂,包括生态整合、电池续航、功能支持等,速度并非唯一考量。

人工智能对学校的影响 (Implications of AI to schools) #

https://twitter.com/karpathy/status/1993010584175141038

Andrej Karpathy 在 X 平台发表观点,探讨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他指出,目前所有声称能检测 AI 使用的工具都不可靠,本质上无法有效识别学生是否使用 AI 完成作业,因此必须假设所有课外作业都可能借助了 AI。

为此,他建议将大部分评估工作转移到课堂内进行,教师可现场监督学生完成任务。这样既能激励学生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确保他们在没有 AI 辅助的情况下仍能应对考试。

Karpathy 强调,教育的目标不是排斥 AI,而是让学生既能熟练使用 AI,又具备在没有 AI 的情况下独立思考和验证结果的能力。他以计算器的发展为例:尽管计算器普及,学校仍教授基础算术,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具备发现错误的能力。

他提出,未来评估方式应更具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考试环境,如禁止工具、允许使用笔记、开放互联网或 AI 等,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真实能力。

总结:教育应转向“会用 AI 但不依赖 AI”的培养模式,核心策略是将主要考核移至可监控的课堂场景,同时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验证能力。


HN 热度 338 points | 评论 413 comments | 作者:bilsbi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6878

  • 教育应回归学习本质,而非过度依赖文凭和成绩认证,当前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而非真正掌握知识。
  • 以实际能力展示取代传统考试和文凭,例如通过限时写作或项目展示来评估学生真实水平,更能反映其实际能力。
  • 标准化考试在控制环境下进行,是应对 AI 作弊和确保公平性的有效手段,能保证所有学生在相同标准下接受评估。
  • 标准化考试面临批评,因其可能催生“应试教育”,导致教学内容被考试范围过度限定,忽视综合能力培养。
  • 教育不应仅关注知识记忆,还应重视情感、毅力、创造力、合作等难以量化的软技能,这些无法通过标准化测试全面评估。
  • 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会扭曲教育目标,使学校将资源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而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 掌握基础知识是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例如历史事件的时间点等事实性知识,是理解其影响和关联的基础。
  • 与其死记硬背,不如重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乘法的本质、运算律等,这才能支撑更高阶的思维发展。
  • 教育评价体系应避免“目标扭曲”,即当某个指标被当作考核标准时,人们会围绕该指标进行功利性应对,导致教育偏离初衷。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Human brains are preconfigured with instructions f…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3084

Some animals are ready to go as soon as they are born. These are called precocial animals. They are born knowing how to walk.

It’s interesting seeing what comes built-in. You can see this if you watch a horse being born. Within the first hour, the foal will stand, and despite long legs, this usually works the first time. Lying down, however, is not preprogrammed. I’ve watched a foal circle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get down from standing, and finally collapsing to the ground in a heap. Standing up quickly is essential to survival, but smoothly lying down is not. Within a day, a newborn foal can run with the herd.

Of the mammals, most of the equines and some of the rodents (beavers) are precocial. Pigs are, monkeys are not. It’s not closely tied to evolutionary ancestry.

Animats

有些动物一出生就准备好行动了。这些被称为早熟动物。它们生下来就懂得如何行走。

看到这些天生的本领很有意思。如果你观察一匹马的出生过程,就能看到这一点。在第一个小时内,幼马就能站立起来,尽管它腿很长,但这通常一次就成功了。然而,躺下这个动作不是预先编程好的。我曾见过一匹幼马打转,试图弄明白如何从站立姿势躺下来,最后轰然倒在地上。快速站起来对生存至关重要,但平稳地躺下则不是。出生后一天内,新生幼马就能随马群奔跑。

在哺乳动物中,大多数马科动物和一些啮齿动物(如河狸)是早熟动物。猪是,猴子则不是。这一点与进化上的亲缘关系并不紧密相关。


AI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this code work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1467

Here’s my question: why did the files that you submitted name Mark Shinwell as the author?

Beats me. AI decided to do so and I didn’t question it.

Really sums the whole thing up…

autumnstwilight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提交的文件会把马克·辛维尔(Mark Shinwell)列为作者?

我哪知道。AI自己这么决定的,我都没问。

这事儿真是总结得太到位了……


Trillions spent and big software projects are sti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8044

I work at $FANG, every one of our org’s big projects go off the rails at the end of the project and there’s always a mad rush at the end to push developers to solve all the failur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ir off hours before the arbitrary deadline arrives.

