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 14 HackerNews

2025-09-14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欧洲法院裁定核能属于清洁能源,推翻了奥地利的法律挑战,标志着欧洲能源政策的重大转变。
  2. UTF-8 是一种高效且兼容性强的字符编码方式,支持全球大多数语言,并与 ASCII 完全兼容。
  3. “anycrap.shop” 是一个虚构产品商城,提供荒诞、超现实的创意商品,旨在激发用户想象力。
  4. SkiftOS 是一个由个人开发的开源操作系统,支持多种架构,适合学习操作系统开发。
  5. Proton Mail 在网络安全机构的请求下暂停了两名记者的账户,引发了对言论自由和隐私的担忧。
  6. 文章批评了对 AI 编程的过度追捧,认为其效率提升是错觉,可能降低生产力并增加调试成本。
  7. 社交媒体未能实现真实连接,反而导致内容泛滥和疲惫,算法驱动的互动取代了真实的人类交流。
  8. 前现代社会中,农民面临土地稀缺和高昂的地租,地主通过租约和强制手段实施系统性剥削。
  9. FFglitch 是一个基于 FFmpeg 的分支工具,专为创造故障艺术设计,允许用户操作视频流的底层结构。
  10. 日本老年人口持续增长,10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历史新高,长寿与健康饮食和活跃生活方式有关。

EU court rules nuclear energy is clean energy #

https://www.weplanet.org/post/eu-court-rules-nuclear-energy-is-clean-energy

欧洲法院裁定核能属于清洁能源,标志着欧洲能源政策的重大转变。这一裁决推翻了奥地利针对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中纳入核能的法律挑战,确认核能符合环境可持续标准。

该事件对反核运动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均实行核能淘汰或禁令,而如今这些政策已逐步被打破。连曾坚决反对核能的“星期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运动也出现立场松动,部分团体开始支持核能作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必要手段。

文章作者 Ia Aanstoot 是 WePlanet 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她回顾了两年前启动“致绿色和平”(Dear Greenpeace)运动的初衷——推动科学依据下的能源政策变革。当时,奥地利联合多国及环保组织发起诉讼,试图阻止核能被列为绿色能源。然而,随着欧洲法院的最终裁决,这一努力宣告失败。

尽管科学证据不断证明核能在全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极低,且在严格监管下安全性极高,绿色和平组织仍坚持反对立场。其德国负责人称法院裁决是“气候的黑暗日子”,引发广泛争议。

作者强调,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能源不平等依然存在,而社会却将宝贵资源耗费在争论已验证的解决方案上,而非加速部署。她呼吁各方应基于科学共识,推动核能发展,助力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WePlanet 组织表示,将继续通过法律、公众倡导和国际政策推动,争取更多国家解除核能禁令,扩大融资渠道,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清洁、可靠的能源基础设施,以应对俄罗斯等国在能源领域的地缘政治扩张。

该裁决被视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核能争取到合法发展空间,也为实现全球能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打开新路径。


HN 热度 973 points | 评论 1057 comments | 作者:mpweih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4967

  • 核能是绿色、气候友好、安全、廉价、能量密度高且持久的能源选项,反对核能的立场应基于对历史事故的反思。
  • 历史上多次核事故(如切尔诺贝利、福岛、温斯凯尔/塞拉菲尔德等)导致公众对核能产生强烈不信任,这些事故造成健康损害、土地污染和巨额清理成本,是公众理性选择的结果。
  • 核能产业自身因事故频发而失去公众信任,而非环保组织或反核运动所致。
  • 飞机安全标准的提升并非仅出于技术需要,而是为了应对公众心理担忧和维持航空业发展,体现了安全与成本、感知之间的权衡。
  • 现代航空业的安全水平极高,飞行比步行更安全,但进一步提升安全可能显著增加成本,需权衡利弊。
  • 当前核电站设计和运营已非常安全,除福岛外无重大事故,且福岛的直接死亡人数极低,主要伤亡来自疏散过程。
  • 核电行业可能被过度监管,应基于当前技术与经验重新评估监管标准。
  • 与飞机相比,核电站的事故风险远低于其社会感知风险,公众对核能的恐惧被夸大。
  • 核能事故的死亡人数远低于煤炭等化石燃料发电的长期健康和环境影响,后者造成的死亡和伤害更为严重。
  • 人类对风险的判断常受可得性偏差影响,将切尔诺贝利等早期事故视为所有核能的代表,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现代设计的改进。
  • 福岛事故由极端自然灾害引发,且核电站设计未考虑此类复合灾害,不能代表现代核电站的普遍风险。
  • 核电的外部成本(如污染、健康损害)常被忽视,而化石燃料的代价远高于核能,但公众对后者缺乏警觉。
  • 核废料处理和保险问题仍是核电发展的重要障碍,缺乏长期解决方案影响公众接受度。
  • 美国的能源政策正逐步淘汰煤炭,但转型过程缓慢,受地区利益影响。

