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2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慢性炎症(以 hs‑CRP 计)比 LDL 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且可通过他汀、秋水仙碱、抗 IL‑1β 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降低风险。
- 互动模拟器通过“能量/伪装/能力/人际关系”指标展示自闭症人士在职场伪装带来的耗竭与心理代价,呼吁提高包容性。
- Google 的 cdc‑file‑transfer 利用内容定义分块(FastCDC)实现高效增量同步与流式传输,适合带宽受限和频繁迭代场景。
- 波音已启动研发替代 737 MAX 的新一代窄体客机,试图通过新机设计与发动机合作重夺市场竞争力。
- 作者主张在不确定阶段用 Google Sheets 以最低成本快速验证想法与需求,待复杂性上升再迁移到专业工具。
- TigerBeetle 为金融交易从零重构数据库:零依赖、静态内存、确定性测试与专用事务处理以在高并发下提升吞吐与可靠性。
- 作者系统梳理 diff 算法并提出预处理—启发式快速匹配—后处理的三阶段设计,同时发布支持结构化输出的实现库。
- OpenAI 发布的 Sora 2 在视频生成的物理真实性、可控性和音画同步上有显著提升,但仍存在面部细节不足与滥用风险。
- Atuin Desktop 将运行手册变为可执行工作流,允许在文档内运行命令、脚本和查询以提升运维协作与可复用性。
- 当技术降低完成复杂任务所需的努力时,人们面临由努力构建的自我认同被侵蚀的困惑,需要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与尊严。
Inflammation now predicts heart disease more strongly than cholesterol #
https://www.empirical.health/blog/inflammation-and-heart-health/
慢性炎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子,其预测能力甚至超过传统胆固醇指标。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最新指南建议,所有人群应常规检测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作为心血管风险评估的标准可调控风险因素(SMuRF)之一。
研究表明,hs-CRP 是比 LDL 胆固醇更强的心脏病预测指标,尤其在已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无传统风险因素的人群中更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胆固醇筛查和治疗的普及,使得多数心梗患者胆固醇水平已处于正常范围,而炎症成为残余风险的主要来源。
目前已被证实可有效降低炎症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干预手段包括:
- 他汀类药物(尤其在 hs-CRP 升高者中效果显著,如 JUPITER 试验)
- 秋水仙碱(0.5mg/天,用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 COLCOT 和 LoDoCo2 试验)
- 抗 IL-1β 药物(如卡那单抗,CANTOS 试验显示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但存在感染风险且价格昂贵)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关键,包括地中海饮食、DASH 饮食、规律运动、戒烟和维持健康体重,均可有效降低 hs-CRP 水平。
以下药物在大型临床试验中未显示出心血管获益:甲氨蝶呤、TNF 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
理想情况下,hs-CRP 应低于 1 mg/L。若超过 3 mg/L,提示高风险,需积极干预。
其他炎症标志物(如 IL-6、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PA/AA 比值、血清淀粉样 A)虽也与心血管风险相关,但一旦检测了 hs-CRP,其他指标不再提供额外信息,建议优先检测 hs-CRP。
此外,影像学技术(如 CT、PET、MRI)可检测血管炎症,但尚未进入常规临床应用。新型 IL-6 抑制剂正在研究中,未来可能成为治疗选择。
ACC 推荐对所有人群(无论是否有心脏病史)进行 hs-CRP 筛查。目前,0.5mg 秋水仙碱已获 FDA 批准用于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辅助二级预防,但肾功能或肝功能严重受损者应避免使用。
建议通过常规血液检测获取 hs-CRP 值,Empirical Health 等机构提供包含 hs-CRP 在内的综合心健康检测套餐。心脑血管疾病致死人数超过所有癌症总和,及早检测、干预炎症风险至关重要。
HN 热度 596 points | 评论 345 comments | 作者:brandonb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0498
- LDL 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尽管其并非完美,但因其成本低且易于测量,仍具重要价值。
- 高 LDL 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其测量值会降低,因此不能仅凭当前 LDL 水平判断真实风险,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 他汀类药物虽能降低 LDL,但无法完全抵消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其他健康风险,因此改善生活方式仍至关重要。
- 除了 LDL,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对预测心脏病风险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应被纳入评估体系。
- 炎症是心脏病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控制炎症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尚不清楚是否能完全替代对 LDL 的关注。
- 有高 LDL 但无动脉钙化(钙化评分 0)的人群可能属于“高胆固醇但无风险”类型,无需盲目使用他汀类药物。
- 钙化评分(CAC)可有效检测动脉中已钙化的斑块,但无法检测软斑块,因此在年轻人群体中可能低估风险。
- 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TA)可检测软斑块,比钙化评分更全面,尤其适用于年轻高危人群。
- LDL 颗粒类型不同,大而漂浮的 LDL 与心血管风险无关,而小而密的 LDL 则与风险增加相关,因此 LDL 亚型检测具有临床意义。
- 即使 LDL 水平正常,仍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说明存在其他未被充分认识的风险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 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效果显著,但在一级预防中的实际获益有限,其“几乎无副作用且成本低”的观念需重新审视。
- 当前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 CAC 检查标准过于保守,应放宽适用范围,以提供更精准的个体化诊疗依据。
- 对于 LDL 异常但生活方式健康者,应通过影像学检查(如 CAC 或 CTTA)确认是否存在实际动脉病变,避免过度治疗。
Show HN: Autism Simulator #
https://autism-simulator.vercel.app/
这是一个名为《自闭症模拟器》(Autism Simulator)的互动网页游戏,旨在让玩家体验一位自闭症软件工程师在职场中的日常挑战。玩家需扮演一位未公开自闭症诊断的员工,通过“伪装”(masking)来隐藏自身行为特征,模仿同事的社交模式,以维持工作表现和人际关系。
游戏以“能量”“伪装”“能力”“人际关系”四项指标为核心,反映玩家的心理状态与职场适应情况。当前状态显示:能量 47,伪装 52,能力 45,人际关系 48,表明玩家正处于高压状态,伪装程度较高,但整体表现尚可。
