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YouTube 下架了多条 Windows 11 绕过教学并误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为由,后恢复视频,凸显审查误判与自动化过滤问题。
- 作者批评苹果正逐步在系统与应用中植入广告,违背乔布斯“不在系统中放广告”的理念,损害用户体验以追逐利润。
- 有员工指控 Rockstar 因私人 Discord 的工会活动在英加大规模解雇参与者,疑似压制工会并引发广泛抗议与独立调查呼声。
- 文章介绍 Zig 作为面向系统编程的语言,凭借简洁语法、编译时执行与原生 C 支持,成为 C/C++ 的有力替代或补充。
- Vodafone 德国拟退出公共互联网交换中心改由 Inter.link 集中中转,可能将免费对等流量转为付费优先通道,威胁互联网开放性。
- Snapchat 开源 Valdi 框架,使用声明式 TypeScript/TSX 直接编译为 iOS/Android/macOS 原生视图,实现无 WebView 的高性能跨平台 UI。
- VLC 核心开发者 Jean‑Baptiste Kempf 因推动 VLC 与捍卫自由软件价值获颁 2025 年欧洲自由软件奖。
- Myna 是为符号密集型编程语言优化的开源等宽字体,基于 Source Code Pro 改造、无连字并优先改善 ASCII 符号对齐。
- 作者主张尽早并使用更精准的心血管检测(如 ApoB、Lp(a)、Hs‑CRP、CTA),并在必要时通过他汀与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心脏病。
- 詹姆斯·沃森于 97 岁去世,作为 DNA 双螺旋共同发现者遗留重大科学成就与晚年争议并存的历史。
YouTube 移除 Windows 11 绕过教程,称其“存在身体伤害风险” (YouTube Removes Windows 11 Bypass Tutorials, Claims ‘Risk of Physical Harm’) #
https://news.itsfoss.com/youtube-removes-windows-11-bypass-tutorials/ YouTube 近期下架了多条关于绕过 Windows 11 硬件限制的教程视频,理由是“可能造成严重身体伤害或死亡”。创作者 CyberCPU Tech 发布两段视频,分别介绍使用本地账户安装 Windows 11 25H2 版本,以及在不满足硬件要求的设备上安装系统的方法,均被平台以违反社区准则为由删除,并收到违规警告。
尽管创作者迅速提出申诉,但首次申诉在 45 分钟内被驳回,第二次仅用五小时。起初怀疑是 AI 自动化系统误判,后来也猜测可能与微软有关,但 YouTube 未给出明确解释。最终,两段视频被恢复,平台称最初处理并非由自动化系统完成,而是人工介入。
文章指出,此类内容被判定为“高风险”实属荒谬,因为这些教程属于技术分享范畴,不涉及真实人身安全威胁。这暴露出当前大型科技平台在内容审核中过度依赖 AI、缺乏上下文理解的问题。自动化系统无法区分合法技术教学与真实危险内容,导致正常内容被误删,而真正有害的垃圾信息却常能逃脱审查。
作者呼吁平台应加强人工审核机制,避免技术性内容被误伤,强调人类判断在复杂内容审核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类似事件频繁发生,反映出 Big Tech 在内容治理上的系统性缺陷。
HN 热度 855 points | 评论 388 comments | 作者:WaitWaitWha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963
- 通过挂载 Windows 11 ISO 并使用特定命令行参数可绕过硬件限制升级至 Windows 11,即使在不被支持的旧硬件上也能成功,且安装界面显示为“server”但实际并非服务器系统。
- 有用户调侃提到“第 2 代英特尔 CPU”时,误以为是 4040 或 8008,引发对技术术语幽默化表达的讨论。
- 使用该方法升级后,系统启动时间变长,被戏称为“物理伤害”,暗示系统性能下降。
- 认为 Windows 11 在大多数硬件上运行良好,但微软强行限制升级是出于商业利益驱动,而非技术必要。
- Windows 11 的硬件限制主要与虚拟化基安全(VBS)功能有关,该功能需要特定 CPU 支持,但部分未被支持的 CPU 实际上已具备相关能力。
- VBS 的强制要求更多是推动用户更换新硬件的手段,而非真正安全需求,且部分支持的 CPU 选择具有明显商业倾向。
- 尽管 VBS 是 OEM 强制要求,但用户仍可禁用该功能,尽管这会降低系统安全性,但对实际使用影响有限。
- TPM 芯片在 Windows 11 中被强化使用,可能被用于远程设备认证,引发对用户隐私和系统开放性的担忧。
- 有观点指出,TPM 在 Windows 环境下可能并非真正安全,存在被绕过或滥用的风险,甚至被视作“间谍芯片”。
- 一些技术演示视频显示,部分 TPM 实现存在可被攻击的漏洞,尤其在未集成于 CPU 芯片内部时更易受攻击。
- 担忧未来 PC 平台将像移动设备一样被封闭,强制使用微软签名内核和远程认证,导致无法安装 Linux 或自定义固件。
- 认为当前趋势是系统逐渐失去开放性,普通用户难以察觉,但长期将限制技术自由,除非出现更开放的硬件厂商挑战现状。
苹果正在跨越史蒂夫·乔布斯的红线 (Apple is crossing a Steve Jobs red line) #
https://kensegall.com/2025/11/07/apple-is-crossing-a-steve-jobs-red-line/
文章标题为《Apple is crossing a Steve Jobs red line》,作者 Ken Segall 指出,苹果公司正在跨越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设定的重要原则——即极致的用户体验和设计纯粹性。
Segall 回顾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强调其核心价值观是清晰而坚定的:创新、设计与极简主义。乔布斯尤其重视用户整体体验,认为这是吸引客户和建立品牌忠诚度的关键。他不惜重金投入提升体验,坚决抵制任何可能破坏系统纯净感的举措。
文章重点批判苹果当前计划在 Apple Maps 中引入广告的行为,这与 2015 年和 2021 年在 App Store 中引入广告的趋势一脉相承。Segall 认为,未经用户邀请的广告本质上损害了用户体验,是一种为短期收益出卖品牌灵魂的行为。
他引用亲身经历说明:1999 年左右,苹果曾考虑在 Mac 系统中植入广告,提供免费带广告版本与付费无广告版本。乔布斯最终否决了该方案,理由是“污染了 Mac 用户喜爱的干净、优雅界面”,哪怕用户有选择权也不行。他宁愿放弃潜在收入,也要守住“红线”。
如今,Segall 认为这道红线已变得模糊。尽管苹果已今非昔比,但管理层对用户体验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如乔布斯时代。他质疑:如果乔布斯在世,是否会容忍 Apple Maps 或 Music App 的现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文章结尾强调,红线条并非自动永存,它只存在于领导者是否愿意维护。当公司为利润让步时,品牌的核心价值便开始动摇。
HN 热度 528 points | 评论 430 comments | 作者:zdw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430
- Apple 在产品体验中过度植入广告,严重破坏了用户使用音乐、电子书等应用的流畅性,使原本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沦为推销工具。
- 现代 iPhone 的音乐和电子书应用已不再是纯粹的播放与阅读工具,而是被改造为推销平台,用户购买的内容反而被淹没在广告和推荐中。
- 用户在打开 App Store、音乐或图书应用时,总会遭遇强制性的广告干扰,导致每次使用都充满负面情绪。
- 亚马逊等平台也存在类似问题,用户购买的影视内容难以搜索,图书馆功能隐藏且不直观,系统优先推荐付费内容而非用户已购项目。
- 电子书平台如 Kindle 和 Audible 的搜索功能被严重扭曲,用户搜索自己已购书籍时,系统仍会推荐未购买的版本,具有明显的诱导性。
- 由于购买体验过于糟糕,许多用户转向盗版,因为盗版在搜索、多设备同步和长期可用性方面远优于正规渠道。
- 一些用户表示,即使愿意付费支持作者,但平台糟糕的用户体验和 DRM 限制使得他们最终选择盗版,尤其是当正版内容难以访问或随时可能消失时。
- 流媒体服务如 Disney+ 也存在类似问题,用户因网页端播放异常而被迫盗版,尽管设备支持 4K,但官方限制了高分辨率播放。
- 有用户指出,平台通过限制高分辨率流媒体播放,可能是为了与硬件厂商达成某种商业协议,而非技术限制。
- 长期来看,用户更倾向于本地存储高质量的媒体文件,因为其不受版权变动、服务下架或平台政策影响,且能自由访问。
一名 Rockstar 员工分享了公司抵制工会活动的经历 (Rockstar employee shares account of the company’s union-busting efforts) #
https://gtaforums.com/topic/1004182-rockstar-games-alleged-union-busting/
Rockstar Games 被指控大规模“打压工会”行动,引发员工与公众广泛关注。据爆料,上周 Rockstar 在英国和加拿大一次性解雇了超过 34 名员工,其中包括 31 名英国员工和 3 名加拿大员工。这些员工均是公司内部一个私人 Discord 工会聊天群的成员,被公司以“严重不当行为”为由解雇,但未提供任何具体证据。
一名自称在 Rockstar 工作多年的匿名员工(化名 Organize)在论坛发帖,证实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他指出,被解雇员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 HR 单独约谈,会议时间不足 5 分钟,且未被允许邀请工会代表参与,违反了英国劳动法。部分员工在接到电话通知后因情绪崩溃而出现心理危机,HR 甚至在员工情绪失控时直接挂断电话。