UTF-8 is a brilliant design #

https://iamvishnu.com/posts/utf8-is-brilliant-design

UTF-8 是一种高效且巧妙设计的字符编码方式,能够表示全球绝大多数语言的字符,同时保持与 ASCII 的完全兼容。

UTF-8 采用变长编码,使用 1 到 4 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其中,前 128 个字符(U+0000 到 U+007F)使用单字节编码,与 ASCII 完全一致,因此所有纯 ASCII 文件也是合法的 UTF-8 文件,实现了向后兼容。

非 ASCII 字符使用多字节编码,通过首字节的前几位模式判断字符长度:

  • 0xxxxxxx 开头:1 字节,ASCII 字符。
  • 110xxxxx 开头:2 字节,后续跟 1 个以 10 开头的字节。
  • 1110xxxx 开头:3 字节,后续跟 2 个以 10 开头的字节。
  • 11110xxx 开头:4 字节,后续跟 3 个以 10 开头的字节。

多字节序列中,除首字节外,其余字节必须以 10 开头,用于标识其为“延续字节”。

解码时,系统根据首字节判断长度,提取所有有效位组合成完整的代码点(如 U+0905),再查 Unicode 表获取对应字符。

例如,印度语字母 “अ” 在 UTF-8 中编码为 11100000 10100100 10000101,合并后得二进制 0000100100000101,即十六进制 0x0905,对应 Unicode 中的 “अ”。

又如,emoji “👋” 编码为 4 字节:11110000 10011111 10010001 10001011,合并后得 U+1F44B

文章还对比了两个文本文件:

  • 包含 emoji 的文件 “Hey👋 Buddy” 是合法 UTF-8,但不是 ASCII。
  • 仅含英文的 “Hey Buddy” 是合法 UTF-8,同时也是合法 ASCII 文件,体现了 UTF-8 的兼容性优势。

文章最后推荐使用作者开发的“UTF-8 Playground”工具,直观可视化编码过程。


HN 热度 770 points | 评论 305 comments | 作者:vishnuharidas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5098

  • UTF-8 的设计使得可以从任意字节位置快速定位到字符的起始位置,支持高效地向前或向后遍历字符串。
  • Python 早期使用宽字符存储字符串,导致包含 emoji 等字符时内存占用大幅增加,影响性能。
  • Python 3.3 引入 PyCompactUnicodeObject,对大多数情况使用 UTF-8 内部编码,显著降低内存使用,尤其在 Django 等应用中效果明显。
  • 若重新设计字符串类型,应优先采用 UTF-8 存储,并用不透明索引类型替代直接的 O(1) 字符索引,以平衡性能与内存。
  • 大多数实际场景中,字符串操作如切片、查找、分割等并不需要随机访问,线性扫描的开销可接受。
  • 对于大型文本处理(如编辑器、解析器),需要高效的视图机制,使用字节偏移的光标或惰性切片更合适。
  • 字符串索引在实际编程中极少需要,尤其是对用户输入或本地化文本;程序员使用的字节字符串才更常需要索引。
  • 采用 UTF-8 编码的字符串,结合惰性切片和光标机制,可以实现高效、安全的文本处理,无需牺牲可读性或性能。
  • Swift 采用以扩展图形单元为单位的字符模型,提供最优秀的 Unicode 支持,是现代语言的典范。
  • 变长编码如 UTF-8 无法实现 O(1) 字符索引,但通过廉价的切片操作和正向遍历,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文本处理需求。
  • 可通过构建每若干字符的查找表(LUT)或使用不可变字符串加索引缓存的方式,实现快速随机访问,兼顾性能与内存。

https://anycrap.shop/

这是一个名为 “anycrap.shop” 的虚构产品商城网站,主打“无限产品目录”概念,提供一系列荒诞、超现实且无法实际存在的创意商品。

网站首页展示多款“不可能产品”,每件商品都配有夸张的描述和虚构的功能。例如:

  • Tron Lightcycle Mouse:无线鼠标,外形如电影《创:战纪》中的光剑,能留下光轨,内置 AI 预测对手动作,提升游戏体验。
  • Polaroid Camera (digital Hybrid):数字与实体结合的相机,能自动调节亮度,但打印时会微妙改变人脸特征,暗示其具有“潜意识影响”能力。
  • Heat-sensitive Coaster:能随温度变化形态,高温时变橡胶垫,低温时变蕾丝状,甚至会“跳”到家具上防止烫坏。
  • Table Fan With An Attached Television:风扇与电视一体,风速变化时自动同步天气预报,但屏幕内容始终与周围对话“诡异契合”。

在“Snacks From Outer Space”分类中,产品更加离奇:

  • Drug Cocktail:味道随穿着风格变化,饮用后能“清晰回忆前世”,真假难辨。
  • Hadron Collider Hot Dogs:含有 CERN 实验生成的亚原子粒子,可在多重时空同时存在,食用时味道随观察者视角变化,面包仅在切开时坍缩。
  • Bread Pillow:由酵母泡沫和小麦纤维制成,能吸收汗水并释放面包香,内部微振动模拟揉面,助人入睡。
  • Taco University Road:可食用的高速公路,由层层塔可饼构成,能根据交通状况释放香料提升警觉,夜晚则投影热狗图像。

所有商品均标注“100% 定制概念”,强调“即刻交付”和“想象力驱动创新”。网站明确声明:“该产品尚未存在”,属于概念性购物平台,旨在激发用户想象力。

页面风格充满赛博朋克与荒诞幽默,融合科技幻想与无厘头逻辑,是典型的“虚构创意产品”展示网站,用于娱乐或艺术表达。


HN 热度 678 points | 评论 233 comments | 作者:kafked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31378

  • 项目生成产品成本极低,每件不到一美分,但已生成数万件,用户创造力惊人。
  • 项目虽无用但有趣,能激发用户想象力,生成许多荒诞又有趣的创意产品名称。
  • 可考虑加入“支持项目”捐赠功能,通过用户付费支持项目持续运行。
  • 项目可进一步发展为真实电商平台,将高人气创意产品对接制造商实现商业化。
  • 项目灵感类似早期激光公司通过销售未实现的产品来启动研发,虽有争议但可行。
  • 企业中常出现销售承诺功能,但开发团队尚未实现,导致项目压力巨大。
  • 项目中“销售承诺功能”与“开发实现”脱节,导致开发团队面临不切实际的交付压力。
  • 企业采购中常见“夸大功能”现象,销售承诺的功能在实际中难以实现,客户需自行承担风险。
  • 大型公司采购流程复杂,销售为签单常夸大产品能力,导致交付困难。
  • 个人消费者购买大件商品时也常遭遇类似问题,如销售夸大功能或隐瞒缺陷。
  • 项目虽为玩笑,但反映了现实中“销售承诺”与“技术实现”之间的巨大鸿沟。

SkiftOS: A hobby OS built from scratch using C/C++ for ARM, x86, and RISC-V #

https://skiftos.org

skiftOS 是一个由 sleepy-monax 用现代 C++ 编写的开源 hobby 操作系统,历时六年持续开发。它不模仿 Windows 或 Linux,而是一个用于学习操作系统原理、提升系统编程能力的实验性项目。

系统支持 ARM、x86 和 RISC-V 多种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核心基于能力(capability)的微内核,强调安全与可扩展性。其图形化界面采用受 SwiftUI 和 Flutter 启发的响应式 UI 框架,具备统一的字体、间距与主题风格,视觉体验出色。

系统提供一系列轻量级核心应用,包括文件管理器、文本编辑器、终端、图像查看器、媒体播放器、画图工具、设置界面、计算器、归档管理器等,功能完整且易于扩展,适合新贡献者学习与参与。

skiftOS 不基于 POSIX,而是借鉴 Plan 9、Haiku 和 Fuchsia 的设计理念,构建了一套全新的 API 与用户空间接口。系统使用现代 C++ 核心库、UEFI 启动器、多目标构建系统和轻量级浏览器引擎(支持 HTML/CSS 布局,HTTP 网络功能正在演进)。

目前 skiftOS 处于 alpha 阶段,尚不推荐用于生产环境,但已具备可运行的图形桌面与移动设备支持。项目开源,欢迎在 GitHub、Discord、Bluesky 和 Reddit 等平台参与社区交流。