玩家每天必须面对“伪装”的消耗:压抑本能行为、模仿社交语言、控制感官刺激,以符合职场期待。尽管表面胜任工作,但内在压力持续积累,长期可能导致身心崩溃。
游戏背景设定为一个对非典型思维模式不友好的职场环境,玩家必须在“真实自我”与“职场生存”之间艰难平衡。选择不披露自闭症,是为了避免歧视或晋升受阻,但代价是持续的心理耗竭。
游戏以“重播《权力的游戏》第 17 次”作为对理想状态的隐喻,暗示玩家内心渴望的是一种无需伪装的宁静生活。
整体内容通过模拟真实自闭症个体在职场中的挣扎,揭示“伪装”背后的代价,引发对包容性工作环境的反思。
HN 热度 458 points | 评论 520 comments | 作者:joshcsimmons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8346
- 评论者对早餐选择的设定感到困惑,认为现实中个人可自由调整车内环境以适应舒适需求,不应强制做出此类决策。
- 有人指出,跳过早餐对身体状况良好的人不会造成明显能量下降,因此该设定缺乏现实依据。
- 多位用户表示自己即使不进食早餐也不会感到明显能量不足,甚至能正常进行高强度运动。
- 有用户指出,该模拟器并非真实生活模拟,更像是在“传达观点”与“制作游戏”之间挣扎,导致游戏体验不佳。
- 有人认为该模拟器的设定与现实不符,例如在办公室早会后因压力而想睡觉的情况并不常见。
- 有评论者强调,高压力环境下出现想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是常见反应,可能与能量水平、抑郁或创伤经历有关。
- 有人提出,低维生素 D 水平可能导致持续疲劳和认知困难,建议关注生理健康因素。
- 有用户提到,某些高压力情境下(如有人吼叫)会不自觉地短暂入睡,说明情绪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
- 评论者认为,模拟器中“自我破坏”倾向的设定反映了注意力资源耗尽后难以做出合理调整的现实。
- 有人指出,即使拥有控制权,也未必能及时调整环境,这与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资源有关。
- 有用户将“伪装”类比为“出柜”过程,认为对部分人而言,隐藏真实自我是一种长期且艰难的生存策略。
CDC File Transfer #
https://github.com/google/cdc-file-transfer
该网页是 Google 开源的 cdc-file-transfer 项目页面,主要提供用于在 Windows 和 Linux 之间同步与流式传输文件的工具,源自原 Stadia 项目的技术遗产。
项目核心基于内容定义分块(CDC)技术,特别是 FastCDC 算法,将文件分割为可识别的块,实现高效增量传输。其主要工具包括:
- cdc_rsync:功能类似 Linux 的 rsync,但专为 Windows 到 Linux 的文件同步优化。它能快速跳过未更改的文件,仅传输变化部分,并使用高效压缩技术。在测试中,相比传统 rsync,传输速度提升高达 30 倍(最高达 1500 MB/s),特别适用于频繁迭代开发场景。
- cdc_stream:支持实时流式传输文件,适用于需要低延迟更新的开发或部署场景。支持使用 SFTP 替代 SCP,提升安全性和兼容性,并已支持在 Linux 上使用客户端套接字。
项目采用 Apache-2.0 开源协议,支持跨平台使用(Windows 与 Linux),并提供构建工具(Bazel、NMake)和完整的测试与文档。代码仓库已归档,但仍可查阅和使用。
项目旨在解决开发者在远程 Linux 环境中频繁同步大型游戏或应用文件时的效率问题,尤其在带宽受限或远程办公环境下表现优异。
HN 热度 363 points | 评论 96 comments | 作者:GalaxySnail | 2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3768
- 内容定义分块(CDC)算法可以通过前瞻机制进行优化,相比 FastCDC 能有效减少数据存储量,实验显示在 Linux 内核源码版本中可减少约 3.4% 的额外传输数据。
- GEAR 哈希算法因结构简单,性能优越,适合用于 CDC 实现,其初始化种子使用随机数或无特殊含义的常数(如 π 的二进制位)效果相近。
- 有人提出使用 AI 模型(如 SSM)来智能识别文件格式特征,以实现更优的分块边界,但作者强调在构建缓存系统时需保证算法一致性,因此更倾向于简单、可复现的方案。
- rsync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定义分块,而是基于固定大小块并利用滚动哈希在源文件中寻找匹配块,其本质是块级差异同步而非内容感知分块。
- rsync 项目长期缺乏维护,虽有 BSD 版本存在,但整体发展缓慢,存在大量可改进的细节,类似 Vim 的停滞状态,催生了如 Neovim 等替代方案。
- Stadia 平台虽已关闭,但其底层技术(如 Linux + Vulkan + 自定义 API)为自托管游戏流媒体提供了可行路径,Moonlight + Sunshine 等工具可实现高质量无线串流。
- 自托管游戏流媒体在当前 DRM 环境下仍面临挑战,但技术上可行,且已有成熟工具组合可实现低延迟、高画质的体验。
Boeing has started working on a 737 MAX replacement #
https://www.wsj.com/business/airlines/boeing-has-started-working-on-a-737-max-replacement-40a110df
波音公司已开始研发一款取代 737 MAX 的新窄体客机,旨在挽回因安全与质量问题而流失的市场份额。尽管首席执行官凯利·奥特伯格目前主要聚焦于解决质量与财务问题,但新机型的研发工作已正式启动。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时候,奥特伯格曾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高管会面,讨论为新飞机配备新型发动机。此外,波音还任命了一位新的高级产品负责人,该人士此前负责开发新型飞机项目,显示出公司在长期战略上的调整。此举标志着波音在经历一系列危机后,正着手推进下一代单通道客机的规划,以应对竞争对手空客的持续挑战。
HN 热度 300 points | 评论 471 comments | 作者:bookofjo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28482
- 波音公司近年来缺乏从零开始设计新飞机的能力,可能是因为在市场成熟后,具备全周期产品开发能力的人才流失。
- 大型组织在市场成熟后,往往只剩下具备高度专业化维护技能的人员,而缺乏从头设计新产品的能力。
- 乔布斯曾指出,当一个公司不再有创新人才时,其创新能力就会丧失,这与波音当前的状况相似。
- 一个石油行业的谚语指出:健康公司由地质学家领导,成熟公司由工程师领导,衰退公司由会计师领导,濒临死亡的公司由律师领导。
- 波音在黄金时期由律师出身的 CEO 领导,这看似与谚语矛盾,但说明领导者的背景并非决定性因素。
- 问题不在于领导者是律师还是工程师,而在于公司是否将成本削减、规避监管和贪婪作为核心驱动力。
- 波音在各个细节上节省成本,最终导致法律诉讼、罚款和赔偿,这种做法看似短期盈利,实则长期损害公司声誉和安全。
- 公司在成熟阶段由会计师主导以最大化股东价值,而在衰退阶段由律师主导以处理并购或清算,这符合商业周期规律。
- “例外证明规则”这一说法的真正含义是:当某个例外被特别指出时,说明规则在其他情况下是成立的,而非例外能证明规则。
- 人们常误用“例外证明规则”来表示“每个规则都有例外”,这是对原意的误解。
- 语言是动态演变的,即使某个表达被误用,只要广泛使用,它就成为该语境下的“正确”含义。
- “egregious”一词在现代英语中已主要表示“极其恶劣”,而其原始含义“极为出色”已属古语,这反映了词汇意义的演变。
- 一些词汇如“shit”在不同语境下可表示“好”或“坏”,其含义高度依赖于语气和上下文,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
I only use Google Sheets #
https://mayberay.bearblog.dev/why-i-only-use-google-sheets/
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创业公司工作期间,为何始终坚持使用 Google Sheets 解决问题的经验。他指出,公司每两三个月就会转向新的业务方向,导致许多项目中途被放弃。他曾花费数周时间开发复杂的系统,如货运管理后台、自动报价工具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但最终发现这些功能都可以用简单的 Google Sheets 实现。