该员工强调,被解雇者多为资深员工,包括资深艺术家、动画师、QA 测试员、设计师、程序员和制作人,其中不乏在公司服务超过 18 年的核心成员。他们长期为 Rockstar 多款游戏项目做出贡献,解雇行为将严重影响项目进度。
尽管公司声称解雇原因与“泄露机密信息”有关,但并未提供任何泄露内容的证据。此外,被解雇者均未被允许查看或反驳所谓“不当言论”的具体内容,也未收到正式的书面申诉渠道。
事件引发外界强烈质疑,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工会打压”行为。Reddit、GTA 论坛等平台已有相关讨论,部分员工在爱丁堡工作室外举行抗议活动。有分析指出,公司试图通过将“工会成员身份”与“泄密”挂钩来合理化解雇行为,但缺乏实质证据支持。
目前,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公众呼吁对 Rockstar 的解雇行为展开独立调查,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HN 热度 507 points | 评论 350 comments | 作者:mrzool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9281
- 支持技术从业者参与工会组织,建议加入 CWA 的 CODE 培训项目以获取支持和指导。
- 英国游戏行业从业者可加入游戏工人工会(gameworkers.co.uk)争取权益。
- 对工会持反对态度的人应明确表达个人意愿,但不应主动阻挠他人组建工会。
- 美国公众对工会的支持率处于历史高位,选择工作地点时应考虑工会环境。
- 在美国,除非身处“右翼工作州”,否则可能被强制缴纳工会会费或加入工会。
- 工会代表所有员工的权益,即使未缴纳会费的员工也应享受集体谈判成果,存在“搭便车”争议。
- 美国法律禁止“封闭式工厂”(即强制加入工会),但部分行业如航空业存在例外。
- 航空公司如美国航空的飞行机组人员普遍为工会成员,未缴纳会费的成员可能被解雇。
- 个人可选择不加入工会,但工会谈判结果仍会覆盖所有员工,包括非会员。
- 工会可能保护资深员工,抑制年轻高绩效者的晋升速度,对个人职业发展有负面影响。
- 技术行业更适合采用“行会”(guild)模式,而非传统工会结构。
- 个人可不加入工会,但应尊重他人组织工会的权利,不应主动破坏。
- 工会并非中间人,而是员工集体协商的组织形式,为全体成员争取共同利益。
- 体育联盟和 SAG-AFTRA 等工会案例表明,工会能有效提升从业者待遇。
- Valve 公司坚持不加入工会,保持独立性,长期来看对创始人和员工均有利。
- Valve 的收入部分来自赌博性质的业务,这可能影响其“纯粹”独立形象。
Zig 为什么这么酷 (Why is Zig so cool?) #
https://nilostolte.github.io/tech/articles/ZigCool.html
Zig 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编程语言,作者在 45 年编程生涯中从未见过如此令人惊喜的语言。它不仅是一种替代 C/C++ 的新语言,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编程范式。
Zig 编译器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原生支持编译 C 代码,并具备强大的跨平台编译能力,无需额外配置即可在不同架构上生成可执行文件,这一特性已在行业中引发广泛关注。
安装 Zig 编译器非常简单,支持 Windows、macOS 和 Linux。以 Windows 为例,只需下载对应架构的 ZIP 包,解压后将路径添加到系统环境变量 Path 中,即可在命令行直接使用。
文章通过“Hello World”示例引导初学者快速上手,推荐参考官方“入门指南”进行安装与学习。Zig 的语法简洁清晰,强调类型推断,变量声明可省略类型,由初始化值自动推导。
变量声明由三部分组成:可访问性(pub 或无)、关键字 var/const 和变量名,可选类型声明和初始化。未显式声明 pub 的变量为模块内私有,有助于降低耦合、提升模块内聚。
Zig 支持匿名结构体(.{})和结构体定义(struct),可用于初始化或创建新结构。测试块(test block)允许直接编译并运行测试,无需额外构建可执行文件。
位域(Bitfields)可在 packed 结构体中定义特定大小的字段,指针可直接指向某一位域,实现高效内存操作。
循环语法清晰,使用 [0..9) 表示从 0 到 8 的开区间,自动处理变量类型、初始化、条件判断和递增,比 C 语言更直观。
数组支持未知大小声明([]),通过初始化内容自动推断长度。例如 []u8{0} ** 81 表示一个 81 个元素、初始值为 0 的无符号字节数组。
Zig 中的指针支持多元素指针([]const i32),仅当显式声明为多元素指针时才允许指针算术操作。通过 ptr. 可安全解引用指针。
标签化 break 语句可用于在代码块中提前退出并返回值,配合初始化逻辑使用,实现复杂控制流。
函数使用 fn 声明,默认为静态(不可跨文件访问),需加 pub 才可导出。支持内联函数和函数指针(const + 函数原型)。
Zig 通过结构体绑定函数实现面向对象编程的雏形,如栈结构的封装,函数可访问模块内部数据,实现数据与行为的结合。
整体来看,Zig 以简洁语法、强大编译时能力、内存安全和系统级编程能力著称,是现代系统编程的有力候选语言。
HN 热度 488 points | 评论 425 comments | 作者:vitalnodo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2328
- Zig 的宣传标题吸引眼球,但内容缺乏深度,仅罗列基础语法,未能真正说明其相比 C 的优势。
- 一些人认为标题党是吸引点击的常见策略,即便内容平平,也能获得高关注度。
- C 语言虽不新潮,但仍是系统级开发的基石,其稳定性和广泛使用值得尊重。
- 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对 C 有深刻理解,但对新语言如 Zig 和 Rust 更感兴趣,因为它们能带来新知识。
- 学习 C 语言的复杂性有助于理解底层机制,提升整体编程能力,即便不用于生产环境。
- Go 语言在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方面表现稳定,是当前生产环境的可靠选择。
- Zig 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可能不如 C 灵活,其生态系统和工具链仍存在局限。
- Zig 的编译时执行功能非常实用,是现代系统编程的重要特性,值得期待在 Rust 中进一步发展。
- Zig 的宏系统虽强大,但其编译时执行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更具优势,超越了传统宏的局限。
沃达丰德国正在一点一点扼杀开放的互联网 (Vodafone Germany is killing the open internet – one peering connection at a time) #
https://coffee.link/vodafone-germany-is-killing-the-open-internet-one-peering-connection-at-a-time/
Vodafone Germany 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全面退出德国所有公共互联网交换中心(IXP),包括全球最大的 DE-CIX 法兰克福交换点。取而代之的是,其所有网络流量将通过一家名为 Inter.link 的柏林公司进行中转。这一转变标志着 Vodafone 从开放、免费的“无结算对等”(settlement-free peering)模式转向由第三方平台主导的商业对等服务。
Vodafone 声称此举将带来更低的延迟、更高的网络韧性以及成本节约。然而,其背后的机制引发了广泛争议。Inter.link 虽在公开政策中宣称提供“无结算对等”接入,但明确表示“不与客户对等”。这意味着,尽管内容提供商可与 Inter.link 在公共交换点建立免费对等连接,但这些连接并不能保证其内容能高效送达 Vodafone 用户。
真正的问题在于,Vodafone 已不再直接参与公共交换点的对等,而是将流量集中通过 Inter.link 的商业平台“FlexPeer”进行调度。为了确保其服务能稳定、低延迟地到达 Vodafone 用户,内容提供商可能不得不支付费用,以获得 Inter.link 提供的优先或保证性连接。这实际上将原本免费的对等机制转变为一种“付费优先”的模式。
从技术角度看,Inter.link 具备先进的基础设施,包括 400GE 骨干网、IPv6 支持、RPKI 路由验证和 BGP 过滤等,符合现代网络标准。但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将对等关系从“网络间直接交换”转变为“通过中间商控制流量路径”,从而将成本和控制权转移至内容提供商。
作者结合自身使用体验指出,Vodafone 的宽带服务在高峰时段表现极不稳定,即便其标称带宽高达 1Gbps,实际使用中仍远不如速度较慢的 Telefonica DSL。因此,Vodafone 的此次调整是否真能改善用户体验,仍存疑问。
尽管存在争议,但作者在更新中也承认,Inter.link 的模式并非全然负面。对于像 Vodafone 这样管理复杂、节点众多的运营商而言,通过集中化平台简化对等管理、提升自动化水平,确实能降低运维复杂度。如果 Inter.link 能提供稳定、高效的连接质量,且收费合理,这种“网络即服务”(NaaS)模式或可成为传统 IXP 的补充。
