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文章将当前 AI 发展比作“拨号时代”,强调中心化、网络与隐私问题并呼吁本地化与理性看待就业影响。
- 作者构建旅行状态模拟器,将旅程编译为本地在场状态以自动验证复杂跨国入境、居留和税务规则。
- 布德·史密斯把破旧卡车改成“卡车办公桌”,利用碎片时间与有限空间坚持写作与创作。
- 文章从 p–n 结与耗尽区讲起,总结二极管的导通/击穿机制并罗列其在保护、混频、调谐等众多应用。
- 回顾朱志强和他的 Flash 火柴人系列如何融合功夫与动作风格并深刻影响一代网络动画作者。
- htmx 4.0 用 fetch() 重构底层、加入流式响应与局部 DOM 比对等新特性,同时保持 hx-* API 兼容。
- 介绍流形的概念与历史:局部类似欧几里得空间的几何结构及其在拓扑学、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中的核心地位。
- 以色列军方首席法律顾问因承认泄露士兵虐待囚犯视频被捕,此事引发对司法独立与军事问责的争议。
- 1988 年莫里斯蠕虫在约 24 小时内蔓延大量主机,导致系统瘫痪并促成计算机应急响应机制与安全觉醒。
- 一个界面用 JS 调参但生成可脱离 JS 运行的纯 CSS 地形渲染器,支持多种导出与创意应用。
AI’s Dial-Up Era #
https://www.wreflection.com/p/ai-dial-up-era
当前页面是一篇题为《AI 的拨号时代》的博客文章,作者 Nowfal 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发布。文章通过类比 1995 年互联网初兴时期的场景,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类似的历史节点——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处于其“拨号时代”:技术尚不成熟,体验缓慢,公众认知两极分化。
文章指出,当时人们对互联网的预测也分为两派:一派乐观认为将彻底改变社会,另一派则认为是泡沫。如今 AI 的发展同样面临类似争论:一方警告 AI 将迅速取代大量职业,引发大规模失业;另一方则坚信 AI 将创造更多岗位,推动经济繁荣。作者认为,双方都只对了一部分。
以放射科医生为例,尽管 AI 先驱 Geoffrey Hinton 曾预言 AI 将在几年内取代他们,但现实是,2025 年美国放射科住院医师岗位创历史新高,行业收入持续增长。研究者 Deena Mousa 指出,这背后的关键原因是“杰文斯悖论”——技术效率提升反而刺激了需求增长。AI 让影像诊断更便宜、更快,导致更多人接受扫描,从而推动了整体需求上升,就业不降反增。
然而,作者强调,这一结论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业。计算机科学家 Andrej Karpathy 指出,放射科工作复杂、高风险、监管严格,不适合成为 AI 最早替代的对象。真正可能被快速替代的是那些重复性强、独立、低容错、短周期的任务。
文章引用经济学家 James Bessen 的研究,分析了 1800 至 2000 年间纺织、钢铁和汽车制造三个行业的就业变化。结果显示:在早期,自动化显著提升生产力,大幅降低价格,从而释放出巨大未满足需求,推动就业持续增长。但当需求趋于饱和,而自动化仍在持续,就业最终开始下降。纺织和钢铁行业正是如此。
而汽车制造业则不同,其需求持续增长,未达饱和,因此就业保持稳定。这说明:AI 是否导致就业增长,取决于所在行业的“未满足需求潜力”能否持续超过自动化带来的效率提升。
结论是:AI 对就业的影响并非单一趋势,而是高度依赖行业特性。在需求可无限扩展的领域,AI 可能带来就业增长;而在需求趋于饱和的领域,长期来看仍可能引发岗位减少。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需要理性看待 AI 的潜力与局限。
HN 热度 447 points | 评论 396 comments | 作者:nowflux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4377
- 当前 AI 发展类似于早期大型机时代,由少数大公司垄断计算资源,普通用户只能通过租用算力(如 token)来使用,未来可能进入个人 AI 计算时代。
- 个人计算时代的兴起并非必然,当前多数用户实际上只是作为“哑终端”依赖云端服务,互联网连接的可靠性仍存在严重问题。
- 高速互联网并未真正普及,尤其在移动场景、偏远地区和恶劣天气下,网络连接依然不稳定,这为本地化计算提供了现实需求。
- 软件设计普遍忽视弱网环境,缺乏本地缓存和离线功能,导致用户在无网络时体验极差,而企业因认为问题“小众”而不愿投入改进。
- 忽视分布式计算的常见谬误(如网络永远可靠)正在导致软件设计缺陷,应重视网络不稳定这一现实。
- 本地优先的应用设计虽增加复杂性,但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尤其在旅行、地下空间或信号盲区等场景下至关重要。
- 即使在偏远地区或移动环境中,用户仍需依赖本地存储和离线功能,如在飞机上阅读或听音乐,这说明本地计算仍有广泛需求。
- 星链等卫星互联网虽理论上覆盖广泛,但受限于设备体积、使用场景(如无法在列车或建筑内使用)和成本,难以成为普遍解决方案。
- 隐私问题日益突出,用户不愿将个人数据暴露在云端 AI 服务中,本地运行 AI 模型成为更安全的选择。
- 隐私保护已成为部分用户选择设备的重要考量因素,如苹果手机因隐私优势获得市场认可。
- 从“购买”到“订阅”的转变使用户失去了对软件的完全控制,服务不再可买断,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化依赖。
You can’t cURL a Border #
https://drobinin.com/posts/you-cant-curl-a-border/
作者 Vadim Drobinin 分享了自己在规划旅行时面临的复杂挑战,尤其是涉及签证、居留权、税务身份和边境检查等多重规则时的焦虑。他指出,各国系统对“一天”的定义不同,例如英国税年从 4 月 6 日开始,而申根区使用滚动 90/180 天规则,这些差异让旅行计划容易“编译失败”。
他回顾了自己十年来用电子表格记录旅行历史的经验,但意识到这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规则。于是他开发了一个“旅行状态模拟器”——一个类似编译器的工具,能在购票前自动检查计划是否违反任何规定。
核心功能包括:
- 精确计算每个目的地的“实际在场天数”,考虑中转、跨时区、跨午夜等细节;
- 支持多国规则并行验证,如爱尔兰、美国、墨西哥、英国和申根区对同一行程的天数计算结果不同;
- 通过版本化的时间区数据库确保历史数据可复现,避免未来规则变更导致误判。
该系统将旅行记录转化为“本地日期的在场状态”,并结合护照有效期、国际驾照要求、入境缓冲期等文档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迪拜中转可能影响“到达时有效”的签证条款,而苏格兰的国际驾照申请渠道变化也带来实际困难。
最终目标不是说服官员,而是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因细微疏漏导致拒签、罚款或税务风险。这个工具本质上是一个“旅行安全检查器”,让旅行规划从手动繁琐的核查,转变为可信赖的自动化验证。
HN 热度 437 points | 评论 238 comments | 作者:valzevul | 2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6263
- 英国入籍申请要求申请人必须在提交申请当天的五年前准确到达英国,误差超过 24 小时将导致申请被拒,这一规定极为严苛且不合理。
- 实际上,申请日期应以英国移民局收到纸质材料的日期为准,而非提交申请的日期,因此存在几天的不确定性。
