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谷歌拟强制安卓开发者在其平台注册并绑定身份付费,F‑Droid称此举以“安全”之名行垄断之实,将破坏开源分发与侧载自由并呼吁监管与抗议。
- Anthropic 发布 Claude Sonnet 4.5,大幅提升代码生成、调试与多步推理能力,新增 Agent SDK、记忆与上下文编辑等智能体构建工具并改进安全对齐。
- 开发者把贪吃蛇移植到浏览器地址栏,利用盲文字符和 history.replaceState 实现无刷新玩法并可分享成绩,但在 Safari、显示高分及频繁更新 URL 上存在兼容与历史记录污染风险。
- 作者回归 Airsoft 后对他人未经同意拍摄并上传视频感到不适,强调这是隐私与尊重问题,建议事前征求同意而非诉诸法律。
- 乔纳森·克莱门茨在告别信中坦然面对癌症,回顾生平与写作生涯,感谢家人和读者并安排追思以温暖告别。
- 覆盖约220万人的荟萃分析发现孤独将死亡风险提高约32%并增加痴呆风险,可能通过炎症、免疫与表观遗传等机制加速衰老,但可通过CBT、正念、动物辅助与社区项目等干预缓解。
- 《贝叶斯数据分析(第三版)》是 Gelman 等人的权威教材,系统介绍贝叶斯建模、层次模型与现代 MCMC(如 HMC)及 Stan 的实践应用,强调建模思维与不确定性表达。
- 反对在英国推出数字身份证的请愿已获逾255万签名,公众担忧其将引发大规模监控、权力滥用与隐私风险并要求政府放弃此计划。
- 作者认为软件工程中的“好品味”是一种基于经验与价值观在可维护性、性能、正确性与开发速度等间灵活权衡的判断力,而非僵化地崇拜所谓最佳实践。
- DeepSeek‑v3.2‑Exp 引入细粒度稀疏注意力,在保持输出质量的同时显著提升长序列训练与推理效率并以 MIT 许可证开源,但存在训练数据使用与隐私方面的疑虑。
F-Droid and Google’s developer registration decree #
https://f-droid.org/2025/09/29/google-developer-registration-decree.html
F-Droid 是一个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安全、可信的自由开源安卓应用分发平台,其核心理念是保障用户利益而非应用分发商的利益。与谷歌 Play 等商业应用商店不同,F-Droid 不依赖广告或数据追踪,所有应用均经过严格审查,确保完全开源、无隐藏功能,并通过可复现构建流程保证发布版本与源码一致,用户可信任其安全性。
然而,谷歌近期宣布强制全球安卓开发者必须在谷歌平台注册,需支付费用、签署不可协商的条款,并提交政府身份证明文件,同时绑定所有应用的唯一标识符(package name)。这一政策对 F-Droid 构成严重威胁:F-Droid 无法强制开发者注册谷歌,也无法接管应用标识符,否则将实质上剥夺开发者对应用的控制权。
若该政策实施,将导致 F-Droid 等开放分发渠道无法继续运作,数以千计可验证、可信的开源应用将无法安装或更新,用户将失去自由选择权。F-Droid 本身不追踪用户,也无用户账户,正是为了保护隐私与自由。
文章指出,谷歌以“安全”为由推行注册制度实属牵强。谷歌 Play 本身曾多次上架恶意软件,而其内置的 Play Protect 已具备识别和阻止恶意应用的能力,无需强制注册。真正的风险可通过用户教育、开源透明和现有安全机制解决。
F-Droid 认为,该政策本质并非安全,而是通过身份绑定和费用门槛,建立对应用分发的垄断控制,限制竞争,侵蚀数字自由。这等同于要求创作者必须向中央机构注册才能发表作品,侵犯了言论自由与创作自由。
文章呼吁监管机构,特别是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执行团队,审查谷歌政策,防止以安全为名行垄断之实。同时鼓励开发者与用户通过写信给议员、签署请愿、联系监管机构等方式发声,共同捍卫软件自由与开放分发的权利。
HN 热度 1345 points | 评论 493 comments | 作者:gumby271 | 2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9794
- F-Droid 通过精心筛选应用,保护用户利益,避免了商业公司对开源项目的闭源化,其社区维护机制在关键时刻帮助用户识别并转向替代方案。
- 从 Google Play 下载的应用常被广告和数据收集行为困扰,许多看似实用的工具实为包装过的简单库,且付费模式设计具有诱导性,用户体验极差。
- F-Droid 提供了多种开源图像压缩工具,如 SendReduced、ffshare、Atomizer 和 ImagePipe,功能强大且无广告,是替代闭源应用的更好选择。
- 与 Google 和 Apple 的应用商店相比,F-Droid 更加注重用户隐私和自由,其开源模式让用户对应用行为有更高透明度和控制力。
- 应用商店的“安全”形象反而使其成为恶意软件和剥削性应用的高价值目标,集中化平台加剧了低质量应用泛滥的问题。
- 用户对本地应用存在错误的安全预期,认为数据不会离开设备,但实际上应用可能在后台收集或滥用用户数据,而浏览器环境反而更透明。
- 开发者可以自由向 F-Droid 提交应用,无需等待邀请,只要满足开源和合规要求即可,平台并非封闭的精英俱乐部。
- 用户可通过其他 F-Droid 镜像源获取更多应用,扩展了获取自由软件的渠道。