总体而言,Vodafone 的这一举动代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从“开放中立”向“商业控制”演进的趋势。虽然短期内可能提升运营商效率,但长期来看,可能削弱互联网的开放性,增加内容分发成本,影响用户体验。公众需警惕这种“看似优化,实则垄断”的技术变革。
HN 热度 464 points | 评论 203 comments | 作者:PhilKunz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8484
- 城市或地方政府运营的非营利性 ISP 可以作为打破互联网垄断的可行替代方案,尤其在提供稳定、无 throttling 的服务方面表现良好。
- 在美国,地方政府曾尝试建立公共互联网服务,但大型电信公司通过游说和广告宣传成功阻止了此类项目的发展。
- 欧洲许多国家曾拥有公共互联网服务,但受新自由主义影响,公共基础设施被逐步私有化,导致关键基础设施落入外国资本之手。
- 美国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的电力局提供高速光纤网络,但州立法机构出于保护私营电信公司利益,限制其服务范围,反映出政治对公共互联网服务的压制。
- 公共互联网服务若出现亏损,可由市政公用事业的其他盈利部分补贴,最终由纳税人承担,这与水、电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逻辑一致。
- 互联网已具备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应被视为类似水、电的公共服务,不应因“非传统”而被排除在公共责任之外。
- 互联网中断的可见性和影响程度甚至超过电力中断,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 即使在大规模停电情况下,只要有备用电源(如 UPS、发电机、太阳能系统等),互联网仍可维持运行,证明其在物理上具备独立于电力的可行性。
- 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成功案例表明,地方政府有能力高效管理此类项目,不应因偏见而低估其运营能力。
- 通过投票和民主机制,公众可以有效推动公共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这与市场机制一样,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Valdi——一个跨平台的 UI 框架,提供原生性能 (Valdi – A cross-platform UI framework that delivers native performance) #
https://github.com/Snapchat/Valdi
Valdi 是一个跨平台 UI 框架,旨在实现原生性能的同时不牺牲开发效率。它允许开发者使用声明式的 TypeScript 编写 UI,并直接编译为 iOS、Android 和 macOS 上的原生视图,无需依赖 Web 视图或 JavaScript 桥接。
该框架已在美国 Snapchat 的生产应用中稳定运行八年,目前处于 Beta 阶段,主要因为其工具链和文档仍需在开源生态中进一步验证。
核心优势包括:
- 真正的原生性能:通过 C++ 布局引擎、视图复用池、增量渲染等机制,实现低延迟、高流畅度的界面表现。
- 极致的开发体验:支持毫秒级热重载,可在 VSCode 中进行完整调试,包括断点、变量检查、性能分析和堆转储。
- 熟悉的开发语法:采用 TSX 语法,结合 TypeScript 提供类型安全。
- 灵活的集成方式:可嵌入现有原生项目,支持在 Valdi 中使用原生组件,也支持用 C++、Swift、Kotlin 等语言编写高性能模块,并与 TypeScript 安全交互。
- 全栈架构支持:可完整使用 Valdi 构建功能模块,配合工作线程实现高效异步处理。
官方提供了快速入门指南、文档、代码实验(Codelabs)和 API 参考,组件库也即将上线。
项目采用开源协议,支持社区贡献,欢迎参与共建。
HN 热度 455 points | 评论 186 comments | 作者:yehiaabdelm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2854
- WebView 应用在精心设计下可以提供接近原生的用户体验,关键在于避免使用非原生 UI 组件并适配平台特性。
- 优秀的 WebView 应用往往不被察觉,只有在体验差时才会被注意到,因此其成功在于“无感”。
- 一些知名应用如 Lichess 和 Apple 的部分内部应用可能基于 WebView 构建,但其表现是否真正优秀仍存争议。
- 多数人认为 WebView 应用在 iOS 上体验较差,存在卡顿、加载慢、不符合系统交互规范等问题,尤其在 App Store 等系统应用中表现明显。
- Apple 虽然在某些方面使用了 Web 技术(如私有 CSS 属性),但其系统应用的性能和流畅度并未因此提升,反而被批评越来越差。
- 与原生应用相比,WebView 应用在性能、响应速度和视觉一致性上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移动端表现更差。
- 一些开发者尝试通过 Service Workers 和网络诊断工具提升 WebView 应用的离线能力和稳定性,但这类优化对消费者应用意义有限。
- 由于 App Store 审核机制限制,难以通过常规手段验证 iOS 上 WebView 应用的真实分布情况,相关数据主要依赖第三方爬取和分析。
VLC 的让-巴蒂斯特·坎普夫荣获 2025 年欧洲 SFS 奖 (VLC’s Jean-Baptiste Kempf Receives the European SFS Award 2025) #
https://fsfe.org/news/2025/news-20251107-01.en.html
自由软件基金会欧洲(FSFE)与博岑 Linux 用户组(LUGBZ)联合授予 Jean-Baptiste Kempf 2025 年欧洲自由软件奖(European SFS Award),以表彰他在自由软件运动中的长期贡献,尤其是对 VLC 媒体播放器项目的持续领导。
VLC 最初是 1996 年一群工程师学院学生的一个小项目,旨在解决网络流媒体播放问题。随着原始开发者的毕业,项目一度面临停滞。Jean-Baptiste Kempf 自 2000 年加入后,毅然接手并重新组织代码,激发新贡献者,将一个大学实验项目发展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多媒体播放器之一,拥有数十亿用户。
他不仅是 VLC 的核心开发者,还创立了非营利组织 VideoLAN 和企业 VideoLabs,确保软件始终属于社区,坚持自由软件的价值。他拒绝了巨额商业收购和广告合作,始终坚持“用户自由”高于利润。
VLC 以其小巧、快速、兼容性强著称,能播放几乎所有格式的音视频文件,成为许多用户接触自由软件的第一步。它在非自由操作系统上提供了自由选择,在自由系统中则避免了依赖专有系统。
颁奖典礼上,FSFE 主席 Matthias Kirschner 和 LUGBZ 成员 Raphael Barbieri 高度评价 Kempf 的领导力、技术贡献和对社区的塑造。他被形容为“吃下一切的程序”,其团队标志性的橙白相间交通锥象征着创意、协作与幽默。
2018 年,Kempf 成为首位获法国国家功绩骑士勋章的自由软件开发者,被誉为“自由软件的骑士”。他追求的“圣杯”不是名利,而是让全球用户自由观看、聆听和分享多媒体内容,不受限制与监控。
该奖项自 2023 年起由 FSFE 与 LUGBZ 共同颁发,此前获奖者包括 Nextcloud 创始人 Frank Karlitschek(2023)和 Vim 编辑器创造者 Bram Moolenaar(2024,追授)。2025 年,这一荣誉再次肯定了自由软件社区在技术伦理与用户权利捍卫中的核心价值。
HN 热度 413 points | 评论 87 comments | 作者:kirschn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751
- VLC 在早期解决了多格式视频播放的难题,成为当时视频播放的救星,尤其在缺乏广泛编码支持的年代。
- 尽管现代操作系统自带的视频播放器已足够强大,但 VLC 仍因其广泛的兼容性和跨平台能力而被持续使用。
- 一些用户认为 VLC 的界面设计陈旧,操作逻辑不直观,交互体验差,与现代用户期望不符。
- 有用户指出 VLC 的默认快捷键设置不合理,常用功能难以快速访问,配置复杂且不够人性化。
- 有人批评 VLC 的界面过于“粗糙”和“颗粒化”,缺乏现代媒体播放器应有的简洁与流畅。
- 与 VLC 相比,MPlayer 因长期未更新而失去活力,而 VLC 依然保持稳定,是可靠的视频播放工具。
- 有用户怀念 VLC 在 2000 年代作为“万能播放器”的地位,如今虽界面过时,但仍是不可替代的选择。
- 一些人认为 VLC 的成功源于其对各种编码格式的快速集成能力,解决了当时视频播放的混乱局面。
- 有观点指出,如今主流视频内容已转向 YouTube 等平台,本地播放需求减少,VLC 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 YouTube 自动添加 AI 语音配音功能引发争议,许多用户反感,尤其对多语言观众造成困扰。
- 用户质疑 YouTube 为何在未征求用户意见的情况下强制开启 AI 配音,认为这是管理层的短视行为。
- 有用户表示无法关闭 YouTube 的自动配音功能,即使长期观看英文内容也依然被强制开启。
- 有人认为 YouTube 的行为反映出其对多语言用户的理解不足,忽视了用户对字幕而非配音的需求。
- 有评论指出,VLC 的贡献不应仅限于代码开发,文档校对、语言翻译等也是重要的参与方式。
- 有人强调开源软件并非“免费啤酒”,开发者需要支持,捐赠或参与维护是合理且必要的。
Myna:专为符号密集型编程语言设计的等宽字体 (Myna: Monospace typeface designed for symbol-heavy programming languages) #
https://github.com/sayyadirfanali/Myna