例如,一个耗时两个月的货运管理面板只被使用两次;一个复杂的税率计算系统,最后直接复制竞争对手的表格放入 Google Sheets 即可满足需求;而寻找合适的 CRM 系统也花了两个月,结果发现 Google Sheets 内置了 CRM 模板。
作者强调,面对不确定性的业务环境,最有效的做法是先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创建一个 Google Sheet。这能快速验证想法、了解真实需求,避免过度投入资源。只有在明确问题全貌后,再决定是否升级或替换方案。
他提醒读者,这种方法适用于初期探索阶段,尤其当业务目标不清晰时。但如果长期依赖大型电子表格管理核心数据,则可能带来风险。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何时该用 Sheets,何时需要更专业的系统。
最后,作者认为,用最小成本试错是高效的工作方式,尤其适合初创环境。虽然可以花时间做无用的项目来练习,但在正式工作中应优先考虑效率与实用性。
HN 热度 300 points | 评论 298 comments | 作者:mugamuga | 16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5463
- Spreadsheets 是一个集数据库、可自定义界面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强大工具,尤其适合非程序员使用,具有极低的入门门槛和高度的灵活性。
- 与 HyperCard 类似, spreadsheets 是一种灵活的工作台,能够快速组合应用、数据和用户体验,是极佳的创作工具。
- 在没有网络或信号差的环境下,如农场中,使用手机离线编辑 Google Sheets 也能有效记录数据,即使记录质量不高也比没有记录好。
- 对于会编程的人,通过 Apps Script 可以扩展 Google Sheets 的功能,结合本地开发工具链(如 clasp 和 TypeScript)能显著提升开发体验。
- Apps Script 存在诸多性能问题,如所有操作都需远程服务器调用,导致响应缓慢,且对移动端支持不佳,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 Google Sheets 的脚本执行存在运行时间限制,使得复杂任务难以实现,必须通过批量读写二维数组来优化性能。
- 由于 Google Sheets 的脚本性能瓶颈,直接下载 CSV 文件并用其他语言处理数据可能比使用 Apps Script 更高效。
- 当项目复杂度上升,如引入 VLOOKUP 等功能后,传统电子表格已难以满足需求,需转向更专业的工具如 Grist,它支持数据库功能、行级权限和 SAML 认证。
- 希望有更优方案让 spreadsheets 背后使用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提升数据管理能力,但数据库学习成本较高,容易因误用导致更差的结果。
- Microsoft Access 曾试图实现类似目标,但其数据网格过于僵化,缺乏 Excel 的灵活分析能力,实际使用中仍不如 Excel。
- Excel 与 Access 之间曾通过 DDE 等技术尝试打通,实现数据互通,但实际效果有限,未能真正解决集成问题。
TigerBeetle is a most interesting database #
TigerBeetle 是目前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数据库之一,其设计理念与主流技术背道而驰:不追求快速编码,而是强调缓慢而严谨的开发;测试不是事后补丁,而是整个开发的核心——采用完全基于确定性模拟测试(DST)的开发模式;不依赖任何外部库,实现零依赖架构;强制静态内存分配,生产环境也保持断言开启;共识协议选择 Viewstamped Replication 而非 Raft,语言上则选用 Zig 而非 Rust。
TigerBeetle 定位为“金融交易数据库”,其核心操作是“借记”和“贷记”,这并非仅适用于银行,而是事务处理的本质模型。这一思想源于 1985 年 Jim Gray 的开创性论文,他定义的“事务”正是现实世界中的业务操作,如银行账户的借记与贷记。而现代 SQL 数据库在实现这类操作时效率极低,需多次网络往返、行锁等待,尤其在“热点行”问题下性能急剧下降。
随着全球即时支付系统(如印度、巴西、美国 FedNow)的普及,交易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数据库已难以应对。TigerBeetle 从零开始设计,将 8,190 笔借记/贷记操作压缩进一个 1MiB 的请求中,仅需一次网络往返,实现“千倍性能提升”。尽管开发仅用 3.5 年,却已通过 Jepsen 测试,即使在全节点故障和数据损坏的情况下仍保持正确性。
TigerBeetle 是“真正现代的数据库”:默认分布式部署,无需 ZooKeeper 或异步复制等复杂配置。只需在多台机器上安装二进制文件即可组成集群。其核心依赖仅为 Zig 编译工具链,所有关键组件(如共识、存储)均自研。采用 MIT 提出的 Viewstamped Replication 协议,实现强一致性与高可用。
在容错方面,TigerBeetle 考虑了物理时钟的可靠性问题。尽管共识协议使用逻辑时钟,但金融系统需精确可比的物理时间戳以满足审计与合规要求。因此,系统对时钟漂移和故障有专门处理机制,确保跨节点事务时间顺序的准确性。
TigerBeetle 还引入了“TigerStyle”编程规范,强调代码清晰、断言始终开启、内存安全与性能平衡。其开发哲学是:用更少的代码、更少的依赖、更严格的测试,构建出更可靠、更高效、更可验证的系统。
总之,TigerBeetle 不仅是一个高性能数据库,更是一次对现代数据库设计范式的重新思考:从金融事务的本质出发,以零依赖、零妥协、全模拟测试为基石,构建一个真正为高并发、高可靠性、高合规性而生的下一代数据库系统。
HN 热度 286 points | 评论 197 comments | 作者:todsacerdoti | 1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6534
- 投资公司发布的关于 TigerBeetle 的文章存在利益关联,应明确标注免责声明以增强可信度。
- 即使是非传统媒体平台,发布涉及自身投资组合的内容也应保持透明,避免误导读者。
- 有人指出,文章中对多节点架构的描述可能具有误导性,单台高性能数据库在合理调优下也能处理极高 QPS。
- 传统 RDBMS 在高并发、高竞争场景下性能下降明显,而 TigerBeetle 专为高竞争事务设计,表现更优。
- TigerBeetle 通过将事务处理与其他工作负载分离,实现极致性能,其设计目标并非替代通用 OLTP 数据库。
- 有经验者表示,在实际金融交易系统中,即使面对高并发和长行更新,传统数据库仍可维持高吞吐量,质疑 TigerBeetle 宣称的性能瓶颈。
- 高度竞争的事务场景(如 90% 交易集中于单个账户)是 TigerBeetle 真正发挥优势的领域,传统数据库在此类场景下性能显著下降。
- 对 TigerBeetle 共识机制的评价认为其巧妙且无外部依赖,但其设计限制了对大行数据的处理能力。
- 有人批评 TigerBeetle 对传统 OLTP 的评价存在偏见,例如以过时的 SQL 事务模式进行对比,不够公平。
- 作者强调 TigerBeetle 的性能优势建立在特定高竞争工作负载之上,而非普遍适用,其设计哲学是专注与极致优化。
Diff Algorithms #
本文是 Florian Zenker 关于 diff 算法的深度技术博客,分享了他在开发 Go 语言 diff 库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现有 diff 库普遍存在局限性:多数仅支持文本输入,缺乏对任意序列的处理能力;输出格式单一,难以灵活定制;在可读性和最小化方面表现不一;API 复杂或性能不佳,尤其在处理差异较大的输入时表现差。
作者指出,主流库多采用 Myers 算法,虽能生成最小化 diff,但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 O(N²),空间复杂度也较高。为提升性能,部分库引入启发式方法(如 deadline 限制或 Patience Diff),后者虽效率高(O(N log N)),但对大输入可能失效,且依赖哈希表,限制了适用场景。
可读性是另一个关键挑战。即使多个 diff 都是最小化的,其人类可读性却大不相同。例如,函数移动位置的 diff 比代码块错位的 diff 更易理解。现有算法未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导致输出难以阅读。
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开发了新的 Go diff 库 znkr.io/diff,其核心特点包括:
- 支持任意类型切片的 diff,不限于文本;
- 提供结构化 diff 输出,便于自定义格式;