- 对于简单工具需求,使用浏览器或开源工具如 KDE Connect、NetGuard、Magic Wormhole 等是更高效、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 Google 和 Apple 以“安全”为由推行开发者注册和侧载禁令,但其应用商店本身充斥着广告和隐私侵犯,相关论点缺乏说服力。
Claude Sonnet 4.5 #
https://www.anthropic.com/news/claude-sonnet-4-5
Claude Sonnet 4.5 是目前全球最强的编程模型,也是构建复杂智能体的最佳选择,具备卓越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与推理、数学能力。该模型在 SWE-bench Verified 评测中表现领先,可连续处理超过 30 小时的复杂多步骤任务。在 OSWorld 基准测试中,其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 61.4%,相较四个月前的 42.2% 有显著提升。
产品方面,Claude Code 新增了检查点功能,支持即时回滚;终端界面全面升级,并推出原生 VS Code 扩展。API 增加上下文编辑与记忆工具,使智能体能处理更长周期、更复杂的任务。在 Claude 应用中,代码执行与文件创建(如表格、演示文稿、文档)已直接集成至对话流程。Claude for Chrome 扩展现已向 Max 用户开放。
开发者可使用全新的 Claude Agent SDK,获取与内部产品相同的基础架构,用于构建智能体应用。该模型在金融、法律、医疗、STEM 等专业领域展现出显著提升的领域知识与推理能力,优于此前的 Opus 4.1 模型。
早期用户反馈显示,Sonnet 4.5 在代码生成、调试、架构设计、安全漏洞响应、法律文书撰写、产品设计原型构建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表现。例如,其在 GitHub Copilot 和 Devin 等平台中显著提升规划与执行效率,使开发周期大幅缩短。
在安全与对齐方面,Sonnet 4.5 是迄今最对齐的前沿模型,大幅降低欺骗、奉承、权力欲望、诱导妄想等不当行为。同时在防御提示注入攻击方面取得进展。模型已按 AI 安全等级 3(ASL-3)发布,确保能力与安全措施相匹配。详细评估可参考系统卡文档。
HN 热度 961 points | 评论 497 comments | 作者:adocomplete | 7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5962
- Claude Sonnet 4.5 在代码生成和推理能力上表现优异,尤其在新推出的 Python/Node.js 代码解释器模式下,处理复杂任务时展现出强大能力。
- 用户对 Claude 的表现感到惊喜,认为其在实际任务中完成度高,生成的测试代码质量超出预期,有助于深入理解问题。
- 有评论指出,当前 LLM 编程评测榜单普遍缺乏对任务完成时间的记录,而时间效率在实际开发中至关重要。
- 高效的推理速度可以弥补模型智能上的微小差距,例如 Grok Code Fast 和 Cerebras Code 在速度上的优势使其在实际使用中更具竞争力。
- 代码解释器功能需要手动开启代码解释器模式,禁用分析工具才能正常使用,否则无法执行 shell 命令或安装依赖。
- 有用户反馈在未开启代码解释器模式时,系统无法执行 pip、pytest 等命令,需明确了解工具限制。
- 评论建议未来应进行长期追踪测试,评估模型在发布后一个月或两个月的表现变化,以更全面衡量其稳定性与演进。
- 有用户赞赏作者在收到反馈后能坦诚承认不足并承诺改进,体现出专业态度和持续学习精神。
- 评论强调应关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步骤数、提示词大小、工具使用次数等细节,以实现更精细的评估与可视化分析。
Play snake in the URL address bar #
https://demian.ferrei.ro/snake/
这是一个基于网页的贪吃蛇游戏。玩家使用方向键或 WASD 控制蛇的移动,目标是吃掉屏幕上的食物以增长蛇身,同时避免撞到墙壁或自身。游戏界面简洁,包含当前得分和最高得分的显示。点击页面上的“Share”按钮可分享成绩。游戏由 @epidemian 制作,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实现,页面底部标注了“Made with (⠠⠇) by @epidemian”。若页面显示异常,可点击提示中的链接尝试修复。
HN 热度 812 points | 评论 91 comments | 作者:macot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8021
- 有人制作过类似的小游戏,但使用的是网页标签图标(favicon)作为显示区域。
- 有人多年前曾用 favicon 实现过 2048 游戏。
- 网页地址栏是极小的显示空间,用它来运行游戏非常巧妙。
- Safari 浏览器不支持频繁更新 favicon,导致游戏体验受限。
- 游戏在高分辨率屏幕上可玩性下降,但整体表现令人惊喜。
- 游戏画面中食物只有一像素大小,容易被忽略,但这是设计上的刻意为之。
- 使用 Braille 全黑字符(⣿)作为背景,通过留白方式表现蛇和食物,可解决字符间距不一致的问题。