Myna 是一款专为符号密集型编程设计的等宽字体,旨在让符号与字母数字字符享有同等的视觉地位。它解决了许多现有等宽字体中符号表现不佳的问题,如箭头符号 → 显示不自然、特殊字符 $ @ % 等不协调等。
Myna 的核心优势包括:
- 符号优先设计:重点优化 ASCII 符号的呈现,使其在代码中更清晰、美观。
- 几乎完美的对齐:多字符符号如 ->、»=、=~、:: 等能无缝对齐,提升代码可读性。
- 适中的字重:符号与文字视觉平衡,避免过重或过轻。
- 极简几何造型:引号、逗号等符号采用简洁几何形状,风格统一。
- 清晰区分易混淆字符:如 1、l、I、| 和 0、O、o 之间有明确区分。
- 语言感知设计:针对不同编程语言优化符号表现,如 Perl 的特殊符号、Haskell 的优雅运算符、C 语言的清晰语法符号。
当前版本为单字重无连字设计,但兼容 Linux 上 fontconfig 和 pango 自动生成的粗体。未来版本可能根据社区反馈增加连字、更多字符支持等功能。
该字体基于 Source Code Pro 改造,吸收了 Fira Mono、Inconsolata、Plex Mono 等优秀字体的设计灵感,已开源并发布于 GitHub。
安装方式支持 Linux、macOS 和 Windows,可通过克隆仓库或下载 .otf 文件完成安装。
许可证为 SIL Open Font License 1.1,允许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
项目欢迎用户提交 Bug 报告或功能建议,可通过 GitHub Issues 反馈。作者联系方式为 irfan@irfanali.org。
附带展示图对比了 Myna 与多种主流等宽字体在 Perl、Haskell、C、Rust、SQL 等语言中的显示效果,突出其在符号对齐与整体美观上的优势。
HN 热度 374 points | 评论 166 comments | 作者:birdcultur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9342
- Myna 字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 Iosevka,其紧凑的外观受到 Iosevka 的启发,作者最初基于 Source Code Pro 自定义开发了 Myna 的前身 Hera。
- Iosevka 字体支持高度自定义,包括多种字形变体、ligature 选择和个性化构建,适合对字体细节有高要求的程序员。
- 有用户使用自定义的 Iosevka Orw 字体,其宽度介于标准 Iosevka 和普通等宽字体之间,被认为在紧凑与可读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 Pragmasevka 被推荐为 Iosevka 的替代品,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尤其适合长时间编程使用。
- Myna 字体专注于符号密集型语言(如 Perl 和 Haskell),通过优化符号组合的视觉对齐和整体流畅性来提升代码可读性。
- 字符组合如
<-、->、>>=、=~、::在 Myna 中实现了更自然的视觉对齐,避免了传统等宽字体中常见的视觉断裂问题。 - 作者指出,Myna 并非追求完全对齐,而是通过调整字符的水平对齐、笔画角度、粗细等细节,使符号在编程语境下更协调,而非遵循传统排版规范。
- 一些用户对 Myna 的设计效果表示困惑,认为其与常见等宽字体在视觉上差异不明显,建议作者提供更多对比截图以说明改进之处。
- 作者回应称,Myna 的重点在于符号在编程语境下的整体视觉流畅性,而非单纯的垂直对齐,例如小于号和大于号在 C、Haskell、HTML 等语言中常用于操作符而非比较,因此需要更开阔的笔画角度。
- Myna 未使用任何连字(ligatures),确保其在所有终端和编辑器中兼容,适合对字体兼容性有要求的用户。
- 有用户指出,Myna 仍无法解决 APL、BQN 等全 Unicode 编程语言在等宽排版和字体一致性上的根本问题,这些语言需要更复杂的字体支持。
- Myna 的设计目标是提升 ASCII 字符在编程中的视觉表现,而非支持全 Unicode 编程语言,因此在符号组合上更注重实际使用场景的协调性。
别让心脏病夺走你的生命。 (Ticker: Don’t die of heart disease) #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且并非仅限于老年人。约 25% 的心肌梗死发生在 55 岁以下人群,许多人的首个征兆就是猝死。这种疾病往往在数十年间悄然发展,最终突然致命。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揭示:常规体检中的标准血脂检测(如 LDL-C)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风险。他在一家高端私人医疗诊所接受更全面的检测后,发现自己的载脂蛋白 B(ApoB)水平异常,尽管 LDL-C 正常,但已存在动脉钙化斑块,确诊为早期心脏病。
关键发现:多数普通医生依赖过时的常规检测标准,忽视了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如 ApoB、Lp(a)和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而这些指标才是预测心血管风险的核心。
作者强调,预防心脏病并非只有富豪才能做到。通过花费不到 300 美元,个人即可完成关键血液检测和一次 CT 血管成像(CTA),掌握自身真实风险。他建议在 30-40 岁阶段主动干预,主动要求医生进行这些检测。
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 ApoB、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调整饮食与生活方式。这些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医保覆盖,无需支付高昂费用。
作者指出,医生不会主动推动预防性诊疗,必须由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倡导者”。他提供了一份清晰的行动指南,帮助普通人像顶级富豪一样,用低成本手段掌握并控制自己的心脏健康。
最终结论:你完全有能力避免死于心脏病。关键在于主动获取信息、要求正确检测、采取科学干预。不要等待生病才行动,现在就是开始的最佳时机。
HN 热度 372 points | 评论 325 comments | 作者:colelyman | 1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7053
- 降低 LDL 胆固醇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延长寿命干预手段,每降低一个标准差的 LDL 可增加约 1.2 年寿命,长期坚持可带来 2.4 至 3.6 年的额外寿命。
- LDL-C 虽被广泛检测,但 ApoB 才是更优的指标,行业仍普遍使用 LDL-C 而非 ApoB,令人质疑其合理性。
- 尽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直接成像技术,但临床实践中很少使用,而是依赖 LDL-C 等间接指标来决定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
-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约 30% 的心脏病发作风险,但这一数字意味着即使服药,仍有 70% 的患者可能仍会发病,引发对药物效果的怀疑。
- 医学实践往往滞后于学术研究约 17 年,医生受制于陈旧指南,导致先进疗法难以推广。
- 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是理想选择,但现实中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坚持,导致医生建议形同虚设。
- 医生在明知患者难以改变生活习惯的情况下仍坚持推荐,实为将责任转嫁给患者,无助于改善实际健康结果。
- 个体健康责任在于自身,但若医疗标准与最新研究相悖,患者有权要求更优治疗方案,医生不应拒绝合理请求。
- 医疗决策不应只关注责任归属,更应关注实际健康结果,不应忽视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更好疗效的可能性。
- 患者若缺乏长期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时间贴现能力较弱,可能难以坚持健康行为,需考虑替代性干预手段。
- 医生通常会提供多种选择,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初始治疗合理且无副作用,若无效再考虑药物治疗,是当前主流做法。
詹姆斯·沃森去世了。 (James Watson has died) #
https://www.nytimes.com/2025/11/07/science/james-watson-dead.html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于 2025 年 11 月 7 日在美国纽约长岛东诺斯波特的临终关怀机构去世,享年 97 岁。他是 DNA 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之一,这一突破性发现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1953 年,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C. Crick)在剑桥大学合作,基于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的 X 射线衍射图像,尤其是著名的“照片 51”,成功构建出 DNA 的双螺旋模型。他们提出 DNA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糖-磷酸骨架构成,内部碱基以特定方式配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胞嘧啶与鸟嘌呤),这一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复制的机制,彻底改变了生物学的面貌。