- 通过预处理、启发式策略和后处理优化可读性;
- 保持高效性能,兼顾最小化与人类可读性。
该库采用三阶段设计:预处理(如分块、去重)、基于启发式的快速匹配、后处理(如合并相邻变更、调整上下文)。作者强调,diff 不仅要“小”,更要“好读”。
文章最后提出若干开放问题,如如何量化可读性、如何在性能与质量间取得更好平衡,并表示将持续优化该库,未来会补充对“直方图 diff”等新方法的探索。
整体而言,本文系统梳理了 diff 算法的现状与挑战,展示了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思考路径,为开发者构建高质量 diff 工具提供了宝贵参考。
HN 热度 270 points | 评论 56 comments | 作者:znk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0604
- 文本差异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维(如文本行)、多维(如单词或字符,需考虑行结构)和基于树的结构化差异,其中树形差异算法较少且文档匮乏。
- 处理文本差异时,“文件末尾缺少换行符”的逻辑实现较为复杂。
- 在树形差异中,HTML 标签如
<p>
和<b>
的可合并性不同,因为<p>
代表段落,两个并列的<p>
不应合并;而<b>
表示加粗,连续的<b>
标签在语义上可能可以合并。 - 使用
<em>
和<strong>
标签对语义化 HTML 造成了负面影响,因为它们常被误用于书名、外来词等不应强调的场景。 - 结构化数据的差异比较需要考虑对象的身份标识,例如
id
字段的变化应视为删除与新增而非修改,这要求差异算法理解数据结构。 - 差异算法可定义允许的操作集合,若禁止修改
id
字段,则可通过“删除 + 新增”来表达结构变化,这是一种定制化的有效方案。 - 可以借鉴不可变性思想,将某些字段(如主键)设为不可更改,从而简化差异判断逻辑。
- 语义化 HTML 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资源,开发者难以掌握合适的元素使用方式。
- 有开发者实现了基于 JSON 超集的树形差异算法,其本质仍是一维线性处理。
- 对于 HTML 片段,是否合并标签取决于上下文,如 CSS 样式影响显示行为,因此合并策略需结合具体场景。
- 存在容忍解析错误的 probabilistic diff 算法,适用于不完全规范的数据。
- Gene Myers 是 Myers 差异算法的作者,同时参与了 BLAST、人类基因组组装及后缀数组等重要生物信息学算法的开发。
- BLAST 之后出现了许多改进版本,如 DIAMOND,在蛋白质序列搜索方面表现优异。
- 尽管存在更快的工具,但更准确或更易用的搜索算法仍是理想选择。
- 建议避免使用表情符号作为评分标准,因其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歧义。
- 语言会影响人们对颜色、时间等感知,表情符号也可能因文化差异而被不同解读。
- 某些表情符号在特定文化中有特殊宗教含义,如面部遮挡符号在亚洲文化中的深层意义。
- 推荐使用 diff2html 查看 Git 差异,支持命令行一键打开浏览器查看。
- diffs.dev 提供美观的界面,并支持 GitHub 扩展默认差分视图。
- Meld 是一款优秀的差异对比工具,但缺乏 macOS 官方版本支持。
Sora 2 #
https://openai.com/index/sora-2/
OpenAI 发布了其最新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标志着视频生成技术进入新阶段。相比 2024 年 2 月推出的初代 Sora,Sora 2 在物理真实性、可控性和音视频同步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可生成奥运体操动作、在桨板上完成后空翻等高度复杂的动态场景,并准确模拟重力、浮力等物理规律。
模型在失败场景的处理上也更真实,例如篮球投篮不中时会按物理规律反弹,而非“传送”到篮筐。这种对失败的建模能力,是构建真实世界模拟系统的关键进步。
Sora 2 支持复杂指令的跨镜头世界状态保持,适用于写实、电影级及动漫等多种风格。它能生成高度逼真的背景音效、对话和环境声,实现音画同步。
用户可通过“cameo”功能将真实人物(包括自己或朋友)以高保真度插入生成视频中,只需一次短时视频与音频录制即可完成身份验证和形象捕捉。该功能是全新社交应用“Sora”的核心,支持创作、 remix、发现内容,并强化社交互动。
该应用采用邀请制上线,优先鼓励朋友间使用,避免过度依赖算法推荐。默认推荐内容以关注对象和创作灵感为主,不以用户停留时长为目标,强调“创作优先”。
为保障青少年用户安全,应用设置了每日生成内容浏览上限,对 cameo 使用权限更严格,并配备人工审核团队应对欺凌行为。家长可通过 ChatGPT 中的 Sora 家长控制功能管理内容限制、关闭个性化推荐和消息设置。
OpenAI 强调,Sora 2 仍存在不足,但其成功验证了大规模视频数据训练对构建真实世界模拟系统的重要性。
HN 热度 270 points | 评论 8 comments | 作者:meetpateltech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28122
- OpenAI 可能正试图将 Sora 打造成类似 TikTok 的 AI 社交网络,其网页应用以内容消费为主,编辑功能较弱,视频长度短且控制选项极少,缺乏长视频和复杂编辑功能。
- 与 YouTube 庞大的数据集相比,Google 在利用数据方面面临挑战,但其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将成为竞争关键。
- 生成的视频在视觉上存在明显的“恐怖谷效应”,让人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尤其是人物面部动作不自然。
- 视频中人物的嘴部和面部运动方式显得异常,与真实人类表现有明显差异。
- 当前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已达到社会必须主动与之隔离的程度,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信任危机,甚至担忧未来无法分辨真实影像与 AI 伪造内容。
- 对于 AI 生成内容的泛滥,担忧其对社会信任体系的破坏,例如无法轻易相信照片、视频或语音的真实性,可能需要依赖复杂的验证机制。
- 有人以科幻作品中的情节类比当前 AI 发展,暗示技术失控可能需要人类主动切断技术依赖,甚至提出极端设想如“所有芯片瞬间消失”。
Atuin Desktop: Runbooks That Run – Now Open Source #
https://blog.atuin.sh/atuin-desktop-open-source/
Atuin Desktop 是一款全新的开源工具,旨在将运行手册(runbooks)从静态文档转变为可执行的工作流。它外观像一份文档,但功能如同终端一样可以直接运行命令。
该工具解决了团队在运维中依赖个人记忆、文档过时、信息散落在 Slack 或 Notion 等问题。Atuin Desktop 允许用户在一个界面中编写和执行脚本块、数据库查询、HTTP 请求、Prometheus 图表等,并支持嵌入式终端。
核心特性包括:
- 可执行的运行手册:文档中的代码块可直接运行并保持最新。
- 无缝集成开发工作流:支持脚本、数据库操作、HTTP 请求等多类型任务串联。
- 动态模板化:使用类似 Jinja 的语法实现变量替换与逻辑控制。
- 基于本地文件系统,兼容 Git 和版本控制。
- 支持团队协作:通过 Git 同步或实时 Hub 共享工作区。
- 深度利用真实 shell 历史记录,自动生成可复用的运行手册。
自今年 4 月封闭测试以来,已获得数千名用户的实际使用反馈,产品经过重构优化,现已进入公开测试阶段。
新版本新增功能包括:
- 离线文件存储 + Git 兼容工作区
- 团队账户与实时共享空间
- Kubernetes 状态监控集成
- MySQL 查询块支持
- 更丰富的交互式组件(下拉框等)
- 大量性能提升与 UI 改进
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
- 自动化部署与集群管理
- 新员工入职引导流程
- 故障排查与应急响应
- 数据库迁移与访问控制
- 实时系统监控与结果追踪
未来计划扩展的功能包括:
- 块之间依赖关系与复杂执行流程
- 远程运行能力与 CIA(可信执行环境)支持
- 审计日志与权限管理增强
- 评论与深度协作功能
- 更多类型的区块(如容器、网络配置等)
- 与云平台及身份认证系统深度集成
Atuin Desktop 当前已开源,采用 Apache 2.0 许可证,欢迎贡献代码、提出建议或参与社区讨论。官网提供下载链接,鼓励开发者摆脱过时文档,用可运行的流程重建知识体系。
