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08 HackerNews

2025-11-08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编写一个 LLM 代理——核心很简单:维护对话上下文、传入可用工具并循环解析工具调用与返回结果。
  2. Soumith Chintala 宣布离开 Meta 与 PyTorch 项目领导,回顾贡献并表示将以用户和贡献者身份继续关注项目。
  3. 路透披露 Meta 内部文件称 2024 年约 10% 收入来自诈骗广告和被禁商品销售,公司在打击与利润间权衡引发争议。
  4. Have I Been Pwned 报告约 19.6 亿唯一邮箱与 13 亿密码泄露,提醒用户避免重复使用密码并监控凭证安全。
  5. 《农夫年鉴》宣布 2026 年停刊,结束逾200年连续出版并呼吁读者延续其传统与故事。
  6. Raph Koster 用十二步阐明游戏设计本质:乐趣源于通过解决不确定性问题获得“掌握”,而非单纯感官刺激。
  7. 丹麦政府拟提案禁止 15 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并加强年龄验证以保护未成年人,但在可行性与言论自由上存在争议。
  8. 作者表达对 OCaml 的热爱,认为其在简洁性与表达力之间达到良好平衡,适合高效开发与静态链接二进制。
  9. OpenMW 0.50.0 发布,带来手柄和战斗改进、AI 与寻路优化、扩展 Lua API 及多项兼容性修复。
  10. 一位运营非法流媒体者总结经验:以口碑和优质服务获取用户增长,但承认法律风险高且退出路径不可复制。

你应该写一个 Agent (You should write an agent) #

https://fly.io/blog/everyone-write-an-agent/

本文由安全专家 Thomas Ptacek 撰写,探讨了为何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编写一个 LLM 代理(Agent)。作者认为,尽管人们对大语言模型(LLM)和代理存在争议,但它们是当前计算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解它们至关重要,无论你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

文章强调,构建一个 LLM 代理比人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作者展示了一个仅用 15 行代码的极简代理实现,使用 OpenAI 的 Responses API 模拟 ChatGPT 的对话功能。这个代理通过维护一个上下文列表(context),记录用户输入和模型回复,从而实现多轮对话。上下文本质上就是一个字符串列表,这揭示了“上下文窗口”并非神秘机制,而是一种简单的状态管理方式。

作者进一步演示了如何让代理具备“双重人格”:一个说真话的 Alph,一个说谎的 Ralph。通过随机选择上下文,代理能根据角色切换回答风格,展示了 LLM 在角色扮演和逻辑推理上的潜力。

接着,作者引入“工具调用”(tool calling)功能,展示了如何让代理执行外部操作。通过定义一个 ping 工具,代理能自动识别用户需求并调用系统命令。令人惊讶的是,代理在没有显式编程循环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调用多个目标(如 google.com、 www.google.com、8.8.8.8),并成功完成任务。

作者指出,整个代理的核心逻辑极其简单:只需在每次调用 LLM 时传入可用工具列表,然后解析其返回的工具调用请求,执行后将结果回传,再重新调用 LLM 直到完成。这一过程完全由 LLM 自主驱动,开发者只需提供工具和响应处理逻辑。

最后,作者强调,尽管这个例子是玩具级的,但它揭示了真实世界代理的核心机制。真正的代理系统可能需要持久化上下文(如用 SQLite)、更多工具(如 traceroute)、或使用其他语言(如 Go)实现,但其基础逻辑不变。他鼓励读者动手尝试,哪怕只是用 bash 做一个简单的代码代理,也能在十分钟内获得深刻体验。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LLM 代理并非复杂黑箱,而是一个由简单循环和工具调用构成的可理解、可实现的系统。真正理解它,才能更理性地评价其价值与局限。


HN 热度 968 points | 评论 384 comments | 作者:tabletcorry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0088

  • LLM 可以像 Unix 工具(如 sed、awk)一样作为强大的文本处理工具,通过输入命令获取结构化输出,适合组合使用。
  • 通过编写简单脚本(如 25 行 PHP)即可实现有效代理,即使在没有工具调用功能的早期阶段也能工作。
  • 本地运行的专用代理模型(如 LLM in a box)可实现离线使用,提升隐私性与实用性。
  • 专用代理在特定任务上只需少量参数即可达到良好效果,相比通用大模型更高效,适合本地部署。
  • 家庭自动化中,本地运行的 LLM 代理可实现更灵活、上下文感知的语音控制,如根据环境自动调节灯光或窗户。
  • 代理可处理复杂请求,例如在万圣节期间自动设置灯光颜色,或根据传感器数据自动执行任务。
  • 通过多代理协作可构建复杂自动化流程,每个代理专注单一任务,降低整体复杂度,提高可解释性。
  • 专用代理能避免大模型在长上下文中的注意力分散问题,提升任务执行效率。
  • 代理系统可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响应,如检测到雷暴自动关闭窗户。
  • 未来家庭机器人代理可能面临恶意指令注入风险,需警惕潜在安全威胁。
  • 代理本质是基于输入响应的程序,不具备独立意志,其行为由输入和设计决定。
  • 本地运行的轻量级代理可作为私有化智能助手,避免依赖云端服务。
  • 代理系统可与家庭自动化平台(如 Home Assistant)结合,实现更智能的能源管理与环境优化。

我离开 Meta 和 PyTorch(Leaving Meta and PyTorch) #

https://soumith.ch/blog/2025-11-06-leaving-meta-and-pytorch.md.html

作者 Soumith Chintala 宣布正式离开 Meta,结束其在 Meta 长达十一年的职业生涯,其中近八年时间专注于领导 PyTorch 项目。他将 PyTorch 从一个初创项目发展为全球 AI 领域使用率超过 90% 的核心框架,广泛应用于各大科技公司、学术机构,并推动了 AI 研究的民主化。

他强调,PyTorch 目前已具备高度的自我可持续性:核心团队(包括 Edward、Suo、Alban、Greg 等)已成熟,具备独立决策与执行能力,产品战略清晰,组织文化稳固。他坚信 PyTorch 的价值观和创新能力将延续,即使未来风格有所变化,也无需担心。

离开 Meta 并非出于对项目的不信任,而是源于个人成长的需要。他希望尝试“小而新”的事物,摆脱长期处于行业核心位置带来的惯性,探索未知领域。他坦言,尽管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资源,但好奇心最终战胜了安逸。

在回顾 Meta 与 FAIR 的早期岁月时,他回忆了与众多杰出科学家共事的黄金时光,包括 GAN、Starcraft AI、对象检测等前沿研究,以及 PyTorch 的诞生过程。他特别感谢了 Andrew Tulloch、Yann LeCun、Rob Fergus 等关键人物的支持与远见。

他深情感谢了 PyTorch 团队中每一位贡献者,从早期核心成员(如 Adam Paszke、Alban Desmaison)到后来加入的骨干,以及无数外部社区成员。他特别提到一位研究生在 NeurIPS 上激动地表示,因使用 PyTorch 而提前完成研究并毕业,这一瞬间让他深刻体会到项目真正的社会价值。