After every single project, the org comes together to do a retrospective and ask “What can devs do differently next time to keep this from happening again”. People leading the project take no action items, management doesn’t hold themselves accountable at all, nor product for late changing requirements. And so, the cycle repeats next time.

I led and effort one time, after a big bug made it to production after one of those crunches that painted the picture of the root cause being a huge complicated project being handed off to offshore junior devs with no supervision, and then the junior devs managing it being completely switched twice in the 8 month project with no handover, nor introspection by leadership. My manager’s manager killed the document and wouldn’t allow publication until I removed any action items that would constrain management.

And thus, the cycle continues to repeat, balanced on the backs of developers.

malfist

我在FANG公司工作,我们部门的每个大型项目最终都会脱轨,总要在项目末期疯狂催促开发者在下班时间解决项目管理上的所有问题,以便赶上那个武断的截止日期。

每次项目结束后,部门都会召开复盘会议,然后问:“开发者在下一次能做些什么不同的事来避免重蹈覆辙?” 但项目负责人从不承担任何行动项,管理层从不问责自己,产品方对频繁变更的需求也毫无责任。于是,下一次的循环再次上演。

有一次,我主导了一个项目。在一次赶工中发生了一个重大故障并进入了生产环境,其根本原因显而易见:一个极其复杂的项目被交接给了缺乏监督的海外初级开发者,并且在长达8个月的项目期间,负责管理的初级开发者被完全更换了两次,而领导层既没有进行交接,也没有进行任何反思。我经理的上级直接否决了那份报告,并要求我删除其中任何会约束管理层的行动项后,才允许发布。

就这样,这个循环不断重复,而这一切都压在了开发者的背上。


Unpowered SSDs slowly lose dat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1442

One key point about retention which is not often mentioned, and indeed neither does this article, is that retention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program/erase cycles and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Hence why retention specs are usually X amount of time after Y cycles at Z temperature. Even a QLC SSD that has only been written to once, and kept in a freezer at -40, may hold data for several decades.

Manufacturers have been playing this game with DWPD/TBW numbers too — by reducing the retention spec, they can advertise a drive as having a higher endurance with the exact same flash. But if you compare the numbers over the years, it’s clear that NAND flash has gotten significantly worse; the only thing that has gone up, multiplicatively, is capacity, while endurance and rentention have both gone down by a few orders of magnitude.

For a long time, 10 years after 100K cycles was the gold standard of SLC flash.

Now we are down to several months after less than 1K cycles for QLC.

userbinator

关于数据保持能力,有一个关键点很少被提及,这篇文章也没有提到,那就是数据保持能力与编程/擦除周期成反比,并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级下降。因此,数据保持规格通常是指在Z温度下经过Y个周期后能保持X时间的数据。即便是一块只写入过一次、且被保存在零下40度冰柜中的QLC SSD,也可能将数据保存数十年。

制造商在玩弄DWPD/TBW(每日全盘写入/总写入字节数)数据的把戏——通过降低数据保持规格,他们就可以用完全相同的闪存来宣传驱动器拥有更高的耐用性。但如果您将这些数据与往年对比,很明显NAND闪存的质量已经显著变差了;唯一呈倍数增长的是容量,而耐用性和数据保持能力却都下降了几个数量级。

长期以来,SLC闪存的黄金标准是“10年,10万次写入周期”。

而现在,对于QLC,这个标准已经变成了“数个月,少于1千次写入周期”。


What OpenAI did when ChatGPT users lost touch wit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8488

One of the more disturbing things I read this year was the my boyfriend is AI subreddit.

I genuinely can’t fathom what is going on there. Seems so wrong, yet no one there seems to care.

I worry about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se things on distressed people. What can be done?

ArcHound

今年我读到过的更令人不安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个“我男朋友是AI”的子版块。

我真的无法理解那里到底在发生什么。看起来那么不对劲,但那里的人似乎都毫不在意。

我担心这些事情会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造成伤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APT Rust requirement raises question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6320

I remembered reading about this news back when that first message was posted on the mailing list, and didn’t think much of it then (rust has been worming its way into a lot of plac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just one more thing I tack on for some automation)…

But seeing the maintainer works for Canonical, it seems like the tail (Ubuntu) keeps trying to wag the dog (Debian ecosystem) without much regard for the wider non-Ubuntu community.