- 申请人有权向英国移民局申请调取其个人记录,但移民局对五年前的行踪记录保存不全,仅能提供约一半的旅行信息,且常缺失行程的某一段。
- 英国缺乏出境检查机制,依赖航空公司提交旅客信息,导致数据不完整,进而影响政府对居民是否长期离境的判断。
- 由于缺乏出境检查,部分未实际离境的人(如航班取消或被拒登机者)也被误认为已移民,导致儿童福利被错误取消。
- 英国与爱尔兰之间存在开放边境,因此在边境管理上采取宽松政策,但这也导致了对人员流动的监控困难。
- 在 2000 年代及 2010 年代,英国机场的入境检查极为宽松,甚至在非欧盟旅客入境时也无任何检查,令人震惊。
- 有旅客回忆在非伦敦主要机场入境时,完全未被检查护照,直接通过出口,反映出当时边境管控的松散。
- 旅客可能因误解机场指示牌而误入欧盟旅客通道,但实际并未受到额外检查,说明非欧盟旅客的入境流程与欧盟旅客并无明显区分。
- 英国政府在移民问题上存在政治表演性,虽公开承诺减少移民,但实际政策并未有效执行,形成“口号式政治”。
- 政治人物利用公众对移民的担忧获取选票,但因政策执行难度大、需遵守国际条约等原因,实际改革进展缓慢。
- 移民对英国社会至关重要,尤其在农业、低薪劳动等领域,缺乏替代劳动力来源,如乌克兰和波兰工人。
- 媒体尤其是小报通过制造“移民危机”来吸引眼球,放大公众焦虑,实则操纵舆论,而非反映真实民意。
- 尽管公众对移民有强烈负面情绪,但这种情绪可能被媒体和政治人物刻意放大,真实民意未必如表面所见。
- 英国政府虽未采取实质性措施减少移民,但已有政策调整,如苏纳克政府的改革,初步数据显示移民数量已出现下降趋势。
- 英国情报机构(如 GCHQ)掌握大量数字通信元数据,理论上可精准掌握境内人员流动情况,但政府仍无法有效管理移民数据。
My Truck Desk #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25/10/29/truck-desk/
文章《我的卡车办公桌》由布德·史密斯撰写,讲述了一位在石化厂工作的机械工兼焊工,在八周休假后重返工地的经历。他原本拥有一辆破旧的 F-150 皮卡,虽无暖气、空调,车门把手缺失,锈迹斑斑,但对他而言却是珍贵的“办公室”——他亲手打造了一张可滑入驾驶座下方的“卡车办公桌”,并用它在工间偷偷写作。
这辆破车最终因发动机报废被拖去废品场,但作者并未因此放弃写作。他利用工地上的各种延迟(如雷雨、设备故障、停工等)和短暂的休息时间,在手机上记录灵感,逐渐积累作品。他坚信“你要自己创造条件”,并引用一句老话:“让钱包指引你”,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工作。
后来,他尝试进入办公区的闲置工位写作,甚至带入蓝牙键盘,引发办公室人员的注意与怀疑。当 site manager 出现在他的“专属”工位时,他意识到自己已越界。于是,他转而在机器车间用废木料搭建了一张真正的桌子,继续写作。
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工人艺术家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的真实状态:他们不靠优越条件,而是靠智慧、毅力与对时间的巧妙利用,在废墟与噪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空间。
HN 热度 417 points | 评论 105 comments | 作者:zdw | 2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6903
- 在有限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下,如在货车或飞机上工作,反而能提升专注力和生产力,环境的干扰反而成为一种高效工作的催化剂。
-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短时高效工作,如等待孩子上课或航班延误时处理任务,能积累显著的长期成果,关键在于习惯性地抓住这些“微时间”。
- 快速切换任务和上下文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提升的技能,通过留下清晰的笔记和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小任务并获得成就感。
- 碎片时间虽无法完成深度工作,但用于“预热”或“铺垫”后续工作,如浏览资料、阅读摘要,也能为后续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 从育儿或生活节奏被打乱的经历中,人们被迫适应小块时间工作,反而提升了时间管理能力,学会规划小任务并接受缓慢但持续的进展。
- ADHD 等个体差异会影响快速进入“高效状态”的能力,但也有观点认为部分 ADHD 患者在多任务处理或紧急情况应对中具有优势。
- 环境因素如噪音、网络限制和时间压力,能有效减少分心,促使人们更专注于手头任务,从而提升效率。
- 一些人通过在非传统工作空间(如货车、飞机、排队时)建立“移动工作台”或使用如 Vision Pro 等设备,实现沉浸式远程办公体验。
- 将大项目拆解为微小可执行任务,是应对时间碎片化的有效策略,即使进展缓慢,也能持续积累成果。
Things you can do with diodes #
https://lcamtuf.substack.com/p/things-you-can-do-with-diodes
本文是对二极管这一电子元件的致敬文章,强调其在电子教育中常被忽视的地位。尽管电阻、电容、电感和晶体管受到广泛关注,二极管却很少获得同等重视,尤其在基础理论和教学中。
文章首先从物理原理入手,解释了二极管的核心结构——p-n 结的形成机制。通过掺杂形成 n 型和 p 型半导体,两者接触后产生内建电场,形成耗尽区,从而实现单向导电性。当正向电压超过约 600mV 时,二极管导通,电流呈指数增长;反向偏置时,理想情况下不导通,但若电压过高,会发生雪崩击穿或齐纳击穿。
文中重点介绍了二极管的几种实用应用场景:
电路保护方面,利用齐纳二极管或 TVS(瞬态电压抑制器)在电压异常时导通,形成“短路”路径,保护后级电路。对于交流信号,采用双向 TVS(两个二极管反向串联)实现对正负电压的双向保护。此外,串联一个二极管可防止电源反接,但会带来压降和发热问题。
在电压参考应用中,齐纳二极管在反向击穿区具有稳定的电压特性,即使电流波动,其两端电压变化很小。因此,通过限流电路,可将其用作低成本、稳定的参考电压源,广泛应用于电源稳压和基准电路中。
文章最后指出,虽然二极管看似简单,但其在实际电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值得更多关注与理解。
HN 热度 368 points | 评论 106 comments | 作者:zdw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5900
- 频率混频器用于无线电中的变频,是射频通信的重要技术。
- 对数转换器利用二极管的指数特性实现输入电压的对数输出,常用于模拟信号处理。
- 二极管环形电路可实现可变增益,广泛应用于模拟压缩器如 Neve 33609。
- 阶跃恢复二极管通过控制少数载流子寿命,实现极快的开关转换,用于脉冲整形和高压开关控制。
- 环形调制器通过两个信号相乘产生特殊音效,曾用于经典科幻剧《神秘博士》的 Dalek 声音。
- 二极管削波器通过反向并联二极管实现信号削顶,是吉他失真效果的核心电路。
- 不同类型的二极管(如锗管、LED)会影响失真音色,是模拟音色建模的重要变量。
- 二极管可作为压控滤波器(如 Roland TB-303)中的核心元件,实现电压控制的音色变化。
- 变容二极管通过反向偏置电压调节结电容,用于可调谐滤波器和调频电路。
- 齐纳二极管可用于构建量子随机数生成器,利用其击穿过程的量子噪声特性。
- 二极管可作为辐射探测器,用于放射治疗和粒子加速器中的伽马射线检测。
- 二极管与电容组合可构建电压倍增器,实现高电压输出。