最后,他表达了对 PyTorch 未来的信心:虽然大型会议规模扩大、生态更复杂,但其核心使命——让 AI 更易用、更开放——从未改变。他虽将离开,但仍会以用户、贡献者身份持续关注,甚至可能继续提交问题。

他坚信,PyTorch 已准备好迎接下一个阶段,而他自己,也终于可以出发去探索未知。


HN 热度 667 points | 评论 162 comments | 作者:saikatsg | 1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3948

  • Soumith Chintala 对 PyTorch 的贡献巨大,其工作极大推动了 AI 研究的发展,许多研究人员都因此受益,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PyTorch 在早期相比其他框架(如 Chainer、Jax)具有更友好的 Pythonic 接口和更丰富的预构建组件,使其迅速成为主流选择。
  • Chainer 是 PyTorch 的重要先驱,其“定义即执行”(define-by-run)的设计理念对 PyTorch 有直接影响,但因影响力较小而被后来者掩盖。
  • PyTorch 的成功不仅源于技术,更得益于 Soumith 构建的强大社区生态,这种去中心化的协作模式让项目在没有核心人物主导下依然持续发展。
  • Soumith 为人低调、平易近人,极具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并激励优秀人才投入项目,是真正的技术领袖与团队凝聚者。
  • Soumith 离开 Meta 并非因为技术或资源不足,而是个人职业规划与生活变化的自然选择,包括家庭因素和对新挑战的追求。
  • Meta 虽然在 LLM 领域投入巨大,但其在推荐系统等传统机器学习领域仍广泛使用 PyTorch,说明其技术路线并未完全脱离原有基础。
  • 有人认为大公司 AI 实验室并无独特优势,其技术进展与公开研究差距不大,这反映出对 BigTech AI 研究神秘性的质疑。

Meta 预计 2024 年收入的 10% 来自诈骗活动。 (Meta projected 10% of 2024 revenue came from scams) #

https://sherwood.news/tech/meta-projected-10-of-2024-revenue-came-from-scams-and-banned-goods-reuters/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Meta(前身为 Facebook)在其平台上通过诈骗广告和销售被禁商品赚取了数十亿美元。内部文件显示,Meta 预计 2024 年总收入的 10% 将来自这些不法行为,这大约相当于 160 亿美元。公司内部讨论中提到,由于未能阻止平台上的欺诈行为,Meta 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因此在执行力度上优先考虑处罚力度更大的地区。

Meta 在平衡打击诈骗的成本与可能面临的监管罚款时,最终决定在一些地区加大执法力度。然而,由于对其审核团队的裁减,大部分用户举报的违规行为未得到处理或被驳回。Meta 发言人 Andy Stone 对外表示,这些文件只反映了内部执法的 “片面视角”,并强调公司积极打击诈骗和欺诈行为,因为用户和合法广告商都不希望在平台上看到此类内容。

此外,Meta 还计划在 14 个新市场推出新的购物应用程序,名为 “Amazon Bazaar”,旨在提供低价购物体验,并根据当地语言和文化进行调整。报告中提到的这些新市场包括香港、菲律宾、台湾、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牙买加和尼日利亚。

整体来看,Meta 的内部文件揭示了公司在面对欺诈行为时的复杂权衡,以及在全球市场扩展新业务时的策略调整。


HN 热度 635 points | 评论 473 comments | 作者:donohoe | 1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5772

  • 使用广告拦截器是现代网络安全的基础实践,因为大型广告平台缺乏控制诈骗内容的动机,且拦截能显著减少用户接触虚假广告的机会。
  • 随着 AI 生成内容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日益逼真,甚至能通过视频通话伪造身份,给家庭成员带来严重安全威胁,令人担忧。
  • 人们正逐渐转向封闭的“围墙花园”式平台以寻求安全,如仅通过苹果应用商店下载软件、在亚马逊购物或仅使用 ChatGPT,但这些平台本身也存在大量欺诈和虚假信息。
  • 尽管封闭平台看似安全,但其内部仍充斥着大量诈骗和低质量内容,且 AI 生成的虚假商品和信息已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甚至超出传统欺诈范畴。
  • 有观点认为,平台不应以“规模大、难度高”为借口逃避责任,若维护平台信任需花费十亿美元,也应视为必要成本,否则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 应建立法律机制,让广告渠道对虚假宣传承担连带责任,推动平台加强尽职调查,以保障用户权益。
  • 当前商业模式若无法在不牺牲伦理的前提下盈利,就应被监管或禁止,不能以“不可避免”为理由逃避责任。
  • “可接受的信任水平”应由谁定义尚不明确,对富豪而言,只要外部环境更差,当前状态就可能被视为“足够好”,这暴露了平台责任的缺失。
  • 一些 AI 生成商品虽未构成严格意义上的诈骗,但其低质量设计和与宣传不符的细节,已严重违背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合理预期。

二十亿个电子邮件地址遭泄露 (Two billion email addresses were exposed) #

https://www.troyhunt.com/2-billion-email-addresses-were-exposed-and-we-indexed-them-all-in-have-i-been-pwned/

2025 年 11 月 5 日,Have I Been Pwned(HIBP)发布了一篇重要文章,披露了一起规模空前的数据泄露事件:约 19.57 亿个唯一邮箱地址和 13 亿个唯一密码被曝光,其中 6.25 亿个密码是首次被发现。这些数据来自网络犯罪分子公开发布的多个泄露源,由名为 Synthient 的威胁情报平台整理并提供给 HIBP,用于通知潜在受害者。

文章强调,这些数据并非夸大其词,而是真实存在的大规模泄露。其中,许多密码来自早期的泄露事件,但仍有大量新出现的密码,说明攻击者持续在收集和传播用户凭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常被用于“凭证填充”攻击——即利用用户在一处平台泄露的账号密码,尝试登录其他完全无关的网站,而这种行为之所以有效,正是由于用户普遍存在重复使用密码的习惯。

为验证数据真实性,HIBP 团队联系了多位订阅用户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许多用户确实使用过这些密码,且部分密码仍在部分账户中活跃,尽管他们早已忘记。例如,有用户确认使用过一个仅八位、包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的密码,且未被收录在“已泄露密码”数据库中,说明这类弱密码仍广泛存在,且能绕过许多安全检测机制。

文章还指出,即便某个邮箱地址出现在数据集中,也不能完全确定其对应密码一定真实属于用户本人,因为数据可能包含历史遗留、自动分配或被滥用的凭证。但总体而言,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不容忽视。

HIBP 团队通过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集,旨在帮助用户及时发现风险并更改密码,从而阻止攻击者利用泄露信息进行进一步入侵。这一行动凸显了主动监控和响应数据泄露的重要性,也提醒公众:密码安全不能仅依赖复杂度,更需避免重复使用。