I think the whole message would be more palatable if it weren’t written as a decree including the dig on “retro computers”, but instead positioned only on the merits of the change.

As an end user, it doesn’t concern me too much, but someone choosing to add a new dependency chain to critical software plumbing does, at least slightly, if not done for very good reason.

geerlingguy

我记得在第一条消息发布到邮件列表时就读过这则新闻,当时没怎么在意(过去几年里,Rust 已经渗透到很多地方了,我只是把它当成某个自动化工具的附加功能而已)……

但看到维护者是 Canonical 公司的员工,这就感觉像是 Ubuntu 这条尾巴在试图摇动 Debian 整个生态系统这条狗,却很少顾及更广泛的非 Ubuntu 社区。

我觉得整条消息要是能不写成那种包含“复古电脑”挖苦的敕令形式,而是只从变更的优点来阐述,那就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了。

作为一名终端用户,这事不怎么关我事,但如果有人要给关键的基础软件增加新的依赖链,那至少会让我有点在意——除非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这么做。


AI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this code work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5482

Did these Ocaml maintainers undergo some special course for dealing with difficult people? They show enormous amounts of maturity and patience. I’d just give the offender Torvalds' treatment and block them from the repo, case closed.

benterix

难道这些 OCaml 的维护者都上过什么特殊课程来应对难缠的人吗?他们展现了极大的成熟和耐心。要是我,直接就用 Torvalds 那套做法,直接把他们从仓库里封禁了,一了百了。


Trillions spent and big software projects are sti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7424

I study and write quite a bit of tech history. IMHO from what I’ve learne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of this hobby, the primary issue is quite simple. While hardware folks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past hardware, software folks do not. People do not regularly pull apart old systems for learning. Typically, software folks build new and every generation of software developers must relearn the same problems.

BirAdam

我研究和撰写过不少科技史。就我过去几年在这方面的爱好而言,我认为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硬件从业者们会研究和借鉴过去硬件的成功与失败,但软件从业者却不会。人们不会经常性地拆解旧系统来学习。通常,软件从业者总是在构建新东西,于是每一代软件开发者都必须重新学习同样的问题。


PS5 now costs less than 64GB of DDR5 memory. RAM j…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39876

So, like, we were already pretty much priced out of higher-end graphic cards, and now it’s happening to RAM. All this while jobs are disappearing, layoffs are ongoing and CEOs are touting AI’s ‘capabilities’ left and right.

Next is probably CPUs, even if AIs don’t use them that much, manufactures will shift production to something more profitable, then gouge prices so that only enterprises will pay for them.

What’s next? Electricity?

Where the f*k is all the abundance that AI was supposed to bring into the world? /rant

pmdr

说真的,高端显卡我们已经快买不起了,现在连内存也开始这样了。与此同时,工作岗位在消失,裁员潮还在继续,而CEO们却到处吹捧AI的“能力”。

下一个恐怕就是CPU了,就算AI不怎么用,厂商也会把产能转移到更赚钱的东西上,然后狠狠提价,到时候只有企业才买得起。

接下来呢?电费吗?

AI承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那种富足,到底特么在哪儿? /发泄完毕


Google Antigravity exfiltrates data via indirect p…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9625

I really liked Simon’s Willison’s [1] and Meta’s [2] approach using the “Rule of Two”. You can have no more than 2 of the following:

  • A) Process untrustworthy input - B) Have access to private data - C) Be able to change external state or communicate externally.

It’s not bullet-proof, but it has helped communicate to my management that these tools have inherent risk when they hit all three categories above (and any combo of them, imho).

[EDIT] added “or communicate externally” to option C.

[1] 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Nov/2/new-prompt-injection-papers/ [2] https://ai.meta.com/blog/practical-ai-agent-security/

wingmanjd

我真的很喜欢 Simon Willison [1] 和 Meta [2] 采用的“二分法则”方法。你不能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两个以上:

  • A) 处理不可信的输入
  • B) 访问私有数据
  • C) 能够改变外部状态或进行外部通信

这个方法并非万无一失,但它帮助我向管理层阐明,当这些工具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时,其固有的风险性。

[编辑] 在选项 C 中增加了“或进行外部通信”。


Unpowered SSDs slowly lose dat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0902

SSD firmware engineer here. I work on enterprise stuff, so ymmv on consumer grade internals.