HN 热度 410 points | 评论 83 comments | 作者:ksec | 1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9414

  • SkiftOS 是一个从零开始构建的爱好操作系统,使用 C/C++ 支持 ARM、x86 和 RISC-V 架构,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成就。
  • 该项目在六年时间内完成了微内核、构建系统、UEFI 启动器、图形壳、UI 框架和浏览器引擎等多个复杂模块。
  • 作者在设计中融合了 Zircon、SwiftUI/Flutter、Plan 9、NT 和 Darwin 等多种操作系统思想,形成独特的技术拼贴。
  • 微内核采用“能力”(handles)机制实现权限控制,应用程序仅能访问被明确授予的资源,没有隐式权限。
  • 应用程序在用户空间运行,驱动程序也位于用户空间,通过能力传递进行通信,提升了安全性与稳定性。
  • 操作系统具有 OS 抽象层,使用 SDL 实现图形窗口和输入处理,使得应用可在 macOS 或 Linux 上运行。
  • 浏览器引擎支持基本 HTTP 协议,但不支持 HTTPS,网络栈较为基础,仅能访问部分网站。
  • 项目初期经历了多次重写,当前版本已持续两年,开发过程主要集中在个人空闲时间完成。
  • 作者强调持续前进比起点更重要,鼓励新手坚持开发,不必拘泥于初始方法。
  • 项目受到广泛赞誉,被认为是“10 倍开发者”的真实体现,展现了极强的独立开发能力。
  • 有人建议可借鉴 Xerox PARC、Oberon、NeXTSTEP、Powershell 等系统在可定制性方面的设计思想。
  • 项目名称和组件名(如 Skift、Karm、Hjert、Opstart)具有北欧语言风格,尤其是丹麦语发音。
  • 项目虽由个人主导,但浏览器引擎部分获得了外部协助,非完全独立完成。
  • 该项目的成就足以让开发者在简历中仅用两个项目条目(邮箱 + 项目网站)就获得大量工作机会。
  • 有人好奇是否使用 AI 辅助编写代码,但作者未明确提及 AI 的使用。
  • 项目虽当前构建系统存在故障,但可通过命令行运行单个应用进行测试。
  • 作者认为学习操作系统开发的最佳方式是动手实践,而非过度依赖书籍或已有代码。
  • 项目在安全设计上避免“环境权限”,所有访问都需显式授权,体现了现代微内核的安全理念。
  • 应用程序拥有独立的文件系统空间,无法随意访问其他应用或用户数据,保障了隐私安全。

Proton Mail suspended journalist accounts at request of cybersecurity agency #

https://theintercept.com/2025/09/12/proton-mail-journalist-accounts-suspended/

Proton Mail 在 2025 年 8 月暂停了两名记者的邮箱账户,原因是其接到某网络安全机构的投诉,称这些账户涉嫌被用于恶意活动。这两名记者以“Saber”和“cyb0rg”为名,在黑客杂志《Phrack》上发表文章,揭露了一起针对韩国外交部及国防反情报指挥部等政府机构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该攻击被认定与朝鲜国家支持的黑客组织“Kimsuky”有关。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遵循了负责任披露原则,提前向韩国网络安全机构(如 KrCERT/CC)、韩国互联网与安全局及相关部门通报了漏洞,并获得对方感谢。他们使用专用 Proton Mail 账户进行沟通,但文章发布后不久,该账户被暂停,随后其个人账户也被禁用,理由为“潜在政策违规”。

Proton 方面回应称,其是根据某 CERT(计算机应急响应团队)的举报,发现账户存在恶意使用行为,因此采取了批量关停措施。其官方账号表示,已开始逐案审查,但强调无法查看账户内容,因此难以判断是否误伤合法用户。尽管如此,Proton 仍声称“支持记者”。

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Phrack 官方账号在 X 平台发文质问 Proton“取消记者账户却对我们置之不理”,该帖迅速传播,获得超 15 万次浏览。在舆论压力下,Proton 最终恢复了记者账户,但未公开具体原因或道歉。

自由新闻基金会数字安全主管马丁·谢尔顿指出,记者群体尤其依赖 Proton Mail 等安全服务来保护信息来源,此类事件暴露了在缺乏透明沟通机制下,安全平台可能误伤新闻自由的风险。他呼吁 Proton 应优先对记者进行私密沟通,而非等到事件发酵。