HN 热度 259 points | 评论 75 comments | 作者:digdugdirk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1001
- Atuin Desktop 提供了一种将终端操作与文档结合的方式,类似于 Python Notebook,特别适合不常进行服务器管理的用户,能显著降低维护成本。
- 该工具有助于在团队中提升文档可维护性和协作效率,减少“bus factor”风险,尤其适用于需要频繁处理多个异构系统的场景。
- 与传统自动化工具相比,Atuin 更注重灵活性和渐进式自动化,允许从手动步骤逐步过渡到完全自动化,无需强制使用复杂配置文件。
- 有用户提到类似概念如 runme.dev 和 speedrun.cc,表明这一类“可运行文档”的理念正在兴起。
- 评论者对项目未提及 AI、大模型或代理技术表示赞赏,认为其专注于实用功能而非追逐技术热点。
- 有人指出 Atuin 最初作为 shell 历史同步工具,现在转向“运行手册”(runbooks)让人感到有些意外,需进一步理解其新功能定位。
- 有用户分享使用 Emacs org-mode 实现类似“可执行文档”的经验,说明已有成熟替代方案。
- 该项目支持“渐进式自动化”理念,用户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列表开始,逐步添加自动化脚本,避免一次性全量重构。
- 针对误执行
rm -rf *
的安全问题,有人提出应加强历史命令的安全机制,如增加确认、黑名单或限制危险命令执行。 - 也有观点认为“破坏性”命令难以自动判定,因为其行为依赖上下文,强行干预可能影响用户体验或带来性能开销。
- 从系统设计角度建议采用 cgroup 等隔离机制,在执行高危命令时要求更高权限,但需重新思考 shell 的整体架构。
- 有人强调应优先使用绝对路径而非通配符,并推荐使用带回收站功能的工具来替代直接删除,以增强安全性。
Our efforts, in part, define us #
https://weakty.com/posts/efforts/
本文探讨了努力与自我认同之间的深层联系,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当一件曾需付出大量努力才能完成的事变得轻而易举时,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是否也随之动摇?
作者以一位曾亲手冲洗、装裱胶片照片的摄影师为例,指出随着智能手机摄影的普及,曾经充满意义的手工创作逐渐失去价值感。这引发出更广泛的技术反思——技术进步使许多原本费力的事情变得轻松,但这种“ effortless”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无形的失落。
作者自身是一名程序员,过去十年通过写代码构建了自我身份和职业价值。如今 AI 能高效完成大量编程工作,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悲伤。他并不反对技术进步,而是困惑于:当努力本身成为价值来源时,若努力被替代,人的存在感与成就感将何去何从?
文章进一步指出,当前职场中普遍存在“用 AI 提升效率”的指令,尤其在咨询行业,员工被要求依赖 AI 工具完成任务。这看似提升了产出,却可能削弱个体对工作的投入感与独特性。虽然有人认为 AI 只是新工具,应被纳入技能体系,但作者强调,他的感受并非抗拒技术,而是一种对“失去某种内在价值”的真实情绪。
他质疑:如果工作不再需要深度投入,人们是否还能从中获得尊严与满足?社会是否正推动所有人走向更浅层、更标准化的劳动模式?最终,他提出关键问题: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否则,技术进步可能不仅没有解放人,反而让人的精神陷入模糊与空虚。
文章结尾并未给出答案,而是表达持续思考的状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不应忽视努力所承载的自我建构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层满足感。
HN 热度 257 points | 评论 182 comments | 作者:todsacerdoti | 1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5825
-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常会不断追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最终发现大多数核心问题都与“沟通”有关,包括人与人、人与软件、软件与软件之间的信息传递。
- 沟通不仅是软技能,而是创造意义的根本方式,人类是宇宙中唯一已知能生成复杂长期意义的实体,我们像恒星发射光子一样持续产生意义。
- 意义并非外在客观存在,而是由人类主观创造和赋予的,我们不是去“寻找”意义,而是主动“生产”意义。
- 人类的进化使我们具备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能力,通过内在的自信与怀疑交替循环来保持灵活性,这种动态平衡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
- 个体对意义的感受具有高度主观性,社会期待可能误导人们认为某些行为必然有意义,但真正的意义应源于个人内心的真实体验。
- 即使某件事对个人极具意义,若缺乏社会价值或实用性,也可能难以获得广泛认可,因此需要在内在意义与外部影响之间寻求平衡。
- 有些人感到自己对意义的理解模糊不清,可能是因为其感受与主流文化所定义的“有意义”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 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不仅是一种心理需求,更是一种生存本能,如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揭示的,在极端困境中意义成为支撑人类精神的核心力量。
- 虽然其他动物也表现出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情感,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它们能像人类一样建立长期、可积累的复杂意义体系,如文字记录、科学理论等。
- 尽管人类在创造复杂意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仍需尊重其他物种的发展路径,是否应主动帮助它们发展更高层次的交流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Boeing has started working on a 737 MAX replaceme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28997
It’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if they still can design and build a new ground-up airplane design. The last all-new design was the 787, initiated in 2003 and launched in 2009, and its design was fraught with problems. Before then was the 777 in the early 90s (pre-McDonnell takeover), and the 757/767 in the early 80s.
There’s a phenomena that ofter occurs with large organizations where once their markets mature, everybody who can build a product end-to-end leaves or gets forced out, leaving only people with highly specialized maintenance skillsets. The former group has no work to do, after all, so why should the company keep them around? But then if the market ecosystem shifts, and a new product is necessary, they no longer have the capacity to build ground-up new products. All those people have left, and won’t come anywhere near the company.