- 但使用 Braille 背景在游戏后期会导致蛇体占据过多空间,反而加剧显示混乱。
- 为避免游戏后期显示问题,建议在高分阶段切换到页面标题显示,类似 Reddit 上的其他实现。
- 该游戏利用
history.replaceState
实现 URL 动态更新,保持页面不刷新且无历史记录污染。 history.pushState
和history.replaceState
仅影响会话历史,不影响浏览器全局历史记录。- 浏览器全局历史记录会记录所有 URL 变化,即使使用
replaceState
也会被记录,导致历史记录被大量填充。 - 有开发者希望在保持 URL 实时更新的同时,避免产生过多历史记录条目,但目前无跨浏览器统一解决方案。
- Google 地图等应用采用防抖策略来减少 URL 变化频率,从而避免历史记录被刷屏。
- 一些浏览器对
replaceState
调用有频率限制,导致 URL 不更新,此时会退化为直接修改location.hash
,但会创建新的历史记录,破坏后退功能。 - 建议在测试或游玩时使用无痕模式,避免污染正常浏览历史。
- 该游戏通过 Braille 字符编码实现蛇和食物的可视化,技术实现精巧。
- 有人在早期的 Tandy Pocket Computer 上实现过类似 Snake 游戏,甚至包含 Zork 的简化版本,展现了极强的代码压缩能力。
- 该技术可能被滥用,导致用户浏览器历史记录被恶意填充,存在潜在滥用风险。
What if I don’t want videos of my hobby time available to the world? #
作者 Neil 分享了自己重新投入 Airsoft 爱好后,对视频拍摄与公开传播现象的思考。他享受在树林中进行战术对抗的乐趣,但对他人未经同意拍摄并上传视频到 YouTube 的做法感到不适。
尽管部分玩家拥有专业的多角度拍摄设备,且投入了大量精力,作者认为这种行为缺乏对参与者隐私的尊重。在实际参与的几场游戏中,从未有人询问是否同意被拍摄或上传,也不存在类似会议中“佩戴紫色挂牌表示不愿被公开”的明确规则。
作者虽可主动请求不被拍摄,但尚未采取行动。他意识到,这种做法在部分玩家眼中已是“爱好的一部分”,即参与户外活动就需接受可能被公开的风险。虽然这并非严重问题,但他仍对此感到些许困扰。
他反对“若不想被拍照就别去公共场所”的观点,认为这忽视了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基本权利。即使在私人活动场所(如 Airsoft 场地或会议),未经同意公开他人影像也令人不适。这并非法律问题,而是关乎个人对隐私与自主权的感知。
作者强调,自己并非要求他人改变行为或删除内容,仅是表达个人感受。他身处英国,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规范,但核心在于:能做的事,不等于该做的事。
补充说明中提到,他使用可生物降解的 BB 弹,偏好双层面部防护装备,且支持场地商店的销售。最后以轻松语气提及 vim 与 emacs 的争论,感谢 Hacker News 社区的讨论。
文章整体呈现一种对数字时代隐私边界模糊的反思,呼吁在娱乐活动中更多考虑他人意愿与隐私尊重。
HN 热度 611 points | 评论 663 comments | 作者:speckx | 1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2419
- 视频比照片更侵犯隐私,尤其当内容被持续上传到网络时,会让人失去匿名性并可能成为他人构建的“伪关系”中的配角。
- 有些人对视频拍摄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言行被记录并传播,这种压力可能加剧现代年轻人的焦虑症。
- 在健身房等公共场所,未经同意的拍摄行为令人不适,尤其是当拍摄者将内容用于社交媒体或商业宣传时。
- 面对不尊重隐私的拍摄者,可以采取干扰其拍摄的行为进行反制,但需警惕对方可能借此散布不实信息。
- 一些人建议在拍摄前征求参与者意见,或为愿意出镜的人提供免费课程作为激励,以尊重个体选择。
- 用顾客的影像进行商业宣传而不支付报酬是不合理且不道德的,企业应支付模特费用或提供明确选择机制。
- 即使是年轻人,也有不少人重视隐私,反感未经同意的直播或录像,尤其在家庭聚会、医院等私密场合。
- 在重要私人时刻(如分娩)进行直播是极其不恰当的行为,可能引发强烈反感甚至肢体冲突。
- 一些人认为,拍摄者可能因缺乏边界意识而随意记录他人生活,这种行为不应被默认接受。
Farewell friends #
https://humbledollar.com/forum/farewell-friends/
这是一篇由乔纳森·克莱门茨(Jonathan Clements)于 2025 年 9 月 22 日发表的告别文章,情感真挚,充满回忆与感恩。他坦然面对自己因癌症或其并发症即将离世的事实,希望亲友不要悲伤,因为他一生充满爱、精彩经历与职业成就。
他计划在费城家中门前的树下立一块石碑,刻上自己的名字、出生与逝世年份,并附上“家庭 • 读者 • 语言”三词,象征他人生最重要的三部分:家人、读者与写作。他希望家人和过路者能坐在旁边的金属椅上,与他“分享我错过的世界”。