凭借此项成就,沃森与克里克于 1962 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他长期担任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负责人,并将其发展为世界顶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1990 年代,他主导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工作。
沃森的自传《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于 1968 年出版,以坦率甚至争议的方式描述了科学发现过程,虽引发同行不满,但被广泛认为是科学文学的经典之作,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最具影响力的 100 部美国文学作品之一。
然而,他的科学声誉在 2007 年后严重受损。他在接受《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发表关于种族智力差异的争议言论,称黑人总体上不如白人聪明,随后又在 PBS 纪录片中重复类似观点。此举引发巨大舆论风暴,冷泉港实验室于 2018 年撤销其荣誉头衔,他也逐渐淡出主流科学界。
尽管晚年仍坚持发表关于氧化应激与疾病关系的理论,但其科学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他本人曾表示感到被科学界“抛弃”。他的生平体现了科学巨匠的辉煌成就与个人争议的复杂交织。
HN 热度 339 points | 评论 253 comments | 作者:granzymes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069
- 《创世第八日》是关于科学史的杰出著作,详细描述了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其中对沃森的刻画显示他虽有才华但更注重自我提升。
- 有人认为在当时那个科学群体中,真正的天才其实是克里克,而沃森只是凭借机缘和追随才取得成就。
- 沃森对科学界某些不道德人士的引导,使得其个人影响力可能助长了不良风气,提醒人们应警惕此类人物。
- 沃森曾在一个公司活动中公开辱骂演员艾尔·帕西诺,表现得像一位抱怨“年轻人不懂事”的老人,令人尴尬。
- 沃森虽为人难相处,但具有强大的筹款能力,因此许多机构愿意容忍他的行为。
- 有人质疑沃森关于种族与智力的观点,指出其言论缺乏科学依据,且种族间的遗传差异远小于群体内部差异。
- 有人反驳称,种族间智力差异虽小,但群体平均值的差异仍存在,且有研究(如明尼苏达跨种族收养研究)支持这一观点。
- 该研究显示,被白人家庭收养的黑人儿童平均智商低于白人养子女,但研究者也指出环境因素仍可能产生影响。
- 有观点认为,种族并非一个科学上成立的生物学分类,因此讨论种族与智力的关系本身存在概念错误。
- 沃森曾因发表关于种族与智力的争议言论而被广泛批评,其言论被指为基于偏见而非实证。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YouTube Removes Windows 11 Bypass Tutorials, Clai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1681
Google censors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Microsoft.
Well - it is time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censors these two corporation. I don’t want them to restrict information.
People will find workarounds by the way. This is now a Streisand effect - as people see that Google and Microsoft try to hide information from them, they will now look at this much more closely than before, with more attention.
(Having said that, my bypass strategy is to not use Windows 11 altogether. I don’t depend on it, having used Linux since 21 years now, but my machine to the left is actually using Win10, for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that I can fix problems of elderly relatives still using Windows. But I won’t use Win11 ever with its recall-spy software. I also don’t care that it can be disabled - any corporation that tries to sniff-invade on me, is evil and must be banned.)
Edit: Ok so the video was restored. That was good, but still, we need an alternative here. Google holds WAY too much power via youtube.
shevy-java
谷歌与世界各地的微软一同进行审查。
嗯——现在是时候让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来审查这两家公司了。我不希望它们限制信息。
顺便一提,人们总会找到变通方法的。这现在已经成了“斯特兰德效应”——当人们看到谷歌和微软试图向他们隐藏信息时,他们会比以前更加密切、更关注地审视这一切。
(话虽如此,我的规避策略是完全不使用 Windows 11。我从 21 年前就开始用 Linux 了,所以我不依赖它,但我左边这台电脑实际上用的是 Win10,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我可以解决仍在使用 Windows 的老年亲属遇到的问题。但我永远都不会使用带有“回忆”间谍软件的 Win11。我也不在乎它能不能被禁用——任何试图嗅探和侵犯我的公司都是邪恶的,必须被禁止。)
编辑:好吧,视频被恢复了。这很好,但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替代方案。通过 YouTube,谷歌掌握的权力太大了。
Why is Zig so coo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4097
I’m afraid this article kinda fails at at its job. It starts out with a very bold claim (“Zig is not only a new programming language, but it’s a totally new way to write programs”), but ends up listing a bunch of features that are not unique to Zig or even introduced by Zig: type inference (Invented in the late 60s, first practically implemented in the 80s), anonymous structs (C#, Go, Typescript, many ML-style languages), labeled breaks, functions that are not globally public by default…
It seems like this i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C++ and Java and perhaps a couple of traditional (dynamically typed) languag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that makes Zig really unique (comptime) is not touched upon at all. I would argue compile-time evaluation is not entirely new (you can look at Lisp macros back in the 60s), but the way Zig implements this feature and how it is used instead of generics is interesting enough to make Zig unique. I still feel like the claim is a bit hyperbolic, but there is a story that you can sell about Zig being unique. I wanted to read this story, but I feel like this is not it.