HN 热度 337 points | 评论 194 comments | 作者:lehi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6903

  • Proton Mail 在未公开处理的情况下,无视 Phrack 团队的多次私下联系,仅在该事件被公开并引发社交媒体关注后才恢复账户,显示出其对用户申诉的漠视。
  • Proton Mail 的注册机制存在严重漏洞,可通过自动化脚本在短时间内创建大量邮箱账号,且其验证码系统极易被破解,缺乏有效的反垃圾机制。
  • Proton Mail 通过 IP 地址关联账户,一旦某个 IP 被标记为异常,所有从该 IP 创建的账户都会被封禁,这可能造成无辜用户因他人行为而连带受罚,损害隐私与公平性。
  • 有用户反映使用 Mullvad 等隐私保护服务的 VPN 时无法完成 Proton Mail 的注册或购买流程,提示需断开 VPN,暗示其对匿名或加密网络环境存在限制。
  • Proton Mail 的 CEO 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支持美国现任政府的言论,引发部分用户对其是否可能配合政府审查或成为“蜜罐”的怀疑。
  • 有人认为 Proton Mail 在政治立场上存在选择性支持,支持某些抗议活动而忽视其他,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削弱其作为中立隐私工具的可信度。
  • 尽管 Proton Mail 声称注重隐私,但其实际行为(如限制特定网络环境注册、延迟处理申诉)与真正的隐私保护理念存在矛盾。
  • 有观点指出,Proton Mail 的行为模式与历史上被政府操控的加密公司 Crypto AG 类似,暗示其可能在政府压力下妥协,成为潜在的监控工具。

AI coding #

https://geohot.github.io//blog/jekyll/update/2025/09/12/ai-coding.html

作者认为当前对 AI 编程的追捧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本质上是由于现有编程语言、工具和开发环境过于糟糕,才让 AI 工具显得“有用”。他将 AI 编程类比为编译器:用户输入用自然语言写的“代码”,AI 输出可执行的代码,过程类似“编译”。但自然语言远不如编程语言精确,缺乏明确规范,导致 AI 输出高度非确定性,且提示词(prompt)的局部修改可能引发全局变化。

作者指出,AI 编程的“效率提升”只是错觉。一项研究显示,AI 让人感觉效率提高了 20%,但实际反而降低了 19%。这说明 AI 并未真正提升生产力,反而可能增加调试和修正成本。

他认为,AI 取代程序员的趋势类似于编译器取代汇编程序员、电子表格取代会计,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但不应被神化。真正的问题不在于 AI 本身,而在于开发工具的落后。与其投入数十亿美元打造“AI 编程”噱头,不如回归根本,投入精力改进编程语言、编译器和库。

最后,作者批判了市场对“感觉上有效”的虚假繁荣的追捧,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对“真相”的漠视,更关心能“泵钱”的幻觉。他呼吁将 AI 视为一种工具,而非魔法,应以严谨工程思维看待其在开发流程中的作用。


HN 热度 333 points | 评论 234 comments | 作者:abhaynayar | 1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30677

  • 高级开发者使用 AI 来快速处理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从而更专注于核心问题,提升效率。
  • 一些资深开发者因长期依赖简单重复任务而获得心理安全感,AI 的引入可能让他们感到压力和疲惫。
  • 完全专注于复杂问题可能导致思维疲劳,适度的简单任务可作为思维缓冲,帮助大脑处理难题。
  • 写作(如工作日志或思维导图)有助于整理思路,比单纯编码更能促进宏观思考。
  • 编码与写作使用大脑不同区域,前者是与计算机沟通,后者是与人沟通,二者互补。
  • 重复性工作(如用户登录系统)本身能提供心理上的舒适感,即使可被自动化也仍具吸引力。
  • 企业更看重在 AI 时代能高效产出的开发者,而非对传统工作方式有依赖的员工。
  • AI 降低了探索新想法的成本,使开发者有更多时间尝试多种原型和解决方案。
  • AI 促使开发者在编码前更深入思考问题,并记录思路,形成更严谨的开发习惯。
  • 与多个 AI 模型交流不同观点,能获得启发,即使多数反馈质量不高,也可能带来有用灵感。