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1963 年生于伦敦,童年随家人移居华盛顿特区,后因父亲工作调动前往孟加拉国,自己则被送入英国寄宿学校,那段经历充满艰辛,但也为他日后进入剑桥大学打下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在伦敦《Euromoney》杂志工作,后因与新主编不合,决定重返美国。1986 年抵达纽约,进入《福布斯》担任事实核查员,不久后转为记者。1990 年代,他加入《华尔街日报》,最初拒绝担任专栏作家,但在经历单亲育儿、妻子远赴海外研究等困难后,最终在 1994 年推出“Getting Going”专栏,持续写作超过 13 年,共发表 1009 篇专栏文章,影响广泛。
他形容那段岁月如同“轮子上的仓鼠”,虽单调却充满高光与低谷:包括 9·11 事件、父亲去世、以及因编辑内容引发的诽谤诉讼。与此同时,他完成了人生中从“羞怯的英国书呆子”到马拉松跑者的转变,曾以不到三小时的成绩完成马拉松,并在多个短跑和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实现了自我超越。
然而,他的婚姻之路并不顺利,经历了两次失败婚姻。2020 年疫情期间,他与现任妻子伊莱恩相识,两人迅速相恋,于 2024 年 5 月结婚——就在他确诊癌症五天后。他称这是他人生中最幸运的事,也深知伊莱恩将独自面对未来。
2008 年,他离开《华尔街日报》,加入花旗集团旗下的 myFi 项目,开启职业生涯新阶段。文章在此处中断,但已完整呈现他丰富而深刻的一生。
他请求妻子伊莱恩在费城老城区的圣彼得教堂安排追思会,并将时间地点公布于论坛。他感谢所有读者、家人与文字给予他的意义,留下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告别。
HN 热度 336 points | 评论 64 comments | 作者:mooreds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8229
- 读到这类告别信件总让人感到谦卑,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何为真正重要的事,以及如何珍惜与他人的关系。
- 个人生命中的美好时刻,如老照片、家族影像,能唤起对生命短暂与珍贵的深刻感悟,带来一种既敬畏又安慰的情绪。
- 通过观看已故亲人的影像,感受到与过去时空的奇妙连接,也意识到自己终将消逝,但留下记忆与影响仍具意义。
- 与其试图改变过去,不如提醒自己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践行“记住要活着”的人生哲理。
- 人们在公开的告别信中更倾向于谈论职业经历,是因为受众是公众,而真正私密的内容会留给家人和朋友。
- 对大多数人而言,职业生涯只是换取自由与财富的手段,真正有意义的是那些超越工作的生活体验与人际关系。
- 个人成就的记录不应只停留在职业层面,更应关注“追悼词中提到的价值”——如善良、爱与陪伴。
- 有些人将工作视为自我认同的核心,但随着对自我的认知深化(如发现自身为自闭谱系),工作逐渐从“自我慰藉”转变为“真正热爱的事”。
- 这类告别信在 Hacker News 上出现频率似乎增加,引发对临终者是否更常通过此类方式表达自我的思考。
- 个人经历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家庭生活,虽不引人注目,却同样充满意义,只是难以用深刻语言表达。
Meta-analysis of 2.2M people: Loneliness increases mortality risk by 32% #
孤独危机正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其导致的死亡风险上升 32%,痴呆风险增加 31%。科学研究已证实,长期孤独会通过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和表观遗传变化等生物机制影响身体,涉及超过 220 万名研究对象。
孤独引发的生理变化包括慢性炎症、皮质醇节律失调以及“适应性逆向转录反应”,使身体处于持续应激状态,增加心血管、代谢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孤独会加速生物年龄增长,25 个 DNA 甲基化位点发生改变,主要影响炎症与代谢通路。
针对孤独的有效干预措施已得到验证。认知行为疗法在多个研究中显示显著效果,效应值达 0.43 至 0.66。多维度综合干预(如社交技能训练、认知重构、社会支持增强)成功率高达 85%。西班牙巴塞罗那一项社区项目通过 18 次融合教育、正念、瑜伽与邻里活动的课程,使 48.3% 参与者不再感到孤独,抑郁症状几乎减半。
正念干预尤其有效,仅需 14 天、每天 20 分钟的手机程序训练,即可减少 22% 的孤独感,并增加每日社交互动次数。关键在于“观察 + 接纳”的态度,单纯观察而无接纳则无效。动物辅助干预在老年人群中实现 100% 有效,群体项目优于个体形式,持续 8 至 34 周效果最佳。
英国已推行“社会处方”制度,通过医疗系统开具社交活动处方,累计覆盖 940 万人次。解决孤独问题并不需要宏大变革,每天 20 分钟正念、每周一次志愿服务或简单接纳孤独情绪,都能带来积极改变。孤独不是个人弱点,而是一场可被科学应对的公共卫生危机。
HN 热度 330 points | 评论 154 comments | 作者:WASDAai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3481