unscaled
恐怕这篇文章有些名不副实。它开篇抛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论断(“Zig 不仅仅是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更是一种全新的编程方式”),但结尾列举的却是一堆并非 Zig 独有、甚至 Zig 并未首创的特性:类型推断(发明于60年代末,80年代首次实现)、匿名结构体(C#、Go、TypeScript 及许多 ML 风格语言)、标签式跳出、默认非全局公开的函数……
这篇文章的视角似乎只局限于 C/C++ 和 Java,或许还夹杂了少数几种传统的(动态类型)语言。
另一方面,真正让 Zig 与众不同的核心概念(编译期求值)却完全没有提及。我认为编译期求值并非全新概念(回溯到60年代的 Lisp 宏就能找到),但 Zig 实现这一特征的方式,以及用它来替代泛型的用法,本身就足以让 Zig 独树一帜。我依然觉得原文的论断有些言过其实,但关于 Zig 独特之处的确可以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本想读的就是这个故事,可惜眼前这篇并非如此。
YouTube Removes Windows 11 Bypass Tutorials, Clai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1983
This is now a Streisand effect - as people see that Google and Microsoft try to hide information from them
This comment section is wild.
The videos are up. Microsoft and Google weren’t meeting in secret backrooms to censor this one channel. The most likely explanation is that a competing channel was trying to move their own videos up in the rankings by mass-reporting other videos on the topic.
It’s a growing problem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utthroat channels or influencers will use alt accounts or even paid services to report their competition. They know that with enough report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y can get the content removed for a while, which creates a window for their own content to get more views.
The clue is the “risk of physical harm”. People who abuse the report function know that the report options involving physical harm, violence, or suicide are the quickest way to get content taken down.
Aurornis
这现在已经是“史特珊效应”了——因为人们看到谷歌和微软试图对他们隐瞒信息。
评论区真是乱成一锅粥。
视频还在呢。谷歌和微软可没有在秘密后室里开会来封禁这个频道。最可能的解释是,一个竞争频道试图通过大量举报该主题下的其他视频,来让自己的视频在排名中上升。
这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不择手段的频道或网红会使用小号,甚至付费服务来举报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知道,如果在短时间内收到足够多的举报,就可以让内容暂时被移除,从而为自己的内容创造一个获得更多观看量的窗口。
线索就在于“造成身体伤害的风险”。那些滥用举报功能的人知道,涉及身体伤害、暴力或自杀的举报选项,是让内容被下架的最快途径。
YouTube Removes Windows 11 Bypass Tutorials, Clai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3012
Mount a Windows 11 ISO. Open an administrative command window. Navigate to the new drive letter. Enter this command:
.\setup.exe /product server /auto upgrade /EULA accept /migratedrivers all /ShowOOBE none /Compat IgnoreWarning /Telemetry Disable I’ve used this to upgrade 10 to 11 on non approved hardware, going back to at least 2nd gen Intel CPUs. I’ve used it to upgrade existing Pro, EDU and IOT that didn’t want to upgrade.
The install window will say server but it isn’t.
WarOnPrivacy
挂载 Windows 11 ISO。打开一个管理员权限的命令提示符窗口。导航到新的盘符。然后输入以下命令:
.\setup.exe /product server /auto upgrade /EULA accept /migratedrivers all /ShowOOBE none /Compat IgnoreWarning /Telemetry Disable
我曾用它来将不受支持的硬件(至少可追溯到第二代英特尔处理器)从 Windows 10 升级到 11。我也用它升级过现有的 Pro、EDU 和 IOT 版本,而这些版本原本是不支持升级的。
安装窗口会显示“服务器”,但它实际上并不是服务器。
I Want You to Understand Chic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9830
I live in Chicago, and this article doesn’t even scratch the surface of how bad it is. My wife went to the beach yesterday for 10 minutes to try and rest from the chaos and a fucking black hawk helicopter buzzed by her. They literally fly over my house daily.
People, US citizens included, are literally being abducted. People have been shot and killed by masked agents. People have had their children abandoned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after being kidnapped. Just today they raided Little Village with hundreds of masked troops. I’m in a dozen signal groups to get alerted about where things are.
What scares me the most is how few people seem to actually know what is happening here. I talk to people outside of Chicago, and watch the news, and I don’t see or hear about anything that’s going on here. I tell them what’s happening and they are shocked.
It is impossible to convey what is happening here, how scared we all are for this country, and how much things seem to escalate every single day that this goes on.
Edit: This post has been flagged and hidden, just demonstrating how much this country wants to pretend this isn’t happening. It’s unflagged now, but the fact that anyone would want to hide what’s happening here shows how bad things are for all of us.
tedivm
我住在芝加哥,这篇文章根本没触及到事情有多糟糕。我妻子昨天去海滩想休息10分钟,结果一架该死的黑鹰直升机就从她头顶上呼啸而过。他们真的每天都会从我家的上空飞过。
包括美国公民在内,人们真的在被绑架。有人被蒙面特工开枪打死。有人在被绑架后,孩子被遗弃在路边。就在今天,他们还出动了数百名蒙面部队突袭了村庄(Little Village)。我加入了十几个信号群,以随时了解事态发展。
最让我害怕的是,似乎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我跟芝加哥以外的人交谈,也看新闻,却看不到或听不到任何关于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当我告诉他们这里的情况时,他们都感到震惊。
我无法表达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所有人对于这个国家有多么恐惧,以及在这件事持续期间,事态似乎每天都在升级。
编辑:这篇帖子被标记并隐藏了,这恰好证明了这个国家多么想假装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现在帖子已经解除了标记,但有人会想掩盖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我们所有人处境的糟糕程度。
Why is Zig so coo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6597
This is a very confusing blog post. I found myself looking for ChatGPT markers because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say: omg zig is so much cooler than C here’s why, then start listing the absolute basics of the language that are identical in most modern languages without any actual reflection why writing the same thing in a different syntax somehow makes zig superior?
SonnyTark
这篇博客文章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是不是 ChatGPT 写的,因为文章的内容完全不合逻辑:一会儿惊叹“天啊,Zig 比 C 酷多了,原因如下”,一会儿又开始列举这门语言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在大多数现代语言里都是一模一样的。文中完全没有反思,为什么仅仅是换了一种语法写同样的东西,就能让 Zig 变得更高级?
Vodafone Germany is killing the open internet – o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9652
I recently moved to a Dutch municipality that runs its own non-profit ISP. They installed a symmetric 1 Gbps fiber connection with a static IP at my house for 40 euros per month.