- 二极管可用于高速信号采样,实现快速信号捕获。
- 二极管整流是将交流电转换为脉动直流电的基础应用。
When stick figures fought #
https://animationobsessive.substack.com/p/when-stick-figures-fought
《当火柴人战斗时》是一篇关于 Flash 动画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动画家朱志强及其作品《小小火柴人》的崛起和影响。文章首先提到 Flash 技术在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 2000 年代初,它为业余动画师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平台,推动了在线动画的兴起。
朱志强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首次接触 Flash,并于 2000 年发布了他的第一个作品《独孤求败》。他在这之前并没有专业的动画背景,起初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朱志强在北京的工作生涯充满挑战,他的热爱使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创作。2001 年,他推出的《小小火柴人 3》引起了轰动,迅速在国内外获得大量观众,成为了网络上的一大现象。
文章指出,《小小火柴人》系列以其简单的火柴人形象和流畅的动作,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朱志强通过将中国功夫元素与西方动作电影(如《黑客帝国》)的风格相结合,成功塑造了这一系列。朱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欢迎,还通过一些网站(如 Newgrounds)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美国和东亚地区。
随着《小小火柴人》的成功,朱志强成为了一位网络名人,并逐渐转向自由职业动画师,为各种品牌创作广告。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版权问题的出现,朱在 2003 年面临着与耐克的版权诉讼。他认为耐克的 “火柴人” 广告与他的角色过于相似,这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了严重影响。
尽管朱在初审中获胜,但经过长时间的上诉,他最终在 2006 年败诉,法庭认为他的角色过于简单,无法获得版权保护。这个结果使得朱志强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重创,他在之后的几年里逐渐退出了动画创作,转而从事编程和手机游戏开发。
文章最后强调,尽管朱志强的故事有许多挑战和挫折,但《小小火柴人》仍然是网络文化和中国动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开启了许多年轻创作者的灵感,也展示了 Flash 动画在数字时代的魅力与影响力。
HN 热度 357 points | 评论 134 comments | 作者:ani_obsessive | 2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6348
- 早期的 Flash 时代是创意与技术结合的黄金时期,尽管存在技术局限,但其易用性和广泛传播性激发了大量创作。
- Flash 让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参与创作,为许多人的技术生涯埋下种子,其影响力深远。
- Flash 的衰落主要归因于 Adobe 与 Steve Jobs 的决策,但也有技术本身的问题,如内存泄漏和性能问题。
- Flash 本身并非 CPU 占用高的元凶,许多低效代码来自非专业开发者,而 Flash 运行时表现相对轻量。
- Flash 的浏览器插件存在严重安全漏洞,被广泛利用,是其最终被弃用的重要原因。
- Flash 的消亡导致其社区难以延续,因为其创作和分发高度依赖浏览器插件,失去后难以转型。
- 与 Java 相比,Flash 的生态系统更依赖浏览器插件,因此其消亡对创作者群体打击更大。
- 尽管 Flash 已不再作为浏览器插件使用,但其精神和工具(如 Adobe Animate)仍在延续,用于制作高质量动画视频。
- 现在的 HTML5 和 JavaScript 虽然能实现交互,但无法完全复制 Flash 时代那种易用、低门槛的创作体验。
- 今天的互动内容平台如 itch.io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 Flash 时代游戏和动画社区的空缺。
- 一些创作者仍对 Flash 时代充满怀念,即使技术已更新,但那份自由创作的激情难以重现。
</> Htmx – The Fetch()ening #
https://htmx.org/essays/the-fetchening/
htmx 4.0 将迎来一次重大重构,尽管作者曾承诺不会推出 htmx 3.0,但为实现更简洁、现代的底层架构,决定推出 htmx 4.0。此次更新的核心是将底层 AJAX 机制从传统的 XMLHttpRequest 替换为现代的 fetch(),这将带来更清晰的事件模型和更轻量的代码实现。
一个关键变化是属性继承方式的调整:从隐式继承改为显式声明,通过添加 :inherited 修饰符来明确指定哪些属性应被子元素继承,例如 hx-target:inherited="#output",这将显著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历史记录机制也将彻底改变。htmx 2.0 中通过本地缓存 DOM 快照来实现快速回退的方式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回退时重新发起网络请求获取内容。这种方式更可靠、更安全,且避免了第三方脚本干扰带来的问题。原有的缓存功能将以可选扩展的形式提供,不再作为默认行为。
尽管底层重构剧烈,但 htmx 的核心 API 保持不变,如 hx-get、hx-post、hx-target、hx-swap 等仍可正常使用,大多数项目只需少量调整即可升级。作者承诺 htmx 2.0 将长期支持,无需强制迁移。
新版本还将引入多项增强功能:原生支持流式响应和 Server-Sent Events(SSE),实现内容的渐进式更新;内置 DOM 比较与更新算法“idiomorph”,支持更智能的局部 DOM 更新;引入
整体而言,htmx 4.0 旨在通过现代化底层技术,简化实现、提升稳定性,并为未来功能扩展打下坚实基础。升级过程将分阶段进行,确保平稳过渡。
HN 热度 338 points | 评论 140 comments | 作者:leephillips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3358
- htmx 作者通过将新版本命名为 4.0 来“技术上正确”地遵守了不发布 3.0 的承诺,引发网友调侃。
-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虽巧妙但可能造成用户困惑,类似 PHP 6 的命名问题,不如直接发布 3.0 来得坦率。
- 网友调侃版本号可以走“梗文化”路线,比如“6 7 8 9”“26”“幂次方”等,甚至建议跳过某些数字以避免误判。
- 有人提议直接发布 3.1 版本,既保留技术正确性,又避免版本号跳跃带来的混乱。
- 有评论指出,htmx 2.0 将长期支持,无需强制升级,这种承诺在当前频繁破坏性更新的环境下值得赞赏。
- 一些开发者从 SPA 转向 htmx 或类似框架(如 Datastar),认为其简化了前后端状态同步问题,减少了代码复杂性。