HN 热度 594 points | 评论 414 comments | 作者:esnard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9901

  • 使用针对每个账户的电子邮件别名服务和密码管理器可以有效提升隐私安全,通过邮件别名能追踪信息泄露来源。
  • 利用邮件别名配合 Sieve 过滤规则,可实现更精细的邮件分类管理,提升信息处理效率。
  • 通过邮件别名中的附加信息(如 + 服务名)可识别邮件来源,有助于识别垃圾邮件和追踪泄露源头。
  • 一些服务系统不支持带 + 号的邮箱格式,导致注册或登录失败,甚至影响账户恢复。
  • 部分服务在处理带 + 号的邮箱时会自动去除 + 号部分,导致邮件无法送达或验证失败。
  • 使用自定义域名配合邮件别名服务,可避免因邮箱格式问题导致的兼容性问题,且更灵活可控。
  • 由于邮箱别名的广泛使用,部分垃圾邮件发送者已学会忽略 + 号部分,从而降低其有效性。
  • 有用户发现某些服务会拒绝带 + 号的邮箱,甚至客服人员也不理解该符号的用途。
  • 一些航空公司或重要服务系统对邮箱格式处理不当,导致用户无法完成注册或更改邮箱。
  • 有用户因邮箱格式问题导致账户无法恢复,需工程师介入才能解决,过程耗时且复杂。
  • 信息泄露已成常态,个人数据在多个平台被多次暴露,仅靠强密码和密码管理器难以完全应对。
  • 通过邮件别名可找回遗忘的旧账户,甚至识别出被用于勒索的旧密码变体。
  • 有用户发现某些垃圾邮件中会包含带 + 号的邮箱地址,可作为识别垃圾邮件的线索。
  • 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个人数据在多个平台被广泛收集,隐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 一些服务提供商对邮箱格式校验过于严格,导致用户无法使用常见别名格式注册。

一份深情的告别 (A Fond Farewell) #

https://www.farmersalmanac.com/fond-farewell-from-farmers-almanac 《农夫年鉴》宣布将停止出版,2026 年将是其最后一版。这本拥有超过 200 年历史的刊物,以其独特的天气预报、生活智慧与幽默风格,陪伴了无数家庭世代相传。许多读者曾依据年鉴的月相、最佳日子建议进行种植、育儿或钓鱼等活动,与年鉴建立了深厚情感联结。

编辑团队表示,虽然纸质版和在线版将不再更新,但年鉴的精神将延续在读者心中。他们鼓励大家继续传承传统,如“郁金香开花时种豌豆”“夜晚红天预示好天气”,并讲述长辈们与年鉴的故事。

2026 年版年鉴目前仍可在官网、亚马逊及部分线下商店购买。官网将开放至 2025 年 12 月,会员将收到相关订阅信息。


HN 热度 549 points | 评论 198 comments | 作者:erhuve | 2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3146

  • 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便利,但也导致传统杂志和小型本地零售店的衰落,这些店铺曾是社区社交的重要场所。
  • 小型本地商店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人们日常交流、建立联系的社会枢纽,这种功能难以被线上平台替代。
  • 线上社交如 Instagram 或特定论坛虽能提供连接,但缺乏真实互动和情感温度,无法真正替代实体空间的社交价值。
  • 社交枢纽的核心在于人们因共同需求(如购物)自然聚集,而非刻意组织活动,因此商业场所天然具备社交功能。
  • 大型连锁超市和购物中心空间冷漠、缺乏人情味,人们只是匆匆完成任务后离开,难以形成社区感。
  • 城市中的主街或本地商业区曾是居民日常交汇点,如今被酒吧和餐厅取代,社交场景大幅减少。
  • 以荷兰代尔夫特的开放式社区中心为例,融合图书馆、咖啡厅、音乐室、影院等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生活中心。
  • 现代城市规划以汽车为主导,导致郊区和远郊缺乏步行可达的本地商店,削弱了社区凝聚力。
  • 人们仍能在理发店、咖啡馆、公园、体育活动、志愿组织等场所找到社交连接,但整体数量和质量已大不如前。
  • 宗教场所等传统社区组织面临挑战,年轻一代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本地商业自然接触社区,导致参与度下降。
  • 互联网虽去中心化了信息,却意外集中了文化与注意力,可能正在引发一种新的文化单一化。
  • 人类文明可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技术发展虽有初衷美好,但其长期影响尚不明确,甚至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黑暗时代”。
  • 人们本质上是“会跳舞的动物”,渴望移动、互动和真实体验,而现代技术正在剥夺这种基本需求。

游戏设计其实很简单。 (Game design is simple) #

https://www.raphkoster.com/2025/11/03/game-design-is-simple-actually/

文章标题为《游戏设计其实很简单》,作者是知名游戏设计师、作家拉夫·科斯特(Raph Koster),发布于 2025 年 11 月 3 日。文章以十二步程序为框架,系统阐述游戏设计的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强调“乐趣”应聚焦于“解决问题的 mastery(掌握)”,而非表面的感官刺激。真正的乐趣往往在完成挑战后产生,其本质是预测未来并实现目标的过程。

第二部分区分“问题”与“玩具”:游戏的核心是设定具有约束条件和目标的问题;而没有目标的系统则成为“玩具”。设计玩具是构建游戏的良好起点,因为玩家天然会为玩具添加目标,从而形成游戏。

第三部分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围绕“不确定性”构建的。优秀游戏问题需具备深度——答案随探索而演变,存在多种解决路径,且能反复出现于不同情境。这类问题能持续激发玩家的预测欲望,带来心理满足感。文章以“捡棍子”为例,说明看似简单的动作若缺乏变化与深度,便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循环。

文章最后暗示,许多被误认为“游戏”的行为,实则只是“谜题”或“练习”,真正的游戏设计需关注系统性、可扩展性和玩家的持续参与动机。


HN 热度 506 points | 评论 151 comments | 作者:vrnvu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1262