The service is solid, there’s no upselling or throttling, and hosting things from home just works. I bring this up because when we talk about “open”, “fair” and “monopolies” the model of a local, non-profit ISP backed by the municipality could offer a real alternative. It doesn’t directly solve the peering issues, but it shifts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cost) somewhat.
lwn
我最近搬到了一个由市政府运营的非营利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管辖的荷兰市镇。他们在我家里安装了一条对称的1千兆光纤专线,并配有静态IP,每月费用为40欧元。
服务非常可靠,没有捆绑销售或限速,在家托管服务也完全没问题。我提起这件事,是因为当我们谈论“开放”、“公平”和“垄断”时,这种由市政府支持的地方性非营利ISP模式,或许能提供一种真正的替代方案。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对等互联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改变了权力(和成本)的平衡。
Valdi – A cross-platform UI framework that deliv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4285
I have never once experienced a WebView app that I would say had “a really good experience.”
adastra22
我从未体验过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体验极佳”的 WebView 应用。
Meta projected 10% of 2024 revenue came from scam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6435
I don’t see how the yearly tech support I do with my parents at Christmas will not one day converge to an outright ban of the internet. I am now demoing the level of sofistication of AI powered scams, telling them that it is now entirely possible they will get a VIDEO CALL from me that’s not actually me asking for God knows what in a very convincing way using my face and voice. I am scared and this close to setting up a secret passphrase in case they need to tell me appart from a clone.
fouronnes3
我真搞不懂,每年圣诞节帮父母处理技术支持问题,总有一天会彻底演变成禁止他们上网。我现在正在向他们演示AI诈骗的先进程度,告诉他们,现在完全有可能他们会接到一个视频电话,是“我”本人,但实际并非我本人,用我的脸和声音,以极具说服力地让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交出什么东西。我吓坏了,现在就差给他们设个暗号密码,以便他们能分清真我和克隆体了。
A.I. and Social Media Contribute to ‘Brain Ro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7921
I’m in a local facebook group for my town where people post hiking pics, bird pics, local business updates, contractor recommendations etc. I am annoyed to see “brain rot” videos starting to take over the page.
There is one dude promoting his succulent repotting/resale business and he’s posted like 5-8 ai generated surfer dude monkey surfing and partying with his potted succulents just in the last week. I opened the comments expecting to see other people complaining, “hey buddy take your ai-spam elsewhere” but all the comments were “cute!” “adorable” and “love this!” I just ended up blocking this dude but I am sad for humanity lol.
randycupertino
我加入了一个本地的脸书群组,里面的人会上传徒步照片、鸟类照片、本地商家动态、承包商推荐之类的内容。让我很烦的是,“脑残”视频开始占领这个页面了。
有个人在推广他的多肉植物换盆/转售生意,就在过去一周里,他发了五到八个AI生成的冲浪猴子的视频,那些猴子正拿着他的盆栽多肉植物冲浪和派对。我打开评论区,本以为会看到别人在抱怨,“嘿哥们儿,把你这AI垃圾发到别处去”,但评论全是“好可爱!”、“太萌了”和“好喜欢这个!”。我最后只能屏蔽这人了,但真是为人类感到悲哀啊,哈哈。
Btop: A better modern alternative of htop with a 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8114
I’m a btop user how is it gamified? If by “gamified” thy mean “looks like something you would see in a video game (or movie)” then yeah tha tracks but that’s not what “gamified” typically means…
web3-is-a-scam
我是btop的用户,它是如何游戏化的?如果“游戏化”指的是“看起来像你在电子游戏(或电影)里看到的东西”,那确实是这样,但这通常不是“游戏化”的真正含义……
Rockstar employee shares account of the company’s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178
Valve make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heir money from the gambling they’ve attached to their games, and profits immensely from the culture of farming loot boxes to gamble on for skins and such.
They also take an absurd cut of developer income and saddle devs with costs that they don’t always want. (Selling on Steam? Valve takes 30% and forces you to moderate the forums on your listing page that you cannot opt out of.)
They also have an internal culture that’s been fairly regularly criticized as being pretty uncomfortable for women and minorities.
Valve has done some cool stuff, but let’s not lionize them too much. They are probably better than an average company, for sure, but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y are also sketchy in some very gross ways as well.
worldfoodgood
Valve 从其游戏内附加的赌博中赚取了巨额资金,并通过对开箱子以获取皮肤等物品进行赌博的文化而大发其财。
他们还从开发者收入中拿走一笔荒唐的高额分成,并将一些开发者不情愿承担的成本强加给他们。(在 Steam 上销售?Valve 抽取 30% 的佣金,并强制你为你的商品页面管理论坛,而且你无法选择退出。)
此外,其内部文化也因让女性和少数族裔感到相当不适而受到频繁批评。
Valve 确实做过一些很酷的事情,但我们不必将他们神化。他们肯定比普通公司要好,但重要的是要记住,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相当不光彩的污点。
Meta projected 10% of 2024 revenue came from scam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6011
At least 50% of the YouTube promoted videos I get are crypto currency scams where some paid actor walks you though deploying an eth contract that empties your wallet. I report every one and nothing changes :(
cjonas
我收到的至少50%的YouTube推广视频都是加密货币骗局,里面有个付费演员教你如何部署一个能清空你钱包的以太坊合约。我举报了每一个,但什么都没改变:(
A Note on Fil-C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2935
This is super kind and awesome, I’m seriously flattered!
pizlonator
这真是太友善了,太棒了,我真的感到受宠若惊!
Leaving Meta and PyTorc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5716
I think you might be reading a bit too much into this.
He’s been with Meta for 11 years and is likely in a very comfortable financial position, given the substantial stock options he’s received over that time.
He also mentioned the arrival of a new child, and it’s well known that Meta’s work-life balance isn’t always ideal.
On top of that, Meta, like many major tech companies, has been shifting its focus toward LLM-based AI, moving away from more traditional PyTorch use cases.
Considering all of this, it seems like a natural time for him to move on and pursue new, more exciting opportunities.
oxfordmale
我觉得你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了。
他在 Meta 工作了 11 年,考虑到这些年获得的大量股票期权,他的财务状况很可能相当宽裕。
他还提到了新生儿的到来,而且众所周知,Meta 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并非总是理想状态。
此外,和许多大型科技公司一样,Meta 的重点也正在转向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人工智能,逐渐远离更传统的 PyTorch 应用场景。
综合所有这些因素,这似乎是他离职去追求新的、更令人兴奋的机会的一个自然时机。
YouTube Removes Windows 11 Bypass Tutorials, Clai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1216
Rich appealed both immediately. The first appeal was denied in 45 minutes. The second in just five.
The platform claimed its “initial actions” (could be either the first takedown or appeal denial, or both) were not the result of automation.
Didn’t know YouTube can improve their review time from 45 minutes to 5 minutes without automation. I bet it’s pure magic.
rs186
里奇立刻提起了两次申诉。第一次申诉在45分钟内被驳回,第二次仅用了5分钟。
该平台声称其“初步行动”(可能指首次下架或申诉驳回,或两者皆是)并非自动化所致。
真不知道YouTube居然能在不使用自动化的情况下,将审查时间从45分钟缩短到5分钟。我打赌这绝对是纯粹的魔法。
Why I love OCaml (2023)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9254
why isn’t OCaml more popular
I’ve used OCaml a bit and found various issues with it:
-
Terrible Windows support. With OCaml 5 it’s upgraded to “pretty bad”.
-
The syntax is hard to parse for humans. Often it turns into a word soup, without any helpful punctuation to tell you what things are. It’s like reading a book with no paragraphs, capitalisation or punctuation.
-
The syntax isn’t recoverable. Sometimes you can add a single character and the error message is essentially “syntax error in these 1000 lines”.
-
Ocamlfmt is pretty bad. It thinks it is writing prose. It will even put complex
matches on one line if they fit. Really hurts readability. -
The documentation is super terse. Very few examples.
-
OPAM. In theory… I feel like it should be great. But in practice I find it to be incomprehensible, full of surprising behaviours, and also surprisingly buggy. I still can’t believe the bug where it can’t find
curlif you’re in more than 32 Unix groups. -
Optional type annotation for function signatures throws away a significant benefit of static typing - documentation/understanding and nice error messages.
-
Tiny ecosystem. Rust gets flak for its small standard library, but OCaml doesn’t even have a built in function to copy files.
-
Like all FP languages it has a weird obsession with singly linked lists, which are actually a pretty awful data structure.
It’s not all bad though, and I’d definitely take it over C and Python. Definitely wouldn’t pick it over Rust though, unless I was really worried about compile times.
timhh
为什么 OCaml 不那么流行?