- Datastar 被认为在某些场景下比 htmx 更具优势,例如支持从后端直接推送信号和动态更新页面。
- 对 Datastar 中“用 sleep 实现页面跳转”的示例提出质疑,认为其在资源使用上不够高效,但也有解释称这是为了演示目的。
- 有观点指出,异步服务器中 sleep 并不真正占用线程资源,因为底层是事件驱动,可高效处理大量并发请求。
- 也有人提醒,即使在异步环境下,sleep 仍会消耗内存、连接等资源,可能带来间接性能开销。
What is a manifold? #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what-is-a-manifold-20251103/
本文介绍了“流形”(manifold)这一数学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
流形是一种局部看起来像欧几里得空间的几何对象。例如,地球表面在局部看是平的,尽管整体是球形的,因此是一个二维流形。而像“8”字形或双锥体顶点处自相交的形状则不是流形,因为在这些点上无法用欧几里得空间来近似。
该概念由 19 世纪数学家伯恩哈德·黎曼提出,他将高斯对曲面的研究推广到任意维度,构建了一个能涵盖所有几何形态的统一框架。尽管当时他的思想被认为过于抽象,但后来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并推动了拓扑学、微分几何、动力系统和数据科学的发展。
流形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复杂空间划分为多个局部区域,每个区域都可视为欧几里得空间,从而能使用微积分等经典工具进行分析。这种“局部平坦”的特性,使数学家能够研究高维空间的内在性质,而不受其嵌入环境的影响。
文章强调,流形是现代数学的“语言字母表”,理解它就像学习俄语必须掌握西里尔字母一样,是掌握高级数学与物理的基础。
HN 热度 326 points | 评论 114 comments | 作者:isaacfrond | 1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9193
- John M. Lee 的《光滑流形导论》内容严谨且结构清晰,适合深入学习,但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建议先阅读其《拓扑流形导论》打基础。
- Loring Tu 的书籍是更温和且实用的替代选择,适合希望以更轻松方式重新学习流形理论的人。
- John M. Lee 的流形系列书籍按顺序学习效果最佳,从拓扑流形到光滑流形,再到黎曼流形、向量丛和复流形,层层递进。
- 有读者认为 Jeffrey M. Lee 的《流形与微分几何》比 John M. Lee 的书更出色,尤其在清晰度和可读性方面。
- Quanta Magazine 的文章不仅提供流形的定义,还深入介绍了其历史背景和重要性,远超一般科普文章的水平。
- Quanta Magazine 的内容质量高,无广告、无付费墙、无点击诱饵,是目前互联网上少有的高质量非社群化科学媒体。
- Quanta 由西蒙斯基金会资助,资金来源稳定,因此能保持独立编辑权,不依赖流量变现。
- 双摆系统的配置空间是环面(torus),而非简单的 [0,2π)² 平方区域,因为角度在 0 和 2π 处是连续的,边界需粘合形成环面结构。
- 时空在广义相对论中是伪黎曼流形,而非黎曼流形,因为其度量不是正定的,允许负值和零值。
- 流形的定义依赖于“图册”(atlas)的概念,即多个局部坐标图的集合,用于覆盖整个流形,尤其在无法用单一图表示时(如球面)。
- 一些读者认为 Quanta 的文章虽然技术性强,但表达清晰,不故作聪明,避免了技术媒体常见的“炫技式”写作风格。
Israels top military lawyer arrested after she admitted leaking video of abuse #
以色列军方最高法律顾问耶菲特·托默-耶鲁沙尔米因承认泄露士兵虐待巴勒斯坦囚犯的视频而被逮捕。她在辞职信中表示,泄露视频是为了反驳针对军事调查人员的虚假指控,并澄清事实。该事件源于 2024 年 7 月,以色列军方在西德泰伊曼军事拘留中心搜查并拘留了 11 名士兵,他们被指控对一名加沙巴勒斯坦人实施暴力,包括肛门强奸,受害者重伤住院。
托默-耶鲁沙尔米在调查过程中面临来自右翼政客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他们将涉案士兵称为“英雄”,指责调查人员“叛国”,并要求撤销案件。她随后因泄露视频被控欺诈、滥用职权、妨碍司法公正及非法披露官方信息。她的逮捕引发对以色列法治、问责机制以及国际司法管辖权的广泛质疑。
尽管有大量证据显示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存在系统性虐待和杀戮行为,包括对平民的大规模袭击和对医务人员的杀害,但至今仅有极少数士兵被起诉,无一人因杀害平民被定罪。托默-耶鲁沙尔米在压力下停止推进其他涉嫌战争罪的案件调查。
她的个人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曾一度失联,其车辆被发现于特拉维夫海边,车内留有字条。随后她被找到,但右翼舆论迅速恢复攻击,有人公开呼吁“私刑”,并称其“散布血污谣言”。这反映出以色列右翼势力对司法独立和军事问责的持续侵蚀。
长期以来,以色列政府将独立司法视为抵御国际刑事法庭干预的屏障。然而,当前局势显示,这种“自我审查”的法律防御机制正被政治右翼瓦解,导致对战争罪行的问责几乎陷入瘫痪。
HN 热度 306 points | 评论 123 comments | 作者:NomDePlum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1673
- 以色列军方高层律师因泄露虐待囚犯视频被逮捕,引发社会争议,其行为被指控为“血债诬陷”,这一措辞刻意关联中世纪反犹谣言,极具侮辱性。
- 视频揭露的虐待行为真实存在,而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却将泄密者污名化,反映出对真相的掩盖和对制度性暴力的纵容。
- 一名涉嫌强奸囚犯的士兵被当作英雄在电视上宣传,显示以色列社会对战争罪行的容忍甚至崇拜,令人震惊。
- 双方均存在暴力行为,但对以色列士兵虐待行为的谴责与对巴勒斯坦方的严厉指控之间存在明显不对等,凸显双重标准。
- 有评论指出,巴勒斯坦方面对战争罪行的支持和庇护,使得其内部对罪犯的惩罚机制形同虚设,而以色列则对自身罪行进行系统性掩盖。
- 有人质疑“1000 倍罪行”的说法缺乏证据,认为这是对以色列行为的夸大和政治化指控,属于“以暴制暴”的逻辑谬误。
- 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被指包括系统性饥饿、轰炸医院、杀害平民等行为,构成种族灭绝性质的暴行,国际社会已逐渐觉醒。
- 有人批评以色列以“全世界都反犹”为借口,合理化其对巴勒斯坦平民的残酷行为,实则是自我合理化的叙事策略。
- 以色列对“目标”的定义已极度宽泛,几乎将所有非犹太以色列人视为潜在敌人,反映出其安全逻辑的极端化和去人性化。
- 有观点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并非出于支持哈马斯,而是基于对战争罪行和人道灾难的正当关切,而非意识形态偏见。
- 以色列社会对虐待囚犯行为的纵容,以及对揭露真相者的打压,暴露了其民主制度在战争状态下的严重异化与道德溃败。
This Day in 1988, the Morris worm infected 10% of the Internet within 24 hours #
1988 年 11 月 2 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罗伯特·塔潘·莫里斯(Robert Tappan Morris)释放了后来被称为“莫里斯蠕虫”的程序,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首个大规模传播的恶意软件。该蠕虫通过利用 BSD UNIX 系统中的邮件系统后门和“finger”程序漏洞进行传播,能够自我复制并独立运行,无需依附宿主程序。