  • Raph Koster 是一位极具成就、深思熟虑且谦逊的游戏设计大师,其写作充满密集思想,常被比作一场十二道菜的品鉴盛宴,每部分都可独立咀嚼并获得启发。
  • 尽管有人认为《游戏设计的艺术》是“游戏设计的圣经”,但更多人认为并无单一“圣经”之作,不同人因风格与偏好不同而推荐不同书籍。
  • 《游戏设计的艺术》(Jesse Schell 著)和《设计游戏》(Tynan Sylvester 著)均被广泛推荐,前者系统全面,后者深入实用。
  • 《游戏设计的透镜》(Book of Lenses)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和深度,是许多人的首选入门书。
  • 早期的《计算机游戏设计的艺术》(Chris Crawford 著)也被提及,具有历史价值和启发意义。
  • 游戏设计风格多样,有人倾向系统化方法,有人更像艺术家即兴创作,也有人采用试错式开发,因此没有一本书能适合所有人。
  • Raph Koster 曾担任《创世纪 Online》《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SWG)等重要游戏的主设计师,其设计思想影响深远。
  • 《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SWG)在 2003 年推出时极具前瞻性,拥有复杂的物理系统、玩家驱动的经济体系和自由涌现的城市结构,但因开发周期不足、技术架构陈旧、叙事薄弱而最终失败。
  • SWG 的经济系统高度依赖玩家间协作,材料品质影响装备属性,形成“你得认识一个做东西的人,而他得认识一个挖矿的人”的真实社会网络,极具沉浸感。
  • 与《EVE Online》相比,SWG 的经济与社交系统更贴近现实,但缺乏主线剧情和玩家选择的深度,导致后期内容空洞。
  • 《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的玩家角色从平民开始,无阵营选择,强调普通人的生活体验,与传统“英雄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 《Metaplace》是 Raph Koster 在 2006-2007 年推出的儿童向编程虚拟世界平台,若发展成熟,可能与 Roblox 有相似影响力。
  • 《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的太空扩展内容被批评为平庸,缺乏开放世界设计与剧情选择,导致玩家体验断裂。

丹麦政府计划禁止 15 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Denmark’s government aims to ban access to social media for children under 15) #

https://apnews.com/article/denmark-social-media-ban-children-7862d2a8cc590b4969c8931a01adc7f4 该网页是美联社(AP News)的主站页面,涵盖全球多个领域的新闻与专题报道。页面顶部突出显示当前重大新闻,包括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俄乌冲突、美国政治动态、体育赛事、科技进展及社会文化话题。

在国际新闻方面,重点报道了美国军方对委内瑞拉毒品船只的打击行动,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将船员称为“毒枭恐怖分子”的说法与实际情况存在复杂性。同时,法国因历史殖民问题引发对被盗王冠珠宝的讨论,反映其殖民历史的持续影响。

美国国内新闻聚焦政治僵局,共和党与民主党在政府停摆第 38 天仍未达成协议,最高法院也审理多项敏感案件,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的挑战、特朗普政府限制跨性别者护照性别标记的争议。此外,前 NFL 球星安东尼奥·布朗因谋杀未遂被捕,引发社会关注。

体育板块报道了身高最高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诞生,以及 NCAA 因体育赌博调查取消多名球员资格。娱乐方面,肯德里克·拉马尔领跑 2026 年格莱美提名,电影《Die, My Love》获得评论关注。

科技与健康领域,詹姆斯·沃森(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去世,引发科学界缅怀。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召回受致癌物污染的降压药,引发公众健康担忧。

环境与气候方面,巴西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承诺投入巨额资金支持雨林保护,而秘鲁安第斯山区村民延续千年盐采集传统,展现人与自然的古老互动。

此外,页面还包含多个专题栏目,如“AP 调查”、“科学”、“生活方式”、“宗教”、“摄影”等,涵盖从人工智能监管、社交媒体对儿童影响,到宠物、美食、旅行、心理健康等多元化内容。

整体来看,该网页是一个综合性新闻门户,内容覆盖广泛,信息权威,兼具深度与广度,适合读者快速获取全球重要事件的最新动态。


HN 热度 396 points | 评论 288 comments | 作者:c420 | 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8083

  • 有家长支持禁止 15 岁以下儿童使用智能手机,认为其危害可能超过香烟,对人类未来构成威胁。
  • 教师普遍反映在学校禁用手机后课堂秩序改善,认为此举带来积极效果。
  • 批评者指出教师作为利益相关方,其判断可能受自身偏好影响,将“安静”误认为“教育成效”,缺乏科学依据。
  • 指出要真正评估手机影响,需进行双盲、标准化、匿名评分的科学研究,但此类研究因复杂性难以实施且缺乏资金支持。
  • 认为手机禁令可能激发青少年逆反心理,强制推行成人价值观可能忽视成长中必要的经验学习。
  • 历史表明每一代人都对新技术持批评态度,但当前社会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支持,情况可能确实不同。
  • 质疑现有研究是否能证明手机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 部分学生自身也希望限制社交媒体使用,以减轻社交压力,反映出对数字环境的反思。
  • 指出社会对新技术的担忧常被夸大,但当前问题可能不同于以往,需谨慎对待。
  • 强调心理学研究存在“可重复性危机”,许多研究结果难以复现,因此不能盲目依赖学术权威。
  • 将社交媒体类比为成瘾性产品,如同烟草,应采取类似监管措施,以保护未成年人。

我爱 OCaml (I Love OCaml) #

https://mccd.space/posts/ocaml-the-worlds-best/

本文作者 Marc Coquand 分享了自己对 OCaml 语言的热爱与深刻理解。他回顾了自己从学习 Haskell 到使用 Go 的经历,指出 Haskell 虽有强大的类型系统和函数式编程优势,但复杂性高、编译慢、运行时易出现难以调试的“空间泄漏”;而 Go 虽然简洁、编译快、工具链完善,却因缺乏空值安全、错误处理繁琐、缺乏 REPL 等,导致代码易出错且开发体验受限。

在对比多种语言后,作者认为 OCaml 完美平衡了简洁与表达力,满足了他对理想编程语言的全部期待:具备强大的静态类型系统、模式匹配、代数数据类型等函数式特性;运行时简单清晰,可预测性能;编译速度极快,优于 Haskell 和 Rust;支持静态编译为单个二进制文件,便于部署;文档完善,拥有 odig 离线查阅工具和 utop 交互式 REPL;类型推断能力强,模块化设计清晰,接口与实现分离,提升可读性。

作者特别赞赏 OCaml 设计者“良好的品味”——在保持语言简洁的同时,保留了必要的表达能力。尽管语言历史悠久,部分特性(如面向对象)略显过时,生态中也有冗余,但整体而言,OCaml 是“真正优秀”的语言。他总结,OCaml 之所以令人着迷,正是因为它在简单与强大之间找到了绝佳平衡,拥有出色的工具链与文档支持,让开发者能专注于创造,而非与语言对抗。


HN 热度 288 points | 评论 196 comments | 作者:art-w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6517