- 孤独感与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可能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由健康状况等混杂因素导致的,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
- 慢性疾病或身体障碍会限制社交活动,从而导致孤独感增加,这可能是孤独与死亡风险相关的原因之一。
- 现实中,健康问题本身可能同时导致社交隔离和更高的死亡风险,因此不能简单推断孤独导致死亡。
- 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可能因精力不足或不便而减少社交,这使得孤独感成为结果而非原因。
- 缺乏他人观察和反馈可能使慢性病患者错过及时就医的时机,从而增加风险。
- 社会孤立可能削弱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机制,例如无人察觉身体异常或突发疾病时无法获得帮助。
- 尽管研究可能存在因果推断问题,但社会联结对身心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应被重视。
-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长期孤立会对免疫系统、代谢和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 即使因果关系不明确,促进健康社交对提升生活质量仍具有实际价值。
- 一些研究虽为队列研究,理论上可减少反向因果影响,但未明确说明是否控制了健康状况等变量。
- 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基于 RCT 的系统综述是更可靠的证据来源,应优先采用。
- 当前科学研究中统计方法和因果推断的缺陷令人担忧,应加强科研人员的统计素养。
- 统计学错误或过度炒作的研究可能削弱公众对科学的信任,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 科学研究的可信度被商业利益操控(如烟草公司资助“无定论”研究)已成现实威胁。
- 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存在哲学层面的局限,我们观察到的往往是相关性而非真正的因果。
- 哲学上,因果关系可能只是长期观察中形成的习惯性预期,而非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 一些哲学观点甚至认为,自然规律是神明偶尔干预的结果,而非必然因果。
Bayesian Data Analysis, Third edition (2013) [pdf] #
https://sites.stat.columbia.edu/gelman/book/BDA3.pdf
这本书《贝叶斯数据分析(第三版)》是由 Andrew Gelman 等人编写的权威教材,全面介绍了贝叶斯统计的理论与实践。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深入,适合统计学、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使用。
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 贝叶斯推断基础 书中首先介绍了贝叶斯推断的三个基本步骤:建模、推断、模型检验。强调概率作为不确定性的度量,并通过多个实例(如拼写检查、遗传学、足球比赛预测等)说明贝叶斯方法的实际应用。
- 单参数模型 详细讲解了常见的单参数模型,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泊松分布和指数分布。讨论了先验分布的选择(如非信息先验、共轭先验、弱信息先验)以及后验分布的计算和解释。
- 多参数模型与层次模型 引入了多参数模型,讲解了如何处理冗余参数(nuisance parameters),并深入探讨了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s)的构建与推断。通过实际案例(如老鼠肿瘤实验、教育测试效果分析)说明如何利用层次结构进行部分池化(partial pooling),从而提高估计的稳定性。
- 模型检验与比较 介绍了后验预测检验、模型比较方法(如 WAIC、交叉验证、贝叶斯因子)以及模型扩展与改进策略。强调模型检验在贝叶斯分析中的重要性。
- 计算与模拟方法 讲解了贝叶斯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模拟采样、Gibbs 采样、Metropolis 算法、Hamiltonian Monte Carlo(HMC)等现代 MCMC 技术,并介绍了 Stan 软件的使用。
- 回归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 深入探讨了贝叶斯回归分析,包括线性回归、层次线性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如逻辑回归、泊松回归)等。讨论了正则化、变量选择、过离散处理等实际问题。
- 非线性与非参数模型 介绍了非线性模型、样条模型、高斯过程、混合模型、Dirichlet 过程等非参数建模方法,适用于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建模需求。