尽管莫里斯的初衷并非造成破坏,而是为了估算互联网规模,但因程序存在设计缺陷,导致系统资源被大量占用,引发严重性能下降、消息延迟和系统崩溃。在 24 小时内,蠕虫感染了当时约 10% 的互联网主机,影响范围遍及哈佛、斯坦福、伯克利、NASA、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等众多知名机构。
为清除蠕虫,许多机构不得不彻底格式化系统,甚至断开网络长达一周。这一事件成为网络安全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促使美国政府成立首个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并推动了网络安全意识的觉醒。
如今回顾,莫里斯蠕虫虽非恶意攻击,却因“无意之失”造成巨大影响,被视为现代网络安全发展的分水岭。
HN 热度 269 points | 评论 135 comments | 作者:canucker2016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2024
- 10% 感染率的数据是估算出来的,实际可能并不准确,且当时联网主机数量有限,多数可能是通过 UUCP 连接的非实时主机。
- 当时的互联网规模较小,6 万主机中能远程登录的并不多,因此 10% 的数字可能被夸大。
- Paul Graham 提到该数据是基于猜测得出的,当时他也在场,对这一数字的来源有直接了解。
- 1988 年时,自复制软件的概念仍属罕见,尽管病毒在磁盘媒介中已存在,但网络传播的蠕虫尚属首次。
- 有评论指出,当时在系统中使用默认账户“guest”且无密码是常见做法,这为蠕虫传播提供了便利。
- 一些人认为,当时对未经同意在他人计算机上运行软件的行为缺乏明确的伦理认知,因此认为蠕虫“无害”。
- 有观点认为,尽管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道德,但若涉及权势背景(如父亲在 NSA 工作),可能不会受到严重惩罚。
- Robert Tappan Morris(RTM)本人对事件感到尴尬,因此其朋友 Paul Graham 可能出于尊重而避免公开谈论此事。
- 有人调侃,若法律追溯期已过且经济条件允许,或许会考虑公开当年的“黑客技术”。
- 《The Cuckoo’s Egg》一书中提到,RTM 曾与哈佛的同事合作,而 Paul Graham 曾向他询问关于“天才项目”的进展。
- 有评论指出,RTM 的父亲曾在 NSA 工作,这可能影响了事件的处理方式。
- 1988 年时,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较慢,事件发生后,IBM 等公司迅速切断了网络连接以应对。
- 有评论提到,IETF 对蠕虫事件的正式报告标题为《互联网的寄生虫病》,带有讽刺意味。
- 一些人回忆,当时在 MIT 运行机器时,突然发现网络异常安静,这正是蠕虫爆发的迹象。
- 有来自欧洲的评论称,当时整个国家因消息传播迅速,有人直接切断了互联网连接以避免感染。
Show HN: A CSS-Only Terrain Generator #
这是一个基于 CSS 的地形生成器网页工具,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式界面生成并自定义三维地形。页面核心功能包括地形的生成、调整与导出,支持多种地形类型和生物群落风格,如平原、丘陵、高山以及温带、极地、沙漠等不同气候区域。
用户可通过调节参数控制地形特征,包括土地覆盖率(小、中、大)、地形类型(如 pampas、hilly、alpinist)、生物群落类型,以及相机视角设置,如旋转角度、倾斜度、缩放比例、平移位置等。界面还提供动画功能,可实现地形的动态展示。
工具支持多种输出格式,包括 CSS、VOX(体积网格)、TXT、PNG,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中使用生成的地形数据。此外,具备“导入/导出高度图”功能,便于保存和复用地形设计。
页面底部提供“重置默认”、“撤销/重做”、“再生”等操作按钮,提升交互体验。同时包含迷你地图、高度图可视化、网格矩阵视图等辅助功能,帮助用户直观查看地形结构。
整体界面简洁,功能强大,适用于创意设计、游戏开发、地理可视化等场景,是一款轻量级但高度可定制的 CSS 驱动地形生成工具。
HN 热度 265 points | 评论 74 comments | 作者:rofko | 1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1093
- 该工具的渲染部分确实是纯 CSS 实现,下载后的 HTML 文件无需 JavaScript 即可显示地形,但交互功能依赖 JavaScript。
- 评论者质疑“CSS-only”标题的准确性,认为工具本身包含 JavaScript,应更准确地描述为“生成纯 CSS 地形的工具”。
- 有人指出标题存在歧义,可能被误解为“纯 CSS 的地形生成器”,而实际是“为纯 CSS 地形生成的工具”。
- 该工具的地形生成器界面使用 JavaScript 实现交互功能,但生成的最终结果可以脱离 JavaScript 运行。
- 评论者认为该作品虽非完全无 JS,但纯 CSS 渲染的实现仍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 有人提到类似项目如 CSS-Minecraft 能完全脱离 JavaScript 运行,对比之下该工具的 JS 依赖显得不够纯粹。
- 该工具的视觉风格让人联想到《滚轴过山车大亨》《运输大亨》《模拟城市 2000》《Populous》等经典游戏。
- 评论者表示该工具唤起了对等距视角游戏的怀念,认为其整齐的网格布局比现代城市建造游戏更令人愉悦。
- 有人指出该工具的生物群系按钮图标来源于 OpenTTD 游戏主菜单,说明设计灵感来自经典游戏。
- 评论者认为该工具的 3D 视觉效果虽基于 2.5D 风格,但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与旧时代游戏有相似之处。
- 有人建议使用编程语言中的表达式语法(如 S-表达式或 RPN)来解决标题歧义问题,以避免误解。
- 该工具的生成结果在禁用 JavaScript 后仍能正常渲染,但失去交互功能,说明其核心渲染逻辑是纯 CSS 的。
- 评论者认为“CSS-only”在实际语境中通常指 HTML 和 CSS 无 JavaScript,不排斥 HTML 标签和图片。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We’re open-sourcing the successor of Jupyter noteb…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4982
Way to undermine an interesting product launch through poorly chosen language:
Let’s be frank the single‑player notebook has felt outdated for a while now. We’re open‑sourcing its successor. Jupyter belongs in the hall of great ideas — alongside “Hello, world.” and “View Source.”
If you’re trying to reach out to the Python community this is not the way to do it. Completely unnecessary hostile language there! Have some respect.