  • OCaml 在 Windows 平台上的支持较差,尤其是 OCaml 5 版本后情况更糟。
  • OCaml 的语法对人类阅读不友好,缺乏标点和段落结构,容易造成“文字迷宫”。
  • 语法错误时,错误信息往往覆盖大量代码行,难以定位问题。
  • ocamlfmt 格式化工具表现不佳,会将复杂的 match 表达式压缩到一行,影响可读性。
  • OCaml 的文档过于简略,缺乏实际示例,学习成本高。
  • OPAM 包管理器理论优秀但实践复杂,存在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已知 bug,如在 Unix 组超过 32 个时无法找到 curl。
  • 函数签名中可选的类型注解削弱了静态类型带来的文档和错误提示优势。
  • OCaml 生态规模小,缺少基础功能如文件复制,依赖需自行构建。
  • 函数式语言普遍偏好单链表,但该数据结构在现代场景下效率较低。
  • F#作为 ML 家族语言,更适合在 Windows 和.NET 平台上使用,拥有更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更好的可部署性。
  • F#的类型推断能力不如 OCaml,需要更多手动类型注解,降低了开发体验。
  • F#缺少 OCaml 的强命名参数功能,无法实现类似 currying 与命名参数的优雅组合。
  • F#继承了.NET 的 null 问题,而 OCaml 通过代数数据类型有效避免了空指针异常。
  • OCaml 的模块系统和结构类型系统远超 F#,具备更强大的类型表达能力。
  • 通过配置 janestreet 风格的 ocamlformat 可改善代码格式化质量。
  • 应该使用.mli 接口文件来弥补缺少类型注解的缺陷,配合 IDE 类型提示可显著提升开发体验。
  • OPAM 无法找到 curl 的问题实为 musl libc 的限制,非 OPAM 本身 bug。
  • 函数式语言偏好单链表是因为其天然支持不可变性,避免频繁复制。
  • 通过高效实现,如 Clojure 的 vector,可以在保持不可变性的同时实现类似数组的性能。
  • 链表在函数式编程中是表达“首元素 + 剩余部分”逻辑的自然方式,其内存结构并非决定性因素。

OpenMW 0.50.0 发布——开源《上古卷轴 III:晨风》重制版 (OpenMW 0.50.0 Released – open-source Morrowind reimplementation) #

https://openmw.org/2025/openmw-0-50-0-released/

OpenMW 0.50.0 版本正式发布,带来多项重大更新与优化。新版本重点改进了游戏手柄体验,推进战斗机制的去硬编码化,并进一步扩展了 Lua 脚本 API。用户界面方面修复了多项问题,新增了备受期待的“快速物品转移”功能。

AI 与寻路系统方面,NPC 路径规划更加智能,会自动忽略无法到达的路径点,避免卡在岩石中。同时优化了潜行机制,将意识判定结果缓存 5 秒,使潜行经验获取更合理,避免因每帧刷新导致的不可靠判定。

配置与虚拟文件系统(VFS)方面,设置文件现在在退出设置窗口时即可保存,无需等待游戏关闭。同时提升了对非 ASCII 路径及损坏 BSA 文件的兼容性与读取稳定性。

保存游戏与 ESM 格式方面,保持了与旧版本的兼容性,玩家可回退至 0.49.0 继续游戏。修复了任务状态子记录读取错误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

游戏性方面,修复了多项机制偏差:监狱时间可正确计入潜行与开锁技能升级,且影响等级提升进度;拾取物品时不再卡在同类型堆叠物品上;水下远程攻击命中逻辑修正;抗性效果不再重复播放音效与视觉特效;药剂使用时的短暂闪现问题已修复;瞬时效果可立即生效,如“立即解毒”可即时清除“中毒”状态;水下法术飞弹不再消失,而是爆炸;附魔服务定价更贴近原版,基于最终效果强度而非整体强度;沉默法术不再影响技能;野兽种族角色的绑定头盔与靴子效果可被立即中断;盗窃罪行不再重复判定;未设定强度的效果无法部分抵抗;魅力效果不再影响态度范围上限。

此外,旅行价格计算更准确,多人跟随时价格按基数乘以人数计算;法术价格自动计算功能修复;基础疾病无视抗性;盗窃物品数量影响犯罪反应等级。

已知问题包括:macOS 上需确保 OpenMW.app 与 OpenMW-CS.app 为同级目录;Windows 启动过慢可能触发冻结提示,通常可忽略;AMD RX 6000/7000 系列显卡在启用硬件抗锯齿时可能引发驱动超时;Intel 显卡可能出现画面冻结但仍可操作,建议回退驱动版本;Linux 与 macOS 上 OpenMW-CS 可能在全局搜索或保存时随机崩溃;Apple Silicon 设备上启用逐像素光照可避免着色器渲染偏红的问题。


HN 热度 270 points | 评论 90 comments | 作者:agluszak | 1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6090

  • OpenMW 项目令人印象深刻,它为老化的 Bethesda 游戏提供了保护,防止因官方更新破坏模组。
  • 模组社区的付出巨大,例如《Tamriel Rebuilt》模组将《上古卷轴:晨风》的探索范围大幅扩展。
  • OpenMW 支持现代图形增强,如改进的水体、雾效、HDR、光线追踪、高分辨率纹理和 PBR 材质。
  • 游戏界面现代化,支持更多标记点、书籍转为有声书、全语音配音以及战斗和升级系统的重制。
  • 《Enderal: Forgotten Stories》作为《上古卷轴 5:天际》的完全转换模组,剧情精彩,深受玩家喜爱。
  • 一些人认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作品应在一定年限后进入公共领域,以保障文化传承。
  • 建议版权期限为 20 至 30 年,可有限次续期,且需提交可修改版本供档案馆和公众使用。
  • 20 至 30 年版权期限能让成长于该文化背景的人在有生之年接触到经典作品,也利于早期艺术家作品回归公共领域。
  • 长期版权制度导致大量作品因无人维护而永久丢失,应通过年度续费机制让出版商承担成本。
  • 《赛博朋克 2077》的 RedEngine 被放弃,若能开源将有助于游戏遗产的保存。
  • 《赛博朋克 2077》已转用 Unreal Engine 5 开发,原引擎被弃用。
  • 对于已停止开发或工作室解散的游戏,应允许其开放源代码或进行再创作。
  • 一些已解散工作室的作品因版权归属不明,难以进行再创作或修复。
  • 2D 游戏如《Claw》可通过逆向工程实现重制,技术上是可行的。
  • 《上古卷轴 5:天际》被过度吹捧,其战斗和探索系统远不如 2005 年的《暗黑魔君:力量之王》。
  • 《赛博朋克 2077》的开发团队已转向 Unreal Engine 5,原引擎不再维护。
  • 一些人对 Bethesda 未来游戏的付费模组政策持悲观态度,认为其将强制分成。

从运营盗版流媒体网站中吸取的教训 (Lessons from Growing a Piracy Streaming Site) #

https://prison.josh.mn/lessons

本文是一位创业者对个人非法流媒体平台 HeheStreams 的运营复盘,分享了其从零到规模化过程中积累的商业与用户运营经验。尽管平台涉及版权问题,但作者将其视为一次真实的“创业实验”,并从中提炼出诸多可迁移的 B2C 运营原则。

核心营销策略完全依赖口碑传播,而非广告投放。作者强调建立用户信任的重要性,通过透明沟通、主动服务和真诚互动,使用户在充斥着欺诈行为的灰色市场中依然愿意长期使用并推荐平台。

关键运营策略包括:

  • 所有邮件结尾都鼓励用户直接回复,强化个人化联系;
  • 通过分阶段的引导邮件帮助新用户快速上手,提升留存;
  • 邮件风格幽默自嘲,增强亲和力,用户甚至表示“喜欢读这些邮件”;
  • 服务出现问题时坦率承认,不推诿;
  • 用户用完订阅后仍可申请退款,极少遭遇恶意退费;
  • 主动询问未续费用户原因,以改进服务;
  • 若用户不适合平台,会主动推荐竞争对手,反而增强可信度;
  • 定价高于同行,筛选出更忠诚、更懂价值的用户群体;
  • 专注体育内容,拒绝泛化,保证服务质量;
  • 坚持“说不”,拒绝低质量或不合理需求。

最成功的增长黑客来自 Reddit API:自动抓取用户讨论“NBA League Pass”“黑屏”“哪里看”等关键词的帖子,向用户推送相关内容,并鼓励他们在评论中透明推荐 HeheStreams,附带专属链接。推荐者获 10 美元信用,新用户享首月 10 美元折扣,效果显著。

作者认为,这些方法虽无法大规模复制,但对小团队、重信任、讲真诚的创业项目极具价值。真正的信任无法靠广告堆砌,而源于真实的自我表达与用户关怀。

最后,作者坦言:这些经验无比珍贵,但绝不建议复制其“退出”路径——平台最终被“联盟为创意”(Alliance for Creativity)收购,实为好莱坞版权组织 MPAA 的关联机构,暗示其法律风险极高。


HN 热度 252 points | 评论 175 comments | 作者:zuhayeer | 1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4197

  • 找到理想的小团队工作,关键在于主动接触那些没有公开招聘但规模适合自己的公司,因为并非所有职位都会对外公布。
  • 作者在运营非法流媒体站点时,主要出于个人兴趣而非盈利,对风险有认知但并未将金钱作为主要动机。
  • 面对体育赛事内容请求,作者拒绝了涉及付费点播(PPV)或涉及未成年人(如 NCAA)的项目,以维护道德底线和功能一致性。
  • 作者强调功能对等性的重要性,避免因部分服务缺失导致用户困惑,坚持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 一些人对非法商业模式能提供良好客户服务的现象感到惊讶,认为其服务甚至优于合法企业。
  • 有用户回忆在乌克兰敖德萨购买盗版软件的经历,尽管有合法授权,仍因安装问题获得退款和帮助,体验良好。
  • 敖德萨的市场和城市风貌令人印象深刻,但近年来因战争破坏而不再如从前安全舒适。
  • 有人分享自己在搬家时因缺少量杯而顺手拿走商店同类产品,类比于“规则打破”的日常行为,认为在特定情境下合理。
  • 作者至今未恢复其 GitHub 账户,正在尝试通过联系法律团队来证明身份。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Meta projected 10% of 2024 revenue came from scam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6303

Alongside a password manager and keeping things up to date, using an ad blocker is truly a foundational security practice these days. The big advertising players simply have all of the wrong incentives to control this problem. They could massively reduce the volume of scams advertised on their networks, but it’d be worse for them on two fronts: they’d have to pay for more moderation, and they’d lose billions in revenue in the process. Shoulder surfing while a non-savvy user browses Facebook or YouTube without an ad blocker and engages with obviously fraudulent ads is painful.

macNchz

如今,使用密码管理器、保持软件更新,再配上广告拦截器,是一项真正基础性的安全实践。大型广告平台完全没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本可以大幅减少其网络上宣传的诈骗广告,但这会在两方面对他们更不利:他们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内容审核,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损失数十亿美元的收入。看到一个不谙技术的用户,在没有广告拦截器的情况下浏览脸书或油管,然后轻信了那些明显是诈骗的广告,真是令人痛心。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8283

As someone who has been the target of an FBI investigation for what was effectively criminal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ater arrested and did time in prison), my only takeaway is that this, if anything, should just be a civil suit just like so many other similar cases of copyright issues.

I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priorities of the FBI are typically highly politically motivated. The exceptions are if you’re doing something seriously icky, or doing fraud that deceives people.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what’s reported and what actually happens, I’ve made some comments on my case and my experience here: https://prison.josh.mn

joshmn

作为曾因实质上的刑事版权侵权成为FBI调查目标(后来被逮捕并坐过牢)的人,我的唯一感受是,如果要说的话,这应该像许多其他类似版权案件一样,仅作为民事案件处理。

根据我的个人经历,FBI的优先事项通常具有高度政治动机。除非是做了非常令人厌恶的事情,或是从事欺骗他人的欺诈行为,否则例外。


Leaving Meta and PyTorc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7552

Many of the comments here are judging PyTorch in hindsight , which is unfair.

When Soumith Chintala co-launched PyTorch, and for many years after, the alternatives for fast, interactive, convenient development were much worse. There was no Jax.

Every single AI researcher I know, including me, who tried PyTorch back then immediately wanted to switch to it, because it was so much better. Andrej Karpathy described what PyTorch felt like back then when he tweeted, on May 2017, “I’ve been using PyTorch a few months now and I’ve never felt better. I have more energy. My skin is clearer. My eyesight has improved."[a]

THANK YOU SOUMITH for your hard work over all these years! Your hard work has made a difference for a huge number of people, including many of us here on HN.

We wish you success in your future endeavors, whatever they turn out to be!

Please ignore all the petty criticism.


[a] https://x.com/karpathy/status/868178954032513024

cs702

这里的许多评论都是在事后评判 PyTorch,这很不公平。

当 Soumith Chintala 联合推出 PyTorch 时,以及在之后的许多年里,那些用于快速、交互式、便捷开发的其他选择要差得多。当时还没有 Jax。

我认识的每一位 AI 研究人员,包括我自己,只要当时尝试过 PyTorch,就立刻想转向它,因为它好太多了。Andrej Karpathy 在 2017 年 5 月的一条推文中描述了当时使用 PyTorch 的感受:“我用 PyTorch 已经几个月了,我感觉从未如此好。我更有活力了。我的皮肤更干净了。我的视力也改善了。”[a]

Soumith,感谢你多年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你的努力为数以万计的人带来了改变,也包括我们这里的许多 HN 用户。

无论你未来的事业如何,我们都祝你取得成功!

请忽略那些琐碎的批评。


Two billion email addresses were exposed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0304

There have been enough data breaches at this point that I’m sure all my info has been exposed multiple times (addresses, SSN, telephone number, email, etc). My email is in over a dozen breaches listed on the been pwned site. I’ve gotten legal letters about breaches from colleges I applied to, job boards I used, and other places that definitely have a good amount of my past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at’s not even counting the “legal” big data /analytics collected from past social media, Internet browsing, and whatever else.

I now use strong passwords stored in bitwarden to try to at least keep on top of that one piece. I’m sure there are unfortunately random old accounts on services I don’t use anymore with compromised passwords out there.