Steve Jobs spoke eloquently about this phenomena in an old intervie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WrHH-WtaA
nostrademons
我们会有趣地看到他们是否还能设计和建造一款全新设计的飞机。上一次全新机型是787,项目于2003年启动,2009年推出,但其设计过程充满了问题。再往前是90年代初的777(麦道收购前),以及80年代初的757/767。
大型组织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一旦市场成熟,那些能端到端地完成产品研发的人就会离开或被迫出局,最终留下的只有具备高度专业化维护技能的人才。毕竟,前一类人无事可做,公司又为何要留下他们呢?然而,一旦市场生态发生变化,需要推出新产品时,他们便失去了从零开始打造新产品的能力。那些人已经都离开了,而且不会再靠近这家公司。
史蒂夫·乔布斯曾在一次旧采访中 eloquently(雄辩地)谈论过这一现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WrHH-WtaA
The AI coding trap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5383
I would love to see an anti-AI take that doesn’t hinge on the idea that technology forces people to be lazy/careless/thoughtless.
The plan-build-test-reflect loop is equally important when using an LLM to generate code, as anyone who’s seriously used the tech knows: if you yolo your way through a build without thought, it will collapse in on itself quickly. But if you DO apply that loop, you get to spend much more time on the part I personally enjoy, architecting the build and testing the resultant experience.
While the LLMs get to blast through all the fun, easy work at lightning speed, we are then left with all the thankless tasks
This is, to me, the root of one disagreement I see playing out in every industry where AI has achieved any level of mastery. There’s a divide between people who enjoy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of the work and people who enjoy the mental experience of the work. If the thinking bit is your favorite part, AI allows you to spend nearly all of your time there if you wish, from concept through troubleshooting. But if you like the doing, the typing, fiddling with knobs and configs, etc etc, all AI does is take the good part away.
shredprez
我希望能看到一种不依赖于“技术会让人变得懒惰、粗心、不动脑子”的批评人工智能的观点。
当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代码时,计划-构建-测试-反思的循环同样重要,任何认真使用过这项技术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不经思考、鲁莽地推进构建,项目很快就会分崩离析。但如果你应用这个循环,你就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我个人非常享受的部分——构建架构和测试最终成果上。
尽管大型语言模型(LLM)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所有有趣又简单的工作,我们却被留下一堆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这在我看来,是我在AI取得任何程度成功的行业中观察到的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在那些享受工作身体体验的人和享受工作思维体验的人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
如果思考的环节是你最喜欢的部分,人工智能(AI)就允许你(如果你愿意的话)将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其中,从概念构思到解决故障。但如果你喜欢动手操作,比如打字、调节旋钮、配置参数等等,那么AI所做的,无非是夺走了你工作中最有乐趣的部分。
Claude Sonnet 4.5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7062
I had access to a preview over the weekend, I published some notes here: 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Sep/29/claude-sonnet-4-5/
It’s very good - I think probably a tiny bit better than GPT-5-Codex, based on vibes more than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there are plenty of benchmarks out there that attempt to be more methodical than vibes).
It particularly shines when you try it on https://claude.ai/ using its brand new Python/Node.js code interpreter mode. Try this prompt and see what happens:
Checkout https://github.com/simonw/llm and run the tests with
pip install -e ‘.[test]’ pytest I then had it iterate on a pretty complex database refactoring task, described in my post.
simonw
我在本周末提前体验了一下,并在这里发布了一些笔记: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Sep/29/claude-sonnet-4-5/
它非常好——我认为它可能比 GPT-5-Codex 稍微好一点点,但这更多是基于感觉,而不是全面的比较(市面上有很多基准测试,试图比感觉更具系统性)。
当你通过 https://claude.ai/ 并使用其全新的 Python/Node.js 代码解释器模式来尝试它时,它尤其出色。试试这个提示,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 https://github.com/simonw/llm 查看代码,并使用以下命令运行测试:
pip install -e ‘.[test]’ pytest 然后,我让它根据我文章中描述的一个相当复杂的数据库重构任务进行迭代。
What if I don’t want videos of my hobby time avai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2654
I wonder if it’s a generational or cultural difference present in the comments here.
I am sympathetic to the author, and I also find video a bit invasive of privacy in a way that photos aren’t.
I therefore find the (obviously common) attitude that videos are just “something you need to accept” quite alien, but I wonder how much of that attitude is just comments coming from a younger generation that have grown up with the idea that they’re recorded all the time.
I’m old enough thankfully to have grown up without video being present, that’s probably not true for someone 10 years younger than me.
There’s also a big difference in my mind between, “You might be filmed on occassion” and, “A recording of this goes up on youtube every single week”.
With the former you can still reasonably anonymous, with the latter you risk becoming a side character in someone elses'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eterm
我不确定这里的评论是否存在代际或文化差异。
我同情作者,也觉得视频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隐私,而照片则不会。
因此,我觉得那种“视频是你必须接受的东西”(显然很普遍)的态度相当陌生,但我想知道这种态度中有多少是来自在“一直被记录”的观念下长大的年轻一代的评论。
幸运的是,我年纪够大,成长过程中没有视频的存在,但这对于比我年轻十岁的人来说可能就不一样了。
在我看来,“你偶尔可能会被拍摄”和“这段视频每周都会上传到YouTube”之间也有很大区别。对于前者,你仍能保持相当程度的匿名性;而对于后者,你可能会沦为他人准社会关系中的配角。
When I say “alphabetical order”, I mean “alphabeti…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5300
I agree with Microsoft/Google/KDE’s order. The author’s situation is extremely rare, and the situation where someone wants “10” to be before “9” is far more common. Moreover, desktops don’t label this sorting “alphabetical” (E: and it would really be “lexicographic”*), they label it “by name” (an informal criteria), so technically they’re not lying.
I miss the time when computers did what you told them to, instead of trying to read your mind.
You may be looking at that time through rose-tinted glasses. I don’t like when computers lie to me either, but “mind-reading” is really helpful in ways we take for granted, like autosave. Desktops can have an option to sort files truly alphabetically, but the more common case should always be the default; that’s the definition of “intuitive”.
armchairhacker
我同意微软/谷歌/KDE的排序方式。作者提到的这种情况极其罕见,而有人希望“10”排在“9”前面则要常见得多。此外,桌面系统并没有将这种排序方式标记为“字母顺序”(而且那更准确地说是“字典序”*),它们将其标记为“按名称”(一种非正式的排序标准),所以从技术上讲,它们并没有撒谎。
我怀念那个电脑会按你的指令行事,而不是试图揣摩你的心思的时代。
你可能是戴着玫瑰色的眼镜在看那个时代。我也不喜欢电脑对我撒谎,但“读心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方面确实很有帮助,比如自动保存。桌面系统可以有一个选项来让文件按真正的字母顺序排序,但更常见的情况应该永远是默认设置;这就是“直观”的定义。
A WebGL game where you deliver messages on a tiny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97294
The font? The art style? The fluidity on a mobile device? It’s fantastic.
I wasn’t able to deliver packages but I was too mesmerized to be mad about that. Beautiful game. Kudos.