My advice to Deepnote is to scrap this launch announcement (ideally with an apology) and try again. They’ve built something genuinely useful and interesting but it’s going go get a lot less attention than it deserves if they introduce the open source version to the world like this.
simonw
通过选择不当的语言来破坏一次有趣的产品发布:
坦率地说,单人笔记本已经让人觉得过时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正在开源其继任者。Jupyter 理应位列伟大思想的殿堂——与“Hello, world.”和“View Source.”并列。
如果你是想接触 Python 社区,这不是该有的方式。那里的语言完全没必要带有敌意!尊重一点。
我给 Deepnote 的建议是废弃这次发布声明(最好附带道歉)然后重试。他们打造了真正有用且有趣的东西,但要是这样向世界介绍开源版本,它获得的关注将远低于其应有的程度。
Ask HN: How to deal with long vibe-coded P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0025
Alternative to the reject and request rewrite approach, which may not work in the corporation environment. You schedule a really long video call with the offending person, with the agenda politely describing that for such a huge and extensive change, a collaborative meeting is required. You then notify your lead that new huge task has arrived which will take X hours from you, so if he wishes to re-prioritize tasks, he is welcome. And then if the meeting happen, you literally go line by line, demanding that author explain them to you. And if explanation or a meeting are refused, you can reject RP with a clear explanation why.
Yizahi
相比于直接拒绝并要求重写这种可能不适用于公司环境的方法,你可以和当事人安排一个长时间的线上会议,并在议程中礼貌地指出,对于如此重大的变更,一次协作式的会议是必要的。接着,通知你的领导,有一项新的重大任务,预计将占用你X小时的时间,因此,如果他希望重新安排工作优先级,欢迎他来做决定。如果会议如期举行,你就在会上逐行进行审查,要求作者为你进行解释。如果对方拒绝解释或拒绝参加会议,那么你就可以明确地拒绝此次代码审查,并清晰地说明拒绝的原因。
AI’s Dial-Up Er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5758
I look forward to the “personal computing” period, with small models distributed everywhere…
One could argue that this period was just a brief fluke. Personal computers really took off only in the 1990s, web 2.0 happened in the mid-2000s. Now, for the average person, 95%+ of screen time boils down to using the computer as a dumb terminal to access centralized services “in the cloud”.
chemotaxis
我期待“个人计算”时期,那时小型模型将无处不在…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时期只是一次短暂的昙花一现。个人电脑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普及,Web 2.0则出现在21世纪中叶。而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95%以上的屏幕时间,无非就是将电脑用作一个“哑终端”来访问“云端”的集中式服务。
The Case That A.I. Is Thinkin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8838
I don’t see how being critical of this is a knee jerk response.
Thinking , like intelligence and many other words designating complex things, isn’t a simple topic. The word and concept developed in a world where it referred to human beings, and in a lesser sense, to animals.
To simply disregard that entire conceptual history and say, “well it’s doing a thing that looks like thinking, ergo it’s thinking” is the lazy move. What’s really needed is an analysis of what thinking actually means, as a word. Unfortunately everyone is loathe to argue about definitions, even when that is fundamentally what this is all about.
Until that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happens, you can expect endless messy debates with no real resolution.
“For every complex problem there is an answer that is clear, simple, and wrong.” - H. L. Mencken
keiferski
我实在看不出对这件事的批评,是什么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思考,就像智力以及许多其他指代复杂事物的词汇一样,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这个词和这个概念,是在一个专门指代人类,其次才指代动物的世界里发展起来的。
仅仅无视其整个概念发展史,然后说“嗯,它在做一件看起来像思考的事,所以它就是在思考”,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真正需要做的,是对“思考”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进行分析。不幸的是,人们都不愿在定义上纠缠,即使这从根本上说才是整场争论的核心。
在这一概念得到澄清之前,你只能预料到,未来将有一场无休止、一团乱麻的争论,而不会有任何真正的解决方案。
“对于每一个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清晰、简单,且错误的答案。” - H. L. 门肯
Guideline has been acquired by Gust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5705
I almost posted something this morning about this, because I received an email that really frustrated me. I have a 401k with Guideline from an old employer. The email was from Accrue <no-reply@accrue401k.com>, and said, in part:
Login: Please visit my.accrue401k.com to log in. You’ll find that the 401(k) dashboard and user experience remain familiar. If you’ve set up your account, your same login credentials will provide you access into the dashboard. (Please note, Accrue does not currently offer a mobile app).
The my.accrue401k.com part was a hyperlink to that site. I’ve independently done some digging (and contacted my old employer to verify!) but this is precisely how a targeted phishing attack would work. Asking someone to enter their financial account credentials into a site they’ve never used or heard of, based entirely on an unsolicited email, is INSANE.
This email was the first time I’ve heard of Gusto, of Guideline being acquired, or of Accrue 401k (which apparently is the company created to hold Guideline’s 401k accounts that are NOT affiliated with Gusto). Nice.
isaacdl
我今天早上差点就发帖说这件事了,因为我收到一封让我非常沮丧的邮件。我有一个前雇主通过Guideline公司为我设立的401k账户。这封邮件来自Accrue公司(发件人地址:no-reply@accrue401k.com),部分内容如下:
登录:请访问 my.accrue401k.com 进行登录。您会发现401(k)的仪表盘和用户体验保持不变。如果您已设置账户,您可以使用相同的登录凭证访问仪表盘。(请注意,Accrue目前不提供移动应用程序)。
其中的 my.accrue401k.com 部分是一个指向该网站的链接。我自己已经做了一些调查(并联系了我的前雇主进行核实!),但这正是定向网络钓鱼攻击的运作方式。仅仅根据一封未经请求的邮件,就要求某人将他们的金融账户凭证输入到一个他们从未使用或听说过的网站,这简直疯狂。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Gusto、Guideline被收购,或者Accrue 401k(这家公司显然是为了持有Guideline的401k账户而成立的,与Gusto无关)。好吧。
Why AC is cheap, but AC repair is a luxur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7965
The author makes an error while explaining Jevons’ Paradox. They say “the cheaper and faster we got at producing coal, the more coal we ended up using”. But that’s not paradoxical at all. That’s basic supply and demand curve from economics 101. It’s exactly what you’d expect.
Whereas if you take the extraordinarily difficult step of opening Wiki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vons_paradox ), you understand the real paradox. Jevons observed that when steam engines get more efficient and individually use less coal, we end up deploying many more steam engines in many new industries and use cases, increasing coal consumption overall.
This seems like a basic oversight, maybe this guy hasn’t heard of Wikipedia. On the other hand, I think he wants to push the narrative that AI is seeing enormous productivity gains. He does this by using price per token, which has fallen. Very similar to Jevons supposedly observing “coal production”. But the author is struggling to point to new industries and use cases that were opened up by AI, like when we deployed steam engines back in the 1860s. So he misstates Jevons paradox, removes the paradoxical part, and makes it seem like his thesis makes sense.