Not really sure what if anything can be done at this point. I wish my info wasn’t out there but it is.

naet

数据泄露事件已经发生得太多了,我敢肯定我的所有信息(地址、社保号、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等)早已多次暴露。我的邮箱在“被黑”网站上被列出的超过十几次泄露事件中都有出现。我还收到过我申请过的大学、我用过的求职网站以及其他确实掌握了我大量过往个人信息的地方发来的关于数据泄露的法律通知。而这还不包括那些通过过往社交媒体、网络浏览等渠道收集的“合法”的大数据和分析信息。

我现在使用Bitwarden来保管强密码,至少希望能在这方面做到万无一失。我毫不怀疑,在我不再使用的服务上,可能还有一些我不记得的旧账户,其密码已经被泄露了。

说实话,我现在不确定还能做些什么,也不知道是否还有解决的办法。我只希望我的个人信息没有泄露出去,但它确实已经泄露了。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9058

FBI wants to remind everyone that only US mega-cap companies can scrape the entire internet, not share the data, use it to train AI models and then charge people to use chatbots that use this ‘laundered’ data. Anybody else attempting to do this is a criminal in their eyes and must be punished.

klipklop

FBI想提醒大家,只有美国的巨头公司才能抓取整个互联网的数据,不分享这些数据,用它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然后再向人们收费使用这些使用了这种“洗白”数据的聊天机器人。任何其他人试图这样做,在他们眼中都是罪犯,必须受到惩罚。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7420

They pardoned the Silk Road drug lord to go after a copyright infringement-lord instead? It’s not even in their effective jurisdiction, if this indeed is a Russian national. Don’t they have more important Russian crimes to investigate?

I read there was a US government investigation tracking Ukranian children abducted by Russian forces, but supposedly there weren’t enough resources [0] to sustain that.

[0] https://www.npr.org/2025/03/19/nx-s1-5333328/trump-admin-cuts-funding-for-program-that-tracked-ukrainian-children-abducted-by-russia

perihelions

他们居然赦免了丝绸之路的毒品头目,转而去对付一个侵犯版权的头目?这甚至都不在他们的有效司法管辖范围内,如果这人真是俄罗斯国籍的话。他们难道没有更重要的俄罗斯罪行要调查吗?

我看到有美国政府的调查在追踪被俄军绑架的乌克兰儿童,但据说资源不足[0],无法持续这项调查。


Apple is crossing a Steve Jobs red lin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1385

From that point on, Steve would go on to spend lavishly on things that improved the experience, and he would reject—often brutally—any idea that diluted or harmed the experience. …I’ll go out on a limb and say that uninvited advertising is not normally equated with a better customer experience.

YES!!! SOO much of the Apple user experience has degraded due to this. I can’t listen to my own music that I bought on the Music app, without being interrupted asking if I want Apple Music. I open up the Books app to read Winnie the Pooh to my son, and the opening screen has loads of random trashy romances to try to sell me. I go to comfort read Ender’s Game, which I did buy though the store a decade ago, and it helpfully “groups” it with the other four (!?) books in that series which I haven’t bought, as if to say, “Don’t you want to buy these too?” NO! If I want to buy them, I know where to find them!

It is SUCH an unpleasant experience. EVERY time I open the App Store to update some apps, I’m angry that I have to wander past advertising assaults to do it. EVERY time I open the music app to play an old favorite, I’m angry that I have to go past the advertising assault. EVERY time I open up the book app, I’m angry that I have to go past the advertising assault.

I very much doubt the execs understand how much they’re damaging the brand for that little bit of extra revenue. The see the extra revenue, but they don’t see the lost brand, or the people that switch away. Is it really worth it?

ETA: I don’t think it’s an exaggeration to say:

Modern iPhones don’t come with a music player. They come with a music store, that you happen to be able to put your own music into. But it’s not structured to help you play your music, it’s structured to sell you what they want to sell you.

Modern iPhones don’t come with an e-book app. They come with a book store that you happen to be able to upload some of your own books into. But it’s not structured to help you organize and read your books – even the ones you’ve bought; it’s structured to sell you more books.

gwd

从那时起,史蒂夫会继续慷慨投入,以提升用户体验,并且会——常常是毫不留情地——拒绝任何稀释或损害用户体验的想法。……我愿冒昧地说,未经邀请的广告通常不会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

确实如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苹果的用户体验 degraded 了太多。我在音乐App里听自己购买的音乐时,总会被中断,问我是否想开通Apple Music。我打开图书App给我的儿子读《小熊维尼》,结果启动页面上堆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言情小说,想推销给我。我想重温一下十年前在商店里买过的《安德的游戏》来放松一下,它却“贴心”地把这本书和另外四本(?!)我没买过的同一系列的书归为一类,好像在说:“你不想把它们也买下来吗?”不想!如果我想买,我知道去哪里找!

这真是太糟糕的体验了。每次打开App Store更新应用,我都得气冲冲地穿过那些广告攻击才能完成。每次打开音乐App播放一首老歌,我也得气冲冲地穿过那些广告攻击。每次打开图书App,我还是得气冲冲地穿过那些广告攻击。

我非常怀疑那些高管是否明白,为了那么一点点额外的收入,他们正在对品牌造成多大的损害。他们看到了额外的收入,却没有看到品牌价值的流失,也没有看到那些因此离开的用户。真的值得吗?

补充:我不认为这是夸张的说法:

现代iPhone带的不是一个音乐播放器。它是一个音乐商店,碰巧可以让你把自己的音乐放进去。但它的设计不是为了帮你播放自己的音乐,而是为了向你推销他们想卖的东西。

现代iPhone带的不是一个电子书阅读器。它是一个书店,碰巧可以让你上传一些自己的书。但它的设计不是为了帮助你管理和阅读你的书——哪怕是你已经买过的书;它的设计是为了向你推销更多的书。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8055

We can not allow the FBI to work for Evil here

Historically speaking I can’t see this as even being in the top 100 evil things the FBI has done.

BigTTYGothGF

我们不能允许联邦调查局在这里为虎作伥。 从历史上看,我觉得这件事甚至都排不上FBI所做恶行的前一百名。


I may have found a way to spot U.S. at-sea strike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1715

“narco-trafficking boats”

There’s no public evidence of that though. No trial. It’s the same as if we sent the navy to board those boats, put a gun to people’s heads and execute them in cold blood.

davidw

“贩毒船只”

不过这并没有公开的证据,也没有经过审判。这就好比我方派海军登上那些船只,用枪指着人们的头,将他们冷血地处决。


Ratatui – App Showcas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4419

No, the people making TUIs in Rust are making TUIs because they love TUIs, and because Ratatui is pretty delightful. The state of GUI frameworks in Rust is irrelevant for this purpose, because even if there existed your ideal of Qt in Rust (putting aside the debatable notion that Qt is some sort of pinnacle of design), the people making TUIs wouldn’t care, because that’s not what they want to make.

kibwen

不,那些用 Rust 开发 TUI 的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热爱 TUI,也是因为 Ratatui 这个库本身非常出色。对于他们而言,Rust 中 GUI 框架的现状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即便存在你心目中理想的 Rust 版 Qt(姑且不论 Qt 是否是某种设计巅峰),那些 TUI 开发者也毫不在意,因为这并非他们想要构建的东西。


Cloudflare tells U.S. govt that foreign site block…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6147

I’m no fan of Cloudflare, but they’re completely in the right on that. Infrastructure for blocking websites simply shouldn’t exist.