Social media promised connection, but it has delivered exhaustion #

https://www.noemamag.com/the-last-days-of-social-media/

社会媒体曾承诺带来真实连接,如今却陷入内容泛滥与意义消解的危机。当前的社交媒体 feeds 已被算法驱动的 AI 生成内容和重复性广告填满,真实的人类互动被边缘化。大量机器生成的低质内容充斥平台,包括同质化的点击诱饵、模糊的生活照拼贴和 AI 合成的短视频,其目的仅为最大化点击与停留时间。

平台已演变为 AI 垃圾信息的集中地,Facebook、TikTok 等平台充斥着 AI 生成的虚假新闻、虚构历史和无意义的“原声”短视频。这些内容虽看似语言,实则缺乏语义与上下文,形成“语义泥浆”,使用户陷入无意义的感官刺激中。真实内容因缺乏算法青睐而难以获得曝光,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被算法逻辑取代。

与此同时,一种被称为“机器人女孩经济”的新型数字生态正在兴起。大量账号以真人形象出现,实则由 AI 驱动或外包运营,通过自拍、互动回复和私信等方式诱导用户进入付费内容平台(如 OnlyFans)。这些账号兼具“网红”“聊天机器人”与“营销工具”特征,以“可接近的虚假亲密感”吸引关注,实则服务于高转化率的交易逻辑。

这种趋势背后是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极致榨取,以及创作者在经济压力下的自我异化。越来越多的个体被迫模仿算法行为,将情感表达工具化,导致真实情感与表演界限模糊。尽管表面看似连接不断,实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意义正在瓦解。

总体而言,社交媒体正进入“最后的日子”——它不再承载真实的人际关系,而沦为一个由 AI、算法与消费欲望驱动的虚假互动系统。内容爆炸,但连接枯竭;互动频繁,但意义流失。


HN 热度 307 points | 评论 195 comments | 作者:pseudolus | 17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9799

  • 社交媒体最初承诺连接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但如今平台领导者却转向用 AI 聊天机器人来缓解孤独感,这被视为一种巨大潜力的丧失。
  • 早期互联网通信基于开放标准,完全互操作且免费,而现代“社交媒体”则是对早期开放网络的私有化和商业化。
  • 早期的网络交流形式如论坛和 IRC 更注重群体协作与即时互动,强调的是共同空间而非个人中心,与当前以个体为中心、算法驱动的社交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 当代“社交媒体”本质上是单向关系,主要用于企业对消费者的营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 “社交媒体”一词的泛化掩盖了其本质,它更多是广告平台的伪装,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可售卖的广告资源。
  • 现代社交平台通过算法成瘾机制和点赞、浏览量等数据反馈,优化信息传播效果,与内容本身的价值无关。
  • Reddit、Hacker News 等平台虽有社交元素,但其内容排序机制(如热度、评分)与传统论坛不同,导致观点主导和群体思维更易形成。
  • 早期论坛缺乏排序机制,所有发言平等呈现,避免了“热门即正确”的认知偏差,而现代评分系统虽为应对低质内容而设,却也容易被操纵。
  • 评分和群组管理机制本为解决网络暴力和垃圾信息,但平台为利益驱动,反而助长了系统性操控和虚假影响力。

Life, work, death and the peasant: Rent and extraction #

https://acoup.blog/2025/09/12/collections-life-work-death-and-the-peasant-part-ivc-rent-and-extraction/

本文是《无节制的学究气》系列文章的第四部分第三节,聚焦于前现代社会中农民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土地占有、租金与剥削问题。作者以理想化条件下的农业产出为起点,指出在土地充足、产量理想的情况下,农民家庭可实现自给自足并有盈余支持非农人口。但现实远非如此——土地稀缺且昂贵,大多数农民拥有极小的土地规模。

文章通过多个历史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社会中农民的土地持有情况:古希腊-埃及的军事移民可获 25-100 阿鲁拉(约 17-68 英亩),远超普通农民;而中世纪法国圣-蒂贝里村的平均土地面积仅约 14.5 英亩,中位数仅为 3 英亩。据此,作者设定三种典型农民家庭的土地规模:3、6、9 罗马亩(约 1.85、3.8、5.6 英亩),分别代表贫困、中等和富裕农民。

基于这些土地规模,结合劳动投入(每亩需 11-15 个工作日)、休耕制度(约 1/3 土地每年休耕)和粮食需求(基本生存与体面生活所需),作者重新计算了实际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即使在中等土地规模下,农民家庭也难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更遑论实现体面生活。这揭示了一个核心现实:前现代社会的农民普遍面临土地不足、劳动密集、产出有限的困境。