Jevons’ Paradox could still apply here! I’m not saying it doesn’t. But we just haven’t seen the examples quite yet. A good example would be an observed surge in demand custom built software as software engineers become more efficient. But lower token costs ain’t it.
testdelacc1
作者在解释杰文斯悖论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说:“我们生产煤炭的速度越快、成本越低,最终消耗的煤炭就越多。”但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悖论。这完全是经济学101里的基本供需曲线。这正是你所预期的结果。
而如果你迈出打开维基百科这一格外艰难的步骤,你就能理解真正的悖论了。杰文斯观察到,当蒸汽机变得更高效、单台消耗的煤更少时,我们最终会在许多新的行业和应用场景中部署更多的蒸汽机,从而导致煤炭的总消耗量增加。
这似乎是一个基本的疏忽,也许这家伙没听说过维基百科。另一方面,我认为他想宣传的论点是AI正在取得巨大的生产力提升。他通过使用每令牌的价格下降来论证这一点。这和杰文斯据称观察到“煤炭产量”的情况非常相似。但这位作者却很难指出AI所催生的新行业和应用场景,就像我们在19世纪60年代部署蒸汽机一样。因此,他歪曲了杰文斯悖论,去掉了其中悖论的部分,从而使自己的论点看起来合理。
杰文斯悖论在这里仍然可能适用!我不是说它不适用。但我们只是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实例。一个好的例子是,随着软件工程师变得更高效,定制化软件的需求量激增。但每令牌成本的降低并不是这样的例子。
Tell HN: X is opening any tweet link in a webview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2363
I’ve been a long-time Twitter user. I don’t hate Elon, so when he bought it I was cautiously optimistic.
I deactivated last week. The platform is bad and getting worse. It’s scammy and spammy. Everything is designed around garbage engagement, so that the X team can brag about how good the product is doing.
itsoktocry
我是推特的老用户了。我并不讨厌埃隆,所以他收购推特时,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我上周停用了账号。这个平台很差,而且越来越差。上面充满了诈骗和垃圾信息。所有东西都围绕着低质量的互动来设计,这样X团队就可以吹嘘他们的产品做得有多好。
The Case That A.I. Is Thinkin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5074
Having seen LLMs so many times produce coherent, sensible and valid chains of reasoning to diagnose issues and bugs in software I work on, I am at this point in absolutely no doubt that they ar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or self awareness is of course a different question, and ones whose answer seems less clear right now.
Knee jerk dismissing the evidence in front of your eyes because you find it unbelievable that we can achieve true reasoning via scaled matrix multiplication is understandable, but also betrays a lack of imagin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thought. The world is full of bizarre wonders and this is just one more to add to the list.
tkz1312
多次看到大型语言模型在我开发或维护的软件中,能够产出连贯、合理且有效的推理链来诊断问题和漏洞,在这一点上,我毫不怀疑它们正在思考。
当然,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另一个问题,其答案目前似乎还远非清晰。
因为你难以置信我们居然能通过缩放的矩阵乘法实现真正的推理,就条件反射地否定眼前的证据,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暴露了想象力和思想灵活性的匮乏。这个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怪诞,这不过是清单上的又一个罢了。
You can’t cURL a Bord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8817
I had no idea travel was this difficult for people who aren’t EU citizens.
Wow, I’m almost annoyed on the authors behalf of how much hoops there are to jump through.
To apply for British citizenship, you need to prove you were physically in the UK on your application date but five years ago. Not approximately five years, not that week—that exact day when you press “submit” on the form minus five years. Miss it by 24 hours and your application is reject after months of waiting, and you have to pay a hefty fee to re-apply.
That’s a hilarious requirement. I wonder how that ended up in there.
apexalpha
我真不知道,对于非欧盟公民来说,旅行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
哇,要绕这么多弯儿,我简直要为作者感到恼火了。
要申请英国国籍,你必须证明在申请日期的前五年,你确实身在英国。不是大约五年前,也不是前后那周——就是你在申请表上点击“提交”的那一天往前推整整五年。只要差上24小时,在等待数月后,你的申请就会被拒绝,而你还得支付高昂的费用重新申请。
这项规定真是可笑。我很好奇它是怎么被加进去的。
You can’t cURL a Bord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8523
buy a sausage roll at Greggs
If that’s the first thing he thinks of while transiting through a UK airport, he deserves a citizenship, no questions.
FearNotDaniel
在Greggs买个香肠卷 如果他在英国机场转机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买个Greggs的香肠卷,那他理应获得公民身份,毫无疑问。
Ask HN: How to deal with long vibe-coded P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7823
Open source? Close it and ask them resubmit a smaller one and justify the complexity of things like a DSL if they wanted it included.
For work? Close it and remind them that their AI velocity doesn’t save the company time if it takes me many hours (or even days depending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9k lines) to review something intended to be merged into an important service. Ask them to resubmit a smaller one and justify the complexity of things like a DSL if they wanted it included. If my boss forces me to review it, then I do so and start quietly applying for new jobs where my job isn’t to spend 10x (or 100x) more time reviewing code than my coworkers did “writing” it.
viccis
开源?直接关掉,然后让他们重新提交一个更小的版本。如果他们想把 DSL 之类的东西包含进来,就必须为其复杂性提供理由。
在工作中?直接关掉,并提醒他们,如果某个打算合并到重要服务的代码需要我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具体要看这 9000 行代码有多复杂)来审查,那么他们用 AI 生成的代码再快,也无法为公司节省时间。让他们重新提交一个更小的版本,如果他们想把 DSL 之类的东西包含进来,就必须解释其必要性。如果我老板强迫我审查,那我就审,然后开始悄悄地找新工作,找一个我不用花 10 倍(甚至是 100 倍)于同事们“编写”代码的时间来审查代码的工作。
Ask HN: How to deal with long vibe-coded P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7006
How would you go about reviewing a PR like this?
Depends on the context. Is this from:
-
A colleague in your workplace. You go “Hey ____, That’s kind of a big PR, I am not sure I can review this in a reasonable time frame can you split it up to more manageable pieces? PS: Do we really need a DSL for this?”
-
A new contributor to your open source project. You go “Hey ____,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n helping us develop X. Unfortunately we don’t have the resources to go over such a large PR. If you are still interested in helping please consider taking a swing at one of our existing issues that can be found here.”
-
A contributor you already know. You go “Hey I can’t review this ___, its just too long. Can we break it up to smaller parts?”
Regardless of the situation be honest, and point out you just can’t review that long a PR.
throwawayffffas
你会如何审查这样的PR?
这取决于具体情况。这是来自:
- 你工作场所的同事。你会说:“嘿 ____, 这个PR有点大,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审查,你能把它拆分成更小的、易于管理的部分吗?PS:我们真的需要为此开发一个DSL吗?”
- 你开源项目的新贡献者。你会说:“嘿 ____, 感谢你对我们开发X项目的兴趣。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资源来审查这么大的PR。如果你仍然有兴趣提供帮助,可以考虑从我们现有的问题中挑选一个来尝试解决,链接在这里。”
- 你已经认识的贡献者。你会说:“嗨 ___, 我没法审查这个PR,它实在太长了。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成更小的部分吗?”