我稍微用过 OCaml,发现了它的一些问题:
- 糟糕的 Windows 支持。在 OCaml 5 中,情况也只是升级到了“相当糟糕”。
- 语法对人类来说很难解析。经常变成一堆词汇的混合,没有任何有用的标点符号来告诉你各个部分是什么。这就像读一本没有段落、大小写或标点符号的书。
- 语法错误无法定位。有时候你只添加一个字符,错误信息就变成了“这 1000 行里有语法错误”。
- Ocamlfmt 格式化工具很糟糕。它觉得自己在写散文。只要一行能放下,它甚至会把复杂的
match语句放在一行。这严重损害了可读性。 - 文档过于简练。几乎没有例子。
- OPAM。理论上……我觉得它应该很棒。但实践中我发现它让人难以理解,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行为,而且出人意料地 buggy。我至今仍无法相信那个 bug:如果你的 Unix 组数量超过 32 个,它就找不到
curl。 - 函数签名支持可选的类型注解,这会静态类型的一个主要好处——文档/理解能力和良好的错误信息——给丢掉了。
- 生态系统很小。Rust 因其标准库小而受到批评,但 OCaml 甚至没有一个内置的复制文件函数。
- 和所有函数式语言一样,它对单链表有种奇怪的执着,而单链表实际上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数据结构。
不过,它也不是一无是处,我肯定比 C 和 Python 更喜欢它。但如果让我选,我肯定不会选 OCaml,除非我特别担心编译时间。
Btop: A better modern alternative of htop with a 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7864
i dont think they could have possibly chosen a word to make me want to use it less than gamified.
risho
我觉得他们选了一个词,让我更不想用了,那就是“游戏化”。
Ruby already solved my proble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389
Unrelated side note, but I haven’t written any Ruby in maybe 15 years or so and dammn I forgot how elegant the language is at its core. The author’s AppVersion class is so nicely done, it’s nuts how succinct eg the compare implementation is.
Having done mostly TypeScript and Elixir lately, I had forgotten things could be so succinct yet so clear. The combo of modern (to me) Ruby’s lambda syntax (in the .map call), parentheses-less function calls, the fact that arrays implement <=> by comparing each item in order, that there’s an overloadable compare operator at all, having multiple value assignments in one go… It all really adds up!
In any other language I can think of real quick (TS, Elixir, C#, Python, PHP, Go) a fair number of these parts would be substantially more wordy or syntaxy at little immediately obvious benefit. Like, this class is super concise but it doesn’t trade away any readability at all.
Having learned Ruby before Rails became commonplace, with its love for things that automagically work (until they don’t), I had kinda grown to dislike it. But had forgotten how core Ruby is just an excellent programming language, regardless of what I think of the Rails ecosystem.
skrebbel
题外话,可能与主题无关,但我大概有15年左右没写Ruby了,天啊,我差点忘了这门语言其核心是多么的优雅。作者的AppVersion类写得非常出色,其compare方法的实现之简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最近我主要在使用TypeScript和Elixir,以至于我忘了代码可以如此简洁而又如此清晰。现代(对我来说是)Ruby的lambda语法(在.map调用中)、无括号的函数调用、数组通过顺序比较每个元素来实现<=>运算符、存在可重载的比较运算符、一次性进行多个值赋值……所有这些特性加在一起,效果真的太棒了!
我能立刻想到的其他任何语言(TS、Elixir、C#、Python、PHP、Go)中,这些特性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变得冗长或充满不必要的语法,却没有带来任何显而易见的好处。比如,这个类极其简洁,但完全没有牺牲任何可读性。
在Rails成为主流之前我就学过Ruby,当时我很不喜欢它对“开箱即用”(magic)的痴迷(直到它出问题为止)。但后来我忘了,抛开我对Rails生态系统的看法不谈,Ruby本身绝对是一门出色的编程语言。
A Fond Farewel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7475
In the early 1990’s, during my days as a Comp. Sci. prof, I was so excited about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When I saw the Mosaic browser (a precursor to Netscape and later Firefox) I knew the world had changed for the better. Now I have such mixed feelings. Magazines (like the Farmers Almanac) either go online completely or just disappear. They just cannot compete for advertising dollars with Google. And small family run local retail stores, offering not just goods, but a social hub for people are shutting their doors because how can they compete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Amazon. Much has been gain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much has been lost.
herodotus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计算机科学教授时,互联网的出现让我无比兴奋。当我看到Mosaic浏览器(网景和后来火狐浏览器的先驱)时,我便知道世界已经向更好的方向改变了。如今,我的感受却复杂得多。像《农家历》这样的杂志,要么彻底转向线上,要么就直接消失了。它们根本无法在广告收入上与谷歌抗衡。那些不仅销售商品,更是人们社交聚集地的小型家族式本地零售店,也纷纷关门大吉,因为它们如何能竞争得过亚马逊带来的便利呢?互联网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但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Vodafone Germany is killing the open internet – o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9318
This isn’t unique to Vodafone. Google has also been slowly withdrawing from IXes globally in favor of PNIs and “VPPs” (verified peering providers). This only makes it harder for smaller networks to establish presence on the internet and feels pretty anti-competitive.
On the flip side, IXes are becoming harder and less desirable to participate in: port fees are going up, useful networks are withdrawing, low quality network participants are joining and widening blast radius. I’m not sure what the answer to this is, but this has not been a great year for the “open” internet.
phineyes
这并非沃达丰独有。谷歌也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退出互联网交换中心(IXes),转而选择私有网络互联(PNIs)和“经过验证的互联提供商”(VPPs)。这使得小型网络更难在互联网上立足,这种行为也颇具反竞争意味。
另一方面,参与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也愈发缺乏吸引力:端口费用不断上涨,有价值的网络正在退出,低质量的网络参与者则纷纷加入,扩大了潜在的风险范围。我不确定这其中的答案是什么,但对于“开放”的互联网而言,这绝非美好的一年。
We chose OCaml to write Stategrap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6190
I like OCaml and have written the “why we chose XYZ language” posts. Most of the time the real answer is “we like it and it makes us feel good to use it”. Like the answers aren’t wrong per se but they’re more post-facto justifications. And that’s perfectly fine! I think we should normalize saying that tech stack choices are subjective and preference-based. We’re not robots. The social and aesthetic parts of a stack matter to people
hardwaregeek
我喜欢 OCaml,也写过“我们为何选择 XYZ 语言”这类文章。但很多时候,真正的答案是“我们就是喜欢,用它能让我们感觉良好”。这些回答本身没错,但更多只是事后的合理化解释。而这完全没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将技术栈选择是主观且基于偏好这件事看作常态。我们不是机器人,一个技术栈的社会属性和美学价值对人们来说同样重要。
Rockstar employee shares account of the company’s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1047
I would encourage anyone in tech that is interested in forming a union at their workplace to sign up for CWA’s CODE (Campaign to Organize Digital Employees) training: https://code-cwa.org/
CWA is a big, traditional, national union (think phone company employees, health care workers, flight attendants) that has voted to set aside a portion of their dues to help organize us, their fellow workers in the tech sector, which I consider a truly beautiful act of solidarity. They are having some successes, which seem to be building.
Getting plugged in with the training and, almost as importantly, a CWA organizer, is a great first step if you know you’d like a union but don’t know where to start.
ElevenLathe
我鼓励所有在科技行业、有兴趣在工作场所组建工会的人,报名参加CWA(美国通信工人协会)的CODE(数字员工组织运动)培训:https://code-cwa.org/
CWA是一个规模庞大、历史悠久、全国性的工会(你可以想象一下电话公司员工、医疗保健工作者、空乘人员),他们已投票决定拨出一部分会费来帮助我们——科技行业的同仁们组织起来,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高尚的团结之举。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并且这些成功似乎正在不断累积。
如果你确定想要工会,但不知从何入手,参加培训,以及同等重要的是,与一位CWA的组织者建立联系,是绝佳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