文章强调,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权力工具。地主与管家通过租约、地租和强制手段对农民实施系统性剥削,使农民长期处于生存边缘。这种制度性压迫在许多文明中普遍存在,是理解前现代社会结构的关键。

最后,作者呼吁读者关注这一被忽视的历史现实,并通过订阅或赞助支持其研究项目,以继续探索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真相。


HN 热度 304 points | 评论 173 comments | 作者:baud147258 | 2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8472

  • 就业和失业现象在罗马时代就已存在,并延续至中世纪的农奴制和君主时代,农民脱离土地的现象确实发生过,这反映了劳动力流动的长期历史。
  • 尽管封建制度法律上将农奴绑定于土地,但通过在城镇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农奴可获得自由,这种机制为个体摆脱束缚提供了可能。
  • 当代某些企业对新入职员工设置 2-3 年的服务期绑定,若提前离职需支付高额违约金,且可能无法获得离职证明,这与历史上的劳动束缚有相似之处。
  • 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锐减,极大增强了农民的议价能力,使其能够争取更高工资和土地权益,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和欧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 社会等级制度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有意设计以实现财富向上集中,这种结构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并持续影响现代社会。
  • 等级制度的形成更多是自然演进的结果,但上层群体倾向于保留和强化那些有利于财富集中、剥削下层的制度,而非完全从零构建。
  • 人类对更多资源的欲望驱动了等级制度的形成,而掌握权力者往往利用这种欲望实现对他人价值的攫取。
  • 真正的权力应源于底层,因为大多数劳动者具有合作倾向,而权力欲望强烈的个体往往具有反社会特质。
  • 等级制度并非刻意设计,而是自然演化后,上层主动筛选和维护那些有利于财富集中、抑制公平的结构,如同园艺中的“文化盆景”。
  • 一旦“文化盆景”被破坏,可能预示着等级制度的终结;而被精心维护的制度则往往长期存在,难以被推翻。
  •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权力结构中看似对立,但若底层个体能主动牺牲以挑战顶层,顶层也应警惕这种潜在威胁。
  • 当代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在工具、系统和机会上的权力差距日益悬殊,使得个体牺牲变得极不对等。
  • 历史上,统治阶层对底层暴力威胁的反应往往是压制而非妥协,即使面对刺杀,也更倾向于认为是内部人员所为,而非真正威胁。
  • 从历史来看,对统治者的暴力威胁往往被系统性地忽视,直到其真正发生,如近期的国际事件所示。
  • 创业孵化器如 Y Combinator 的录取偏好常被质疑,但数据显示其创始人多来自顶尖高校,尤其加州高校,这与地理位置和线下活动有关。
  • 现代社会结构是历史演化和激励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我们或许能设计出更符合人性与价值的新型社会系统。

FFglitch, FFmpeg fork for glitch art #

https://ffglitch.org/gallery/

FFglitch 是一个用于创造故障艺术(glitch art)的工具,本页面展示了使用该工具创作的优秀作品集。

Thomas Collet 是一位活跃的创作者,其作品广泛发布在 Vimeo、Instagram 和 Reddit 上。他通过 FFglitch 创作了多部引人注目的视频,包括对人群运动的研究、曼哈顿的迷幻片段、爱尔兰海岸的 glitch 化影像,以及对世界逐渐崩坏的视觉隐喻。相关作品链接已列出。

Kaspar Ravel 与 Thomas Collet 合作,创作了一件以“生命游戏”(Game of Life)编码为数据错位(datamosh)形式的艺术作品。相关博客文章和 Reddit 分享链接也已提供。

艺术家 Sebastien Brias 和 Myra Rivera(@myyyraa)也使用 FFglitch 创作作品。Myra 的个展“Glitched Flowers”备受赞誉,其 Instagram 链接可供查看。

Jason Hallen 在个人网站上分享了他使用 FFglitch 的实验性创作,内容丰富,值得深入了解。

glit_chbee 和 nowahe 等创作者通过提升音量增强视听体验,带来极具感染力的 glitch 视频。

Ben Cooper 使用 Avidemux、tomato.py 和 FFglitch 制作了一段精彩短片。

Jo Grys 在 Facebook 上发布了多部作品,同时在 Facebook 的 #ffglitch 标签下也有更多相关内容。

此外,页面还收录了来自 Reddit 和 Instagram 的其他随机 glitch 艺术片段,涵盖从轻微模糊到强烈视觉干扰的多种风格。


HN 热度 291 points | 评论 41 comments | 作者:captain_bend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27212