Edit: I did figure it out and completed all the deliveries. So many potential. It reminds me a bit of Sky by thatgamecompany
Edit 2: for the author, I noticed several players approached me and tried to communicate. Please explore games like Journey (thatgamecompany) to see different ways people communicate without chatting. People can help each other, veterans can guide newbies all without using words. Every time I met a player in the game back in the days, they sent me a heartfelt message.
firefoxd
字体?画风?在移动设备上的流畅度?简直太棒了。
我虽然没能派送包裹,但游戏太吸引人了,我根本没生气。真是个美丽的游戏。干得漂亮!
编辑:后来我搞明白了,完成了所有的派送任务。这游戏的潜力太大了。这让我有点想起 thatgamecompany 的《Sky》。
编辑2:致作者,我注意到有几位玩家靠近我,并试图与我交流。请去探索一下 Journey (thatgamecompany) 这样的游戏,看看人们不通过聊天是如何交流的。人们可以互相帮助,老玩家可以引导新手,而且这一切都不需要语言。以前每次在游戏中遇到其他玩家,他们都会给我发一条充满真情实感的消息。
Privacy Badger is a free browser extension made b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4178
Privacy Badger doesn’t block ads unless they happen to be tracking you; in fact, one of our goals is to incentivize advertisers to adopt better privacy practices.
There is an easy solution to this — it is called “context sensitive” advertising. And the idea is simple — ads are prioritized based on what you’re currently viewing, not your viewing history (aka “personalized ads”).
What’s wrong with “personalized ads”? They are fundamentally rooted in the past — and the past is often no longer relevant. Just because I searched for a car last week doesn’t mean I haven’t bought one already — so why am I seeing auto ads when I search for pet supplies?. But if I’m currently looking at an auto dealers web site, the odds are pretty good that I’m still interested in buying one.
What’s wrong with advertisers? Without any real proof, they have bought into this vision of advertising that is illogical, ineffective and simply not true in many cases — the idea that personal browsing history i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future.
In the process, they have surrendered their ad budgets to a “black box” process that they have no insight into or control over and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against them.
So why do I care? Because we all pay a price for this.
jqpabc123
隐私恶犬(Privacy Badger)不会阻止广告,除非它们正在跟踪你;事实上,我们的目标之一是激励广告商采用更好的隐私实践。
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它被称为“情境感知”广告。这个想法很简单:广告的投放优先级取决于你当前正在浏览的内容,而不是你的浏览历史(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广告”)。
“个性化广告”有什么问题?它们从根本上源于过去——而过去往往不再相关。仅仅因为我上周搜索了汽车,并不意味着我还没有买过一辆——那么,为什么在我搜索宠物用品时,还会看到汽车广告呢?但如果我正在浏览汽车经销商的网站,那么我很可能仍然有兴趣购买一辆。
广告商有什么问题?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们接受了这种广告理念:它不合逻辑、效果不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成立——即个人浏览历史是预测未来的良好指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广告预算拱手让给一个“黑箱”流程,这个流程他们无法洞察或控制,而且很容易被他人操纵,从而对自己造成损害。
那我为什么在意呢?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Ask HN: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September 2025)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8794
Currently a one-man side project:
Last year PlasticList discovered that 86% of food products they tested contain plastic chemicals—including 100% of baby food tested. The EU just lowered their “safe” BPA limit by 20,000x. Meanwhile, the FDA allows levels 100x higher than what Europe considers safe.
This seemed like a solvable problem.
Laboratory.love lets you crowdfund independent testing of specific products you actually buy. Think Consumer Reports meets Kickstarter, but focused on detecting endocrine disruptors in your yogurt, your kid’s snacks, whatever you’re curious about.
Here’s how it works: Find a product (or suggest one), contribute to its testing fund, get detailed lab results when testing completes. If a product doesn’t reach its funding goal within 365 days, automatic refund. All results are published openly. Laboratory.love uses the same methodology as PlasticList.org, which found plastic chemicals in everything from prenatal vitamins to ice cream. But instead of researchers choosing what to test, you do.
The bigger picture: Companies respond to market pressure. Transparency creates that pressure. When consumers have data, supply chains get cleaner.
Technical details: Laboratory.love works with ISO 17025-accredited labs, test thre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production lots, detect chemicals down to parts per billion. The testing protocol is public.
So far a couple dozen products have received some funding, six products have been fully funded (five product results published, the sixth is at the lab as I write this!)
You can browse products, add your own, or just follow specific items you’re curious about: https://laboratory.love
cjflog
目前是一个人的个人项目:
去年,PlasticList发现,他们检测的食品中有86%含有塑料化学品——包括所有检测过的婴儿食品。欧盟刚刚将其“安全”的BPA(双酚A)限值降低了20,000倍。与此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允许的水平比欧洲认为安全的水平高出100倍。
这似乎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Laboratory.love 让您可以为实际购买的具体产品众筹独立的检测。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消费者报告》与Kickstarter的结合,但专注于检测您购买的酸奶、孩子的零食或您好奇的任何产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
工作原理如下:找到一个产品(或建议一个产品),为其检测基金出资,并在检测完成后获得详细的实验室结果。如果一个产品在365天内未能达到其筹款目标,将自动退款。所有结果都会公开发布。Laboratory.love 使用与 PlasticList.org 相同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在从产前维生素到冰淇淋的各种产品中都发现了塑料化学品。但与研究人员决定测试内容不同,这个决定权在您手中。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公司会响应市场压力,而透明度创造这种压力。当消费者掌握数据时,供应链就会变得更加清洁。
技术细节:Laboratory.love 与通过 ISO 17025 认证的实验室合作,测试来自不同生产批次的三份样品,可检测到十亿分之一的化学品含量。检测方案是公开的。
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个产品获得了部分资助,六个产品已完全完成资助(五个产品的结果已公布,第六个产品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实验室检测中!)
您可以浏览产品,添加自己的产品,或者只是关注您感兴趣的具体项目:https://laboratory.love
Microsoft blocks Israel’s use of its tech in mass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74648
I am seeing several kneejerk “Microsoft bad” reactions here, which HNers don’t do for many other companies. I encourage many of you to read what is written.
They listened to their internal staff and stakeholders and public pressure, and did terminated the contract instead of ignoring it or doubling down.