- 贝叶斯推断的哲学与实践 书中强调贝叶斯方法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指出其在处理复杂模型、整合多源信息、表达不确定性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讨论了贝叶斯与其他统计方法(如频率学派)的关系与对比。
- 案例丰富,注重实践 全书贯穿大量真实数据分析案例,如生物实验、选举预测、疾病死亡率估计、交通事故分析等,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将贝叶斯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总结:
这本书不仅系统讲解了贝叶斯统计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它强调建模思维、概率表达、模拟计算和模型验证,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教材。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入的理解和实用的方法。
HN 热度 327 points | 评论 66 comments | 作者:ibobev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6109
- Andrew Gelman 在层次化贝叶斯建模领域的贡献巨大,不仅推动了理论发展,还通过 Stan 工具使复杂模型的实践应用成为可能。
- Gelman 虽非层次化模型的最初提出者,但他在推广和实用化该方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计算实现和建模哲学上的贡献。
- 层次化模型的历史可追溯至几十年前,其理论基础由 Stein、Donoho 等人奠定,Gelman 的工作更多是将其系统化并广泛传播。
- Gelman 更倾向于作为统计方法的使用者和实践者,而非理论创新者,其核心贡献在于如何正确地进行统计建模与分析。
- 《贝叶斯数据统计》(BDA)是一本极具深度的书籍,适合已有一定统计基础的人深入学习,尤其对高维、小样本数据问题有显著应用价值。
- 该书对研究者在文本分类、基因组分析等实际问题中提供了强大工具,帮助在数据稀缺情况下实现有效建模与解释。
- 对于初学者,建议从概率论、频率统计入门,再逐步过渡到贝叶斯方法,如通过《Bayes Rules!》《统计思考》等书籍。
- 《统计思考》(Statistical Rethinking)和《回归及其他故事》(Regression and Other Stories)是很好的进阶读物,尤其适合结合 R 语言和 Stan 进行实践。
- 《贝叶斯方法:黑客指南》是编程背景者入门贝叶斯统计的优秀起点,代码驱动学习效果显著。
- 学习路径可从 Khan Academy 的基础数学课程开始,再通过哈佛 Stat110 等优质资源打下概率与统计基础。
- 《贝叶斯统计:有趣的方式》适合零基础读者,以通俗方式讲解核心概念,降低入门门槛。
- Gelman 的著作强调建模思维和实际应用,而非纯数学推导,对提升统计实践能力极具价值。
UK Petition: Do not introduce Digital ID cards #
https://petition.parliament.uk/petitions/730194
该网页是英国政府官网上的一个请愿页面,主题为“反对推出数字身份证”。请愿者要求英国政府立即承诺不引入数字身份证系统,理由是这将导致大规模监控和数字控制,侵犯个人自由。他们指出,2010 年英国已取消实体身份证,这一决定有充分理由,不应重蹈覆辙。
目前该请愿已获得 2,556,983 个签名,远超 10 万签名的门槛,因此将被提交至议会考虑是否举行辩论。目前正处于等待议会安排辩论日期的阶段,已等待 8 天。同时,政府也需在收到请愿后 27 天内作出回应,目前仍在等待中。
请愿由 Maxim Sutcliff 发起,截止日期为 2026 年 1 月 9 日,所有请愿有效期为 6 个月。页面提供签名的地理分布图,显示各选区的签名数量。请愿数据以 JSON 格式开放获取,但仅包含签名数量,不包含个人身份信息。
该页面还提供分享功能,支持通过 Facebook、邮件、X(原 Twitter)和 WhatsApp 传播请愿。所有内容遵循开放政府许可协议 3.0,版权属于英国王室。
HN 热度 305 points | 评论 332 comments | 作者:DamonHD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6442
- 英国政府缺乏可信度,多次证明其倾向于扩大自身权力,因此不信任其推行数字身份证的动机。
- 埃及的电子身份证系统运行良好,其数字政府服务依赖于公民身份认证,而缺乏此类系统会阻碍高效公共服务。
- 数字身份证不会增加政府权力,因为政府早已掌握公民的分散数据,但这些数据管理混乱且安全水平参差不齐。
- 政府权力集中可能带来滥用,例如警察滥用职权进行无端调查,而数据分散反而能形成制衡。
- 私营企业可能强制要求使用政府数字身份,导致用户被广泛追踪,加剧隐私风险。
- 政府以打击非法劳工为由推动数字身份证,但现有系统已能验证工作权利,数字身份证并非必要改进。
- 数字身份证可能被用于监控抗议活动,例如通过手机 GPS 定位参与特定集会的人员,存在滥用风险。