无论情况如何,都要诚实地指出,你无法审查那么长的PR。
You can’t cURL a Bord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9226
First, the author is actually wrong. The date is not 5 years before you submit, but is 5 years before the form is received by the home office! So there are a few days of uncertainty, depending on how fast Royal Mail was with the physical documents.
Additionally, I did a request for my information from the home office prior to filling in my form. After all,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on you that will be used to verify your form. Kafka would be proud.
Let me tell you, Home Office doesn’t have a clue where you were 5 years ago. It had approximately 50% of my trips, and frequently only had only one leg of the journey. Plane, ferry, train, sailboat, … it didn’t matter. It seems like they have not been keeping the information very well.
317070
首先,作者实际上是错的。这个日期不是在你提交申请前的5年,而是在表格被内政部收到的5年前!因此,会有几天的模糊时间,具体取决于皇家邮政处理实体文件的速度。
此外,在填写表格之前,我向内政部申请了我的个人信息。毕竟,你有权要求他们提供将用于核实你表格的、他们所拥有的关于你的信息。卡夫卡会感到骄傲的。
让我告诉你,内政部根本不清楚你5年前在哪里。我的行程记录里大约只有一半,而且常常只有单程的记录。无论是飞机、渡轮、火车还是帆船,情况都一样。看来他们没有很好地保存这些信息。
Bloom filters are good for search that does not sc…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9842
When I worked at RSA over a decade ago, we developed Bloom filter-based indexing to speed up querying on a proprietary database that was specialised for storing petabytes of network events and packet data. I implemented the core Bloom filter-based indexer based on MurmurHash2 functions and I was quite proud of the work I did back then. The resulting improvement in query performance looked impressive to our customers. I remember the querying speed went up from roughly 49,000 records per second to roughly 1,490,000 records per second, so nearly a 30-fold increase.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gain is not surprising at all since Bloom filters allow the querying engine to skip large blocks of data with certainty when the blocks do not contain the target data. False negatives are impossible. False positives occur but the rate of false positives can be made very small with well-chosen parameters and trade-offs.
With 4 hash functions (k = 4), 10007 bits per bloom filter (m = 10007) and a new bloom filter for every 1000 records (n = 1000), we achieved a theoretical false-positive rate of only 1.18% ((1 - e(-k * n / m)) ^ k = 0.0118). In practice, over a period of 5 years, we found that the actual false positive rate varied between 1.13% and 1.29%.
The only downside of a false positive is that it makes the query engine read a data block unnecessarily to verify whether the target data is present. This affects performance but not correctness; much like how CPU branch misprediction affects performance but not correctness.
A 30-fold increase in querying speed with just 1.25 kB of overhead per data block of 1000 records (each block roughly 1 MB to 2 MB in size) was, in my view, an excellent trade-off. It made a lot of difference to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turning what used to be a 2 minute wait for query results into a wait of just about 5 seconds, or in larger queries, reducing a 30 minute wait to about 1 minute.
susam
十多年前我在RSA工作时,我们开发了基于布隆过滤器的索引,以加速在专有数据库上的查询,该数据库专门用于存储PB级的网络事件和数据包。我基于MurmurHash2函数实现了核心的布隆过滤器索引器,对我当时做的工作感到相当自豪。查询性能的后续改进让我们的客户印象深刻。我记得查询速度从每秒约49,000条记录提升到每秒约1,490,000条记录,实现了近30倍的增长。
然而,性能提升完全不足为奇,因为当数据块不包含目标数据时,布隆过滤器允许查询引擎确定性地跳过这些大块数据。假阴性不可能发生;假阳性会发生,但通过精心选择的参数和权衡,假阳性率可以变得非常小。
使用4个哈希函数(k=4)、每个布隆过滤器10007位(m=10007)、每1000条记录一个新布隆过滤器(n=1000),我们实现了仅1.18%的理论假阳性率((1 - e^(-k * n / m))^k = 0.0118)。实际上,在5年的时间内,我们发现实际假阳性率在1.13%到1.29%之间波动。
假阳性的唯一缺点是,它会导致查询引擎不必要地读取一个数据块来验证目标数据是否存在。这会影响性能,但不影响正确性;这很像CPU分支预测错误会影响性能但不影响正确性。
在我看来,每1000条记录的数据块(每个块大小约为1MB到2MB)仅1.25 kB的开销,却能带来30倍的查询速度提升,这是一个极好的权衡。这极大地改善了客户体验,将原本需要等待2分钟的查询结果缩短到仅需约5秒,对于更大的查询,则将30分钟的等待缩短到约1分钟。
Tell HN: X is opening any tweet link in a webview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1111
I find it so sad that Twitter still gets traffic at all. Even if we put aside the super shady content on this platform (free speech, lol), the app, either on the web or mobile, has a sub-par user experience.
I wish all the devs that I respect were using another platform.
robinhood
我很悲哀推特居然还有流量。就算我们抛开这个平台上那些超级不光彩的内容(所谓的‘言论自由’,呵呵),无论是网页版还是移动端,其应用的体验都非常糟糕。我希望我尊重的那些开发者们都能在另一个平台上交流。
We’re open-sourcing the successor of Jupyter noteb…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4264
I’m not familiar with Deepnote, but I have quite a lot of experience with Jupyter, and if someone were to ask me if there are more modern alternatives I would immediately point them to marimo ( https://marimo.io/ ). For me marimo is already a successor to Jupyter, it has replaced it entirely for me.
dbunskoek
我不熟悉 Deepnote,但我对 Jupyter 有相当多的经验。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有更现代的替代品,我会立即向他们推荐 marimo ( https://marimo.io/ )。对我来说,marimo 已经是 Jupyter 的继任者了,它已经完全取代了 Jupyter。
Tell HN: X is opening any tweet link in a webview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08154
Since we’re doing PSAs, isn’t it also now just a completely broken platform on mobile for everyone who isn’t logged in?
Something went wrong, but don’t fret - let’s give it another shot.
This is all I’ve seen for literally years now. No real error, does not even say to login or install an app, just blames it on my privacy extensions (I don’t actually have any) and offers a button to pointlessly try again. No big loss, but surprising! On the one hand, it’s the only time big tech isn’t engaged in obnoxious harassment, but it’s also a conspicuously dumb oversight in the funnel
robot-wrangler
既然我们都在发公共服务公告,那是不是也应该提一下,现在这个平台对未登录的用户来说,在移动端已经完全无法使用了?
出错了,不过别担心,我们再试一次吧。
几年来我看到的就一直是这个。没有真正的错误信息,甚至没有提示登录或安装应用,只是把问题归咎于我的隐私扩展(我其实一个都没有),然后提供一个按钮让我毫无意义地再试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挺意外的!一方面,这是大公司唯一没有在进行烦人骚扰的时候,但这也使得它成了用户转化漏斗中一个格外愚蠢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