That is a good thing.
politelemon
我在这里看到不少对微软的膝跳反应式的“微软很坏”的评论,但 HN 网友对于其他很多公司通常不会这样。我鼓励大家仔细阅读一下原文内容。
他们听取了内部员工、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压力,并终止了合同,而不是选择无视或加倍投入。
这是一件好事。
Google appears to have deleted its political ad a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2988
Archivist here. Google is not an archive. Neither is Tumblr or Flickr or any other platform that might delete your content at any time. They’re companies and it’s their job to make money. This is why my profession exists. We don’t make money, which is why we’re not well funded, but we have a whole lot of training,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round saving information and making it accessible. If you want to preserve your records, talk to an archivist because you can’t assume some faceless corporation will do it for you.
fuzz_junket
我是档案管理员。谷歌不是档案馆,汤博(Tumblr)、 flickr 或任何其他可能在任何时候删除你内容的平台也都不是。它们是公司,其工作就是赚钱。这就是我的职业存在的原因。我们不赚钱,因此资金不充足,但我们拥有大量的培训、技术知识以及职业道德,这些都是围绕保存信息和使其可获取。如果你想保存你的记录,就去找档案管理员谈谈,因为你不能指望某个匿名的公司会为你做这件事。
ChatGPT Puls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75792
Just connect everything folks, we’ll proactively read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and you’ll be a 10x human, trust us friends, just connect everything…
neom
伙计们,就连接一切吧,我们会主动阅读所有内容,始终如此,你会成为10倍效能的人,相信我们,朋友们,就连接一切…
I only use Google Sheet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7297
Always overlooked point in these pro/anti-spreadsheet discussions:
A spreadsheet gives you a DB, a quickly and easily customized UI, and iterative / easy-to-debug data processing all in a package that everyone in the working world already understands. AND with a freedom that allows the creator to do it however they want. AND it’s fairly portable.
You can build incredible things in spreadsheets. I remain convinced that it’s the most creative and powerful piece of software we have available, especially so for people who can’t code.
With that power and freedom comes downsides, sure; and we can debate the merits of it being online, or whether this or that vendor is preferable; but my deep appreciation for spreadsheets remains undiminished by these mere trifles.
It’s the best authoring tool we’ve ever devised.
EDIT TO ADD: the only other thing that seems to ‘rhyme’ with spreadsheets in the same way is: HyperCard. Flexible workbench that let you stitch together applications, data, UX, etc. RIP HyperCard, may you be never forgotten.
corry
在这些支持/反对电子表格的讨论中,有一个总是被忽视的点:
电子表格为你提供了一个数据库、一个能被快速轻松定制的用户界面,以及可迭代且易于调试的数据处理功能,所有这一切都打包在一个职场人士早已熟知的工具里。它还赋予了创作者自由,让他们能随心所欲地完成工作。并且它相当易于移植。
你可以用电子表格构建出令人惊叹的东西。我仍然坚信,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创意和最强大的软件,特别是对于不会编程的人来说。
当然,这种强大的功能和自由也伴随着缺点;我们可以争论它是否在线的优劣,或者哪个供应商更好;但我对电子表格的深厚欣赏之情,并未因为这些琐碎的争论而有丝毫减弱。它是我们迄今为止发明的最佳创作工具。
补充编辑:唯一在某种程度上能与电子表格“相提并论”的,就是HyperCard。它是一个灵活的工作台,让你能够将应用程序、数据、用户体验等拼接在一起。愿HyperCard安息,愿你永不被人遗忘。
Typst: A Possible LaTeX Replacemen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94479
It’s great to see Typst getting more visibility. We migrated a real-world workload to it a couple of years back: generating and e-mailing 1.5M+ PDFs daily at my org, Zerodha.
Our previous pipeline was LaTeX-based (first pdflatex, then lualatex), but we were constantly fighting cryptic memory errors on large documents and huge Docker image sizes that slowed down boot times of our ephemeral workers.
Switching to Typst was a massive win for us. The single static binary resulted in tiny images and faster boot times. More importantly, the performance gains were huge. Overall compile times were ~3–4× faster than LaTeX. On really large documents (2000+ pages, mostly tables), Typst compiles in ~1 minute vs. ~18 minutes with lualatex.
Beyond performance, the better developer experience and good error messages was a nice bonus too.
We wrote a detailed post about the entire architecture - from the job orchestration with Nomad to the S3 optimizations and the Typst migration in particular. If you’re curious, you can read it here: https://zerodha.tech/blog/1-5-million-pdfs-in-25-minutes
mr-karan
看到 Typst 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真是太好了。几年前,我们将一个实际的工作负载迁移到了 Typst:在我的公司 Zerodha,每天生成并发送 150 万份以上的 PDF。
我们之前的流程是基于 LaTeX 的(先是 pdflatex,然后是 lualatex),但我们一直在为大型文档的晦涩内存错误和庞大的 Docker 镜像尺寸而烦恼,这些镜像拖慢了我们临时工作节点的启动时间。
切换到 Typst 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单一的静态二进制文件带来了极小的镜像和更快的启动时间。更重要的是,性能上的提升是巨大的。总体编译时间比 LaTeX 快了约 3 到 4 倍。对于非常大的文档(2000 多页,主要是表格),Typst 的编译时间约为 1 分钟,而 lualatex 则需要约 18 分钟。
除了性能之外,更好的开发者体验和清晰的错误提示也是一个不错的额外收获。
我们写了一篇详细的文章,介绍了整个架构——从使用 Nomad 进行作业编排,到 S3 优化,特别是关于 Typst 迁移的细节。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这里阅读:https://zerodha.tech/blog/1-5-million-pdfs-in-25-minutes
Resurrect the Old Web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73077
The “old web” to me was GeoCities and Angelfire, it was customizing your NeoPets shop, it was hosting a web server on your home network on port 8080. It was mailing a check to an address you found on a website in hopes that you’d receive a bootleg anime VHS in the mail a few weeks later. It was webrings, banners, and websites reviewing and promoting other sites through a “links” section. It was right-clicking to copy an image and getting a Javascript alert telling you the image was “copyright”. It was learning that you could copy it anyway if you spammed enter. It was hotlinking those same images in protest. It was waiting 5 hours to download a 37 second 320x240 RealPlayer video. It was having a password “protected” area where the password is base64 encoded in the source. It was trying the same search query in multiple search engines because they would return different results. It was typing random URLs in to see if you could find something interesting yourself. It was playing midi files on loop in the background. It was Macromedia Flash, explicit popups, pure yellow text on black backgrounds, and reformatting your computer to get rid of viruses.
The “old web” was McDonalds in the early 90’s. This looks more like McDonalds today, maybe tomorrow it will be a Starbucks.
I run my own blog on AWS for ~a dollar a month.
lunias
对我来说,“旧互联网”就是 GeoCities 和 Angelfire,是自定义你的 NeoPets 商店,是在家里的网络服务器上托管网站,端口是 8080。是寄一张支票到你在网上找到的地址,希望几周后能收到盗版的动漫 VHS 录像带。是网站环、横幅,以及通过“链接”版块评论和推广其他网站的页面。是右键点击复制图片,然后弹出一个 Javascript 警告告诉你这张图片是“版权所有”。是发现如果你狂按回车键,还是可以复制这张图片的。是为了抗议而热链接那些图片。是等5个小时下载一个37秒、320x240分辨率的 RealPlayer 视频。是有一个“受密码保护”的区域,而密码其实是以 base64 编码的方式写在源代码里的。是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上尝试同一个搜索词,因为它们会返回不同的结果。是输入随机的网址,看看能不能自己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是在后台循环播放 midi 文件。是 Macromedia Flash、直接的弹窗、纯黄色文字配黑色背景,以及为了清除病毒而重装电脑系统。
“旧互联网”就像90年代初的麦当劳。这看起来更像今天的麦当劳,说不定明天就会变成星巴克。
我在 AWS 上运营自己的博客,每月花费约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