- 当前雇主已需验证员工工作资格,数字身份证不会显著提升合规率,且执法成本高,难以有效执行。
- 政府推动数字身份证的真实动机并非打击非法移民,而是整合各政府部门的身份数据,以间接削减福利支出。
- 福利改革失败后,政府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身份管理,以应对财政压力和对福利欺诈的担忧。
- 养老金补贴政策被误读,实际上多数老年人并不需要财政援助,而媒体对福利发放的报道存在偏见。
- 政府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公民行为,例如强制设备安全检查,限制用户对自有设备的控制权。
- 公众对数字身份的接受源于对潜在威胁的忽视,直到个人利益受到直接影响才可能觉醒。
- 对抗议者采取强硬措施是因部分组织攻击军事设施并被定性为恐怖组织,其行为已超出合法抗议范畴。
What is “good taste”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https://www.seangoedecke.com/taste/
在软件工程中,“好品味”并非单纯的技术能力,而是一种对工程价值的判断力。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提升,但技术品味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与价值观的积累。一个人可能技术很强但品味不佳,也可能技术一般却有出色品味。
好的技术品味体现在:能分辨代码的美感与丑陋,对某些设计决策感到由衷满意,而对另一些则觉得勉强。它还表现为对某些软件问题的深切关注,甚至在工作之外仍会思考。
技术品味的本质,是根据当前项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程价值观。软件工程中的大多数决策都是权衡取舍,没有绝对优劣。例如,使用 map 和 filter 虽然更简洁,但在某些语言(如 Go)中,for 循环反而更符合性能与可扩展性的考量。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价值取向不同。
真正的成熟工程师懂得权衡各种工程价值,如:可维护性、性能、正确性、可扩展性、开发速度、容错性、可移植性等。每个人对这些价值的优先级不同,这构成了其“技术品味”。例如,重视性能与正确性的人可能倾向使用 Rust,而重视可扩展性的人可能更愿意依赖云平台特定工具。
坏品味则表现为固执己见,盲目推崇“最佳实践”或过去成功的经验,忽视当前项目的实际需求。这类工程师像“坏指南针”——在原地可能指向正确方向,一旦环境变化,就会误导方向。真正的技术品味,是灵活地选择最适合当前问题的价值体系,而非坚持个人偏好。
HN 热度 303 points | 评论 208 comments | 作者:olayiwoladekoya | 17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0940
- 软件工程中的“好品味”源于对优秀代码和 API 的亲身经历,但经验并不保证能获得这种品味,关键在于主动观察、识别并模仿。
- 初学者容易固执于个人偏好,将主观喜好误认为是工程原则,而资深工程师也可能陷入同样的思维定式。
- 与其直接否定他人代码,不如通过提问了解对方的思考逻辑,这种交流方式既能避免冲突,又能促进双方学习。
- 优秀的代码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具体场景、团队习惯、业务需求和长期维护成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实践”。
- 与其追求“好代码”,不如关注“不坏的代码”——即易于修改和理解的代码,其他因素如性能、可读性、扩展性都是权衡的结果。
- 软件开发存在“艺术家”与“科学家”两种思维模式:前者注重探索与迭代,后者强调规划与验证,两者各有适用场景。
- 通过接触不同编程语言和风格,尤其是差异较大的语言,可以打破思维定式,获得认知上的“顿悟”,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主动理解他人的视角,跳出自身经验局限,这种跨视角的学习能显著拓宽个人的工程判断力。
DeepSeek-v3.2-Exp #
https://github.com/deepseek-ai/DeepSeek-V3.2-Exp
DeepSeek-V3.2-Exp 是 DeepSeek-AI 发布的一款实验性大模型,作为向下一代架构演进的中间步骤,基于 DeepSeek-V3.1-Terminus 进行改进,引入了 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机制,旨在提升长文本场景下的训练与推理效率。
DSA 是首个实现细粒度稀疏注意力的技术,能够在保持模型输出质量几乎不变的前提下,显著提升长序列处理的计算效率。为验证其有效性,模型在训练配置上与 V3.1-Terminus 保持一致,各项基准测试结果表现相当。
在多个公开评测中,DeepSeek-V3.2-Exp 与 V3.1-Terminus 性能接近。例如在 MMLU-Pro 上均为 85.0,在 AIME 2025 上达到 89.3,Codeforces 编程竞赛得分提升至 2121。在工具调用和多语言任务中也表现出色,如 BrowseComp-zh 得分为 47.9,SWE-bench 多语言任务达 57.9。