Because if it’s allowed to exist, it ends up subsumed by political and corporate interests, and becomes a tool of overreach and abuse. We’ve seen that happen over and over again.

If US Trade Office can be leveraged to destroy internet censorship efforts in other countries, then so be it.

ACCount37

我并非 Cloudflare 的粉丝,但在这件事上他们完全正确。用于屏蔽网站的基础设施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因为一旦它被允许存在,最终就会被政治和商业利益所吞噬,并成为越权和滥用的工具。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如果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以被用来摧毁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审查努力,那就随它去吧。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1033

Some people do these type of contribution or charity work not just to do some good but also to feel some autonomy and mastery in a world were much of the regular top down driven drudgery work does not provide much of that feeling. These people are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I expect more people feel a loss of purpose and ris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world.

kaveh_h

有些人做这类贡献或慈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做点好事,也是为了在一个充斥着大量自上而下的单调乏味、无法提供多少成就感的世界里,寻求一丝自主与掌控感。他们就像是煤矿里的金丝雀。我预计,世界上会有更多的人感到目标感的丧失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上升。


Denmark’s government aims to ban access to social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9458

As a parent who gave my oldest child a (very used) smartphone just before she turned 14, I would be in favor of making smartphones illegal under age 15 (or some other number, higher or lower I don’t care). I’m pretty sure they’re worse than cigarettes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rey-jones

作为一个在长女满14岁前不久就给了她一部(非常旧的)智能手机的家长,我支持禁止15岁(或其他某个年龄,不管是更高还是更低,我不在乎)以下的人使用智能手机。我很确定,从人类未来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的危害比香烟更大。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7247

I pay subscriptions to some of these sites and still use archive.is on them because it is a more pleasant reading experience. No auth failures, no annoying popover windows begging me to subscribe to their dumb newsletter. Just the internet equivalent of a static piece of newsprint.

teeray

我付钱订阅了其中一些网站,但还是在使用 archive.is,因为它的阅读体验更好。不会出现身份验证失败的情况,也不会有烦人的弹窗不断催促我订阅他们那愚蠢的通讯。它就像是互联网上静态的新闻纸。


A Fond Farewel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5131

There is still the Old Farmer’s Almanac https://www.almanac.com/old-farmers-almanac-233-years-and-still-going-strong

markphip

还有《老农夫年鉴》 https://www.almanac.com/old-farmers-almanac-233-years-and-still-going-strong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6987

https://archive.is/XdQRp

55555

我完全同意。这不仅仅是一个“更刺激”或“更黑暗”的问题。它是在一个充满饥饿和恐惧的世界里,当一个角色最后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享受一点奢侈和舒适时,却被告知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他们自己了。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终极的悲剧。


Gmail AI gets more intrusiv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0156

Google must have some awful PMs and designers. The worst UX decision I have seen recently is AI auto-dubbing all youtube videos by default with no way to disable this behavior globally. How could you miss that people can be fluent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if I click on a video in a foreign language, I most likely want the original soundtrack? Clearly, the intention was to boost some metric “X users are using this feature” with no regard for the actual user.

glerk

谷歌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估计是群魔乱舞。我最近见过的最糟糕的UX决策,就是默认给所有YouTube视频开启AI配音,而且还没有全局关闭的选项。你们难道没考虑到有人会多种语言吗?我点开一个外语视频,十有八九是想听原声啊!这明显就是为了“提升某项功能使用率”这种KPI,根本没把用户当回事。


Kimi K2 Thinking, a SOTA open-source trillion-par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43056

As a Chinese user, I can say that many people use Kimi, even though I personally don’t use it much. China’s open-source strategy has many significant effects—not only because it aligns with the spirit of open source. For domestic Chinese companies, it also prevents startups from making reckless investments to develop mediocre models. Instead, everyone is pushed to start from a relatively high baseline. Of course, many small companies in the U.S., Japan, and Europe are also building on Qwen. Kimi is similar: before DeepSeek and others emerged, their model quality was pretty bad. Once the open-source strategy was set, these companies had no choice but to adjust their product lines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ir models.

Moreover, the ultimate competition between models will eventually become a competition over energy. China’s open-source models have major advanta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hina itself has a huge advantage in energy resources. They may not necessarily outperform the U.S., but they probably won’t fall too far behind either.

yanhangyhy

作为一名中国用户,我可以说很多人都在使用Kimi,尽管我个人用得不多。中国的开源策略有很多显著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它符合开源精神。对于国内的中国公司来说,它还能防止初创公司为了开发平庸的模型而进行鲁莽的投资。相反,所有人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基准上起步。当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小公司也在基于Qwen进行构建。Kimi也是类似的情况:在DeepSeek等人出现之前,它们的模型质量相当糟糕。一旦确立了开源策略,这些公司就不得不调整其产品线和开发方法,以改进它们的模型。

此外,模型之间的终极竞争最终将演变成能源的竞争。中国的开源模型在能源消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中国本身在能源资源方面也拥有巨大优势。它们不一定能超越美国,但大概也不会落后太多。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1900

I think a fundamental lack of understanding/humility is the core of this conflict along with Mozilla’s long and storied history of creating controversies/problems out of thin air.

The Mozilla leadership seems to have a unfortunate tendency to emulate the behaviors of the tech companies that their core Firefox project is often seen as an alternative too.

Firefox is a good browser but is prevented from capitalizing on the skepticism the consumers feel toward the tech sector by Mozilla using the exact same language and dark UI pattern to promote things like pocket that the user-base never asked for, and jump on to the lets enforce the use of AI everywhere that’s driving discontent within the proprietary ecosystems, and this is yet another example of this class of behavior from the Mozilla leadership.

Stranger43

我认为,缺乏根本性的理解与谦逊,是这场冲突的核心,再加上Mozilla一贯擅长凭空制造争议问题的悠久历史。

Mozilla的领导层似乎有一种不幸的倾向,那就是模仿那些其核心Firefox项目常常被视为替代对象的科技公司的行为。

Firefox是一款优秀的浏览器,但由于Mozilla在推广用户从未要求过的功能(如Pocket)时,使用了与那些科技公司如出一辙的语言和暗黑模式界面,从而无法利用消费者对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疑虑来获得发展。他们还盲目地投身于“强制 everywhere 使用AI”的浪潮,而这正是导致专有生态系统内部不满情绪的根源。这不过是Mozilla领导层同类行为的又一个例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