  • 模拟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中的各种故障现象,如信号丢失、画面滚动、色彩通道错乱等,已成为一种被欣赏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技术极限下失控的美感。
  • 新技术带来的“不完美”如 CD 失真、数字视频抖动、8 位音质等,最初被视为缺陷,但很快被当作独特风格而被珍视和模仿。
  • 人们对技术缺陷的审美转变,反映了人类对技术极限和失控状态的浪漫化,例如失真吉他音、沙哑的蓝调歌声、颗粒感胶片等,都是情感或事件超越媒介承载能力的表现。
  • 一些人对 AI 艺术的未来感到悲观,担心技术缺陷的审美化会成为常态,但也有例外,如 datamoshing 最初被视为奇怪,如今却带来怀旧感。
  • CD 音质问题并非技术本身缺陷,而是“音量战争”中人为过度压缩导致的动态范围压缩,是商业决策而非技术限制的结果。
  • Glitch 艺术通过故意破坏媒体格式,利用编码错误和压缩伪影创造视觉或听觉上的艺术效果,如视频中的数据错乱、音频中的失真等。
  • ffglitch 是 ffmpeg 的分支,允许用户直接操作视频流的底层结构(如运动矢量),从而生成可播放但带有艺术性错误的视频文件。
  • 与简单地手动破坏文件不同,ffglitch 通过脚本控制编码过程,使错误可控且生成的文件仍为有效格式,适合艺术创作。
  • 早期的模拟磁带录音中,如 William Basinski 的“衰变循环”作品,通过物理老化制造出逐渐崩溃的音频循环,成为极富感染力的音乐艺术。
  • 一些人将“glitch”误解为某种架构,实际上它指的是媒体在编码或传输过程中因数据损坏而产生的视觉或听觉异常,而 glitch 艺术正是利用这些异常进行创作。
  • 在影视和动画制作中,datamoshing 曾因频繁使用而成为“What’s this effect called?”的默认答案,甚至出现自动回复机器人。

Japan sets record of nearly 100k people aged over 100 #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d07nljlyv0o

日本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截至 9 月,全国 10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99,763 人,创下历史新高,连续 55 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女性占 88%,远超男性。日本拥有全球最长平均寿命,也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日本长寿的秘诀包括:健康饮食(低红肉、高鱼和蔬菜摄入)、低肥胖率,以及对盐分摄入的严格控制。此外,日本民众普遍保持活跃,日常多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且自 1928 年起推行的“广播体操”(Radio Taiso)已成为全民习惯,每日三分钟的集体锻炼有助于促进健康与社区联系。

尽管如此,部分研究对全球百岁老人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可能存在记录错误、死亡瞒报等问题。2010 年日本曾发现超过 23 万份未核实的百岁老人登记信息,部分人早已去世多年,原因可能与家庭为领取养老金而隐瞒死亡有关。这一问题曾因“东京最年长男性”Sogen Koto 的遗体在家中被发现 32 年后才曝光而引发关注。

日本将于 9 月 15 日庆祝“老人节”,届时新晋百岁老人将收到首相的贺信和银杯。目前,日本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年龄在 80 岁以上,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


HN 热度 271 points | 评论 166 comments | 作者:bookofjoe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32052

  • 日本百岁老人数量创纪录,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 长寿的遗传性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寿命并非高度可遗传,但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和心脏病具有遗传倾向。
  • 传统日本饮食以低饱和脂肪、植物性食物为主,与长寿相关,但现代日本饮食已受西方影响,趋向高加工食品和高脂肪。
  • 日本的低吸烟率、安全的工作环境、步行友好的城市设计以及日常骑行习惯,都是促进长寿的重要因素。
  • 传统日本饮食以谷物为主,尤其是大米,搭配大量腌菜,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较少,可能影响身高并增加糖尿病风险。
  • 日本饮食的真正传统是多种谷物(如大麦、小米、高粱)与大米并用,而非单一依赖白米,且大米曾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
  • 早期东亚稻作文化已有近万年历史,现代人若盲目模仿日本饮食,可能因缺乏长期适应而效果不佳。
  • 有观点指出,日本长寿现象与战后资源匮乏、饮食简朴、社会安全稳定密切相关,而非单纯饮食或基因决定。