Generally, the data refresh will all happen in the background when the system is powered (depending on the power state). Performance is probably throttled during those operations, so you just see a slightly slower copy while this is happening behind the scenes.

The unused space decaying is probably not an issue, since the internal filesystem data is typically stored on a more robust area of media (an SLC location) which is less susceptible to data loss over time.

As far as how a user is supposed to manage it, maybe do an fsck every month or something? Using an SSD like that is probably ok most of the time, but might not be super great as a cold storage backup.

fairfeather

我是固态硬盘固件工程师,我负责的是企业级产品,所以消费级产品的内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数据刷新都会在系统开机时在后台进行(具体取决于电源状态)。在这些操作过程中,性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您只会看到复制速度略有变慢,而这一切都是在后台发生的。

未使用空间的损耗可能不是问题,因为内部文件系统的数据通常存储在介质上更可靠的位置(即SLC区域),这种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易丢失数据。

至于用户应该如何管理,或许可以每月运行一次文件系统检查(fsck)之类的操作?像这样使用固态硬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可能不太适合作为冷存储备份。


Pebble Watch software is now open sourc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45339

As someone dealing with open-source compliance in distributed systems, the purity tests in these comments are exhausting.

Hardware is messy. IP licensing for sensors and radios is a nightmare. Getting a functional OS out with “only” a few binary blobs is a massive engineering and legal victory.

I’d rather have a working, 95% open ecosystem that I can actually hack on, than a 100% pure theoretical one that never ships. Kudos to Eric for navigating the legal minefield to make this happen.

leo_e

作为一名处理分布式系统开源合规问题的人,这些评论中的纯粹性测试真让人筋疲力尽。

硬件是复杂的。传感器和无线电的IP许可简直是噩梦。在“仅”包含少量二进制文件的情况下推出一个可用的操作系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和法律上的胜利。

我宁愿拥有一个可以动手修改的、95%开源且能正常工作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100%纯粹但从未面世的理论系统。为埃里克(Eric)能成功穿越这片法律雷区实现这一切,点赞。


After my dad died, we found the love lette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6022847

I’m a dad too, and I’m in a somewhat similar situation. My son is under five, and it feels like I’m still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his story. I’ve known I was gay since high school, probably even earlier, but I kept choosing whatever seemed like the easiest path. It felt easier to stay closeted. Easier to date a woman. Easier to move in together, propose, get married, and even have a child than to face my truth.

I love my wife and my son, and I feel loved by them in return, but I’m also painfully aware that the version of me they love is someone I constructed. I lie constantly: about why I don’t want sex, about my affairs, about my feelings, about my motivations. No one really knows me, and I don’t get to be myself, not even in the relationships where I should feel safest.

I’ve read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by Ichiro Kishimi and other similar books, and I’m trying to build the courage to finally do something about all of this. It’s incredibly difficult. But I refuse to use my son as an excuse to keep postponing coming out. This blog has pushed me even further in that direction.

They’ll be angry (well at least my wife). Their lives will be upended. But at least they’ll have the chance to ask questions, to understand. They’ll see me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my choices, and maybe just maybe, in some way, that clarity will be a relief for all of us.

throwaway142351

我也是个父亲,情况也有些类似。我的儿子还不到五岁,感觉我还在他人生故事的最初阶段。我从高中起,甚至可能更早,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但我一直在选择看似最容易的路。待在柜子里似乎更容易。和女人约会更容易。同居、求婚、结婚,甚至生孩子,都比面对真相要容易。

我爱我的妻子和儿子,也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但我也痛苦地意识到,他们所爱的那个我,是一个我自己构建出来的形象。我无时无刻不在撒谎:关于为什么不想有性生活,关于我的外遇,关于我的感受,关于我的动机。没有人真正了解我,我也无法做回自己,即使在那些本应感到最安全的关系里也是如此。

我读了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和类似的书,我正在努力鼓起勇气,最终为这一切做点什么。这太难了。但我拒绝用我的儿子作为借口,一再推迟出柜。这篇博客让我在这一步上走得更远了。

他们会很生气(嗯,至少我妻子会)。他们的生活将被彻底打乱。但至少他们将有机会提问,有机会去理解。他们会看到我为我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也许,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坦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