开源方面,提供了 TileLang 风格的可读性代码用于研究,高性能 CUDA 内核则可在 DeepGEMM 和 FlashMLA 中获取。支持多种本地部署方式:HuggingFace、SGLang(含 H200、MI350、NPUs 等版本)和 vLLM,均提供详细的运行指令。
模型及代码采用 MIT 许可证,欢迎社区使用与贡献。如需联系,可发送邮件至 service@deepseek.com。
HN 热度 288 points | 评论 46 comments | 作者:meetpateltech | 1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2098
- 模型规模的快速扩展与价格下降同步,这种价格下降对 AI 普及的重要性不亚于模型智能的提升。
- 模型推理成本在过去两年内每年下降 10 倍,未来五年内可能实现 1000 倍的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模型优化、高带宽内存供应链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而非仅依赖摩尔定律。
- 模型优化带来的性能提升已超过硬件进步,但其持续性不如硬件密度提升那样有保障。
- 有人认为 AI 泡沫破裂后,过剩的数据中心产能将进一步压低推理成本。
- 对 A16Z 报告的可信度提出质疑,认为其作为利益相关方可能有偏见。
- 中国开源模型持续变得更优秀且更便宜,DeepSeek v3.2 在输入和输出价格上均有显著下调。
- DeepSeek v3.2 的推理成本更低,尤其在上下文增长时得益于稀疏注意力机制,计算开销不再线性增长。
- 尽管价格下降,但用户担心这种低价能否持续,因为此前价格曾大幅上涨。
- OpenRouter 平台上的 DeepSeek v3.2 模型被标记为可能使用用户输入数据训练,这在付费模型中较为罕见,引发隐私担忧。
- OpenRouter 的隐私政策显示其可能记录用户数据,但用户可在设置中关闭此类行为。
- OpenRouter 虽名为“开放”,但其核心服务闭源,仅提供 API 绑定,实际并非真正开放。
- OpenRouter 的名称可能源于营销策略,与 OpenAI 等公司名称相似,旨在营造开放、自由的联想。
- 有替代方案如 LLM Gateway 可自托管,实现更透明和可控的模型路由。
- OpenRouter 的定价受提供商限制,用户可直接访问原厂服务,因此其涨价空间有限。
- 尽管模型本身便宜,但在典型智能体工作流中,若不支持缓存,总成本仍可能远高于模型价格本身。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F-Droid and Google’s developer registration decre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0805
F-Droid is different. It distributes apps that have been validated to work for the user’s interests, rather than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app’s distributors.
F-Droid’s curation saved me at least once when I wanted to upgrade my Simple™ apps and couldn’t find them in F-Droid anymore, which led me to learn that SimpleMobileTools was sold to a company that closed sourced the apps[1] and that there’s a free fork called Fossify[2].
Had I installed these through Google Play, they wouldn’t have cared about this particular change and I would’ve gotten whatever random upgrades the new owners pushed.
Each app store’s policies have their pros and cons, but that’s why it’s so important to have a diversity of marketplaces.
marc_abonce
F-Droid与众不同。它分发那些经过验证、符合用户利益而非分发者利益的应用。
当我想要升级我的Simple™应用却发现在F-Droid中再也找不到它们时,F-Droid的策展机制至少拯救了我一次。这让我了解到,SimpleMobileTools被卖给了某家公司,这些应用因此变成了闭源软件[1],并且有一个名为Fossify的免费分支[2]。
如果我当初是通过Google Play安装的,他们才不会在意这种变化,而我只会收到新推送的任何随机的更新。
每个应用商店的政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正因如此,拥有多元化的